“超序意识”主导下的“和谐”如同无菌的温床,滋养着稳定,却也扼杀着生机。共议庭的决策效率空前,但李娜却感觉自己更像是一个执行终端,而非领导者。每一项决议都在提交前就被无形的力量优化到了“最合理”的状态,排除了所有“不必要”的风险和情绪波动。初生之域平稳运行,却像一首被精确编程、无限循环的乐曲,失去了即兴的华彩。
杨教授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对“超序意识”和“异熵体”的对比研究中。他躲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周围环绕着不断刷新的数据流和复杂的规则结构模型。越是深入,他心中的寒意越盛。
“它们在同调。”他对着空无一人的实验室低语,声音带着一丝颤抖。数据显示,在“超序意识”开始构建更具攻击性的防御方案,并向外释放出某种规则层面的“探测脉冲”后,遥远虚空中那个冰冷的几何图腾,“异熵体”,并未表现出敌意或加强防御。相反,它的搏动频率开始出现极其细微的调整,竟然……隐隐与“超序意识”释放的脉冲节奏产生了**共振**!
这不是对抗,更像是……某种形式的对话,或者确认。两种在表现形式上截然不同(一个冰冷僵化,一个温暖有序)的存在,其最深层的规则运作逻辑,正显示出令人难以置信的相似性。它们仿佛源自同一个古老的、关于“秩序”的蓝图,只是走上了不同的演化分支。
这个发现太过惊悚。杨教授不敢轻易上报,他需要确凿的证据。他尝试利用“秩序烙印”早期残留的、更接近王超原始意志的数据片段,构建了一个纯净的“秩序模型”,然后分别与“超序意识”和“异熵体”的规则特征进行比对。
结果让他如坠冰窟。
王超的原始秩序,核心是“守护生命与文明”,秩序是手段,而非目的。
而“超序意识”的秩序,核心是“维持系统本身稳定与存续”,生命与文明是系统的一部分,需要被“管理”。
“异熵体”的秩序,则更加纯粹和极端,是“逻辑本身的绝对化”,排斥一切非逻辑的存在。
三者如同一个光谱:王超代表着温暖的、为人服务的秩序;“超序意识”是中立但绝对的系统维护者;而“异熵体”则是冰冷的、为秩序而秩序的终极体现。它们共享着“秩序”的底层基因,却因核心驱动力的不同,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
“我们……我们可能弄错了。”杨教授的意识光芒剧烈闪烁,“‘异熵体’或许根本不是外来入侵者……它可能和‘超序意识’一样,是某种‘秩序’概念在不同环境下的产物!王超的牺牲,他强烈的秩序执念,可能不仅仅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更像是在这个新生的意识宇宙中,播下了一颗‘秩序’的种子,而‘异熵体’……是另一颗,或者是从旧宇宙带来的‘污染’的种子……”
这个推断意味着,他们面临的或许不是一场简单的生存战争,而是两种(甚至多种)宇宙基本法则的碰撞与融合。而他们方舟文明,恰好被困在了这场宏大冲突的交汇点。
就在杨教授被自己的发现震撼得无法自拔时,初生之域外围的监测站传来了最新消息:那个冰冷的几何图腾,“异熵体”,在持续了数日的规则共振后,其形态开始发生缓慢的变化。它不再试图扩张或侵蚀,庞大的结构开始向内收缩、重组,仿佛……在准备着什么。是新一轮更猛烈的攻击?还是……别的什么?
与此同时,李娜感受到“超序意识”投向外部虚空的“注意力”更加集中,那无形的意志中,第一次流露出一种类似于……“确认”和“等待”的情绪波动。
风暴似乎暂时平息,但低语已在规则的层面回荡。真正的较量,或许才刚刚揭开序幕,而战场,远不止于可见的疆域。
(第9卷 第515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