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中国古代奇闻录 > 第9章 归城心异 幽思难忘;已疟编梦 警悟人生(全文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章 归城心异 幽思难忘;已疟编梦 警悟人生(全文完)

穆静之失魂落魄地回到成都城中时,已是万家灯火。城内的喧嚣热浪扑面而来——酒肆的划拳声、商贩的叫卖声、士子们高谈阔论的激昂语调……这一切曾经熟悉的环境,此刻在他耳中却显得无比遥远、虚假而吵闹。

他穿过熙攘的人群,如同一个游魂,对周遭投来的目光浑然不觉。同窗见他归来,面色苍白,神情恍惚,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身体不适,或是遇到了什么麻烦。穆静之只是勉强摇头,支吾几句,便将自己关进了客房。

窗外,城市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繁华似锦,烈火烹油。但在穆静之听来,那些声音空洞无比。功名利禄,科场成败,与石斛山下那场生死邂逅、那具冰冷的棺木、那份绝望的深情相比,突然显得无比可笑。

他点亮油灯,颤抖着取出那方用树叶包裹的轻罗小扇。在昏黄的灯光下,扇面的蝶恋花图案依旧精致,却再也无法让他联想到任何浪漫情愫。它冰冷、沉默,是一个彼岸魂灵存在过的证据,一个连接阴阳两界的诡异信物。

“情重丘山切莫忘……”

那女子的诗句再次在脑海中回响。是的,他没有忘。他怎么可能忘记?这承诺以一种他永远无法预料、也永远不愿再次经历的方式,刻骨铭心地实现了。他忘不了那绝世容颜下的哀愁,忘不了那才华横溢的诗句,更忘不了繁华散尽后那座荒坟的凄凉。

心中情绪复杂翻腾。后怕依然存在,若非自己当时恪守礼法坚决推辞,是否会陷入更万劫不复的境地?但更多的,是一种深切的悲伤与怜悯。那个女子,她做错了什么?她只是渴望陪伴,渴望被记住,在无尽的黑暗与孤寂中,用尽力量为自己编织了一场短暂而美好的幻梦,而自己,恰好成了这场梦唯一的观众和参与者。

他甚至产生了一种荒谬的念头:自己的拒绝,是否反而是一种幸运,使得这段人鬼之交止乎于礼,未曾亵渎,也未曾引发更可怕的后果?但同时,是否也让那女子最终的期盼,落得更加空虚?

这种种思绪,如同乱麻般缠绕着他。他对现实世界产生了深深的疏离感。书本上的圣贤之言,似乎无法解释他的遭遇;同窗们追求的功名富贵,在他眼中失去了所有的光彩。他知道,自己的一部分,已经永远留在了石斛山下,留在了那座荒坟旁边,与那个名叫“柳盈盈”的鬼魂纠缠不清。

这一夜,穆静之彻夜未眠。他握着那柄冰凉的罗扇,望着窗外渐白的天光,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迷茫与思索。关于真实与虚幻,关于生命与死亡,关于情缘与礼教……这些巨大的命题,以一种极其残酷而直接的方式,砸在了他的面前。

翌日,乡试如期开考。贡院门前人头攒动,士子们怀揣梦想与紧张,依次接受搜检,步入那决定命运的号舍。穆静之也去了,他机械地完成所有程序,坐在狭小的隔间内,展开试卷。然而,墨香扑鼻,试题映入眼帘,他却久久无法下笔。

眼前的经义文章,似乎都蒙上了一层灰雾。他的思绪总是不由自主地飘向城北,飘向那春光明媚却又阴森诡异的山麓,飘向那个用尽深情编织幻梦的孤独魂灵。“情重丘山”,那重量压在他的心口,远比功名利禄来得更真实,更沉重。

他最终勉强完成了考试,但文章写得如何,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放榜之日,同窗中有欢呼雀跃者,有黯然神伤者,穆静之却显得异常平静。他中了,名次不算靠前,但也足以获得举人功名,拥有了赴京参加会试的资格。然而,这份曾梦寐以求的荣耀,此刻却未能给他带来太多喜悦。

他仿佛从一个漫长的、光怪陆离的梦中醒来,却发现现实世界同样充满了各种形式的“幻象”——对名利的追逐,对地位的渴望,何尝不是另一种执念?石斛山下的经历,如同一次剧烈的疟疾发作,寒热交加,惊悚颠狂之后,却让他对生命的本质有了一种病愈般的虚脱与清醒。

离开成都前,他独自一人又去了一次城北。远远望着石斛山的方向,他并未再走近那座荒坟,只是站在高处,默然良久。他最终没有扔掉那柄轻罗小扇,而是将其深深藏于行囊最底层。这并非留恋,更像是一种警醒,一个触目惊心的纪念,提醒他世间之事,并非表面所见那般简单,某些过于美好或不期而遇的“天缘”,背后可能隐藏着无尽的虚空与危险。

同时,他也深深同情那位早逝的歌姬。她的执念,她的渴望,即便死后仍如此强烈,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悲剧。他或许会想,若是路总管不曾将她葬得如此偏僻,若是时常有人祭扫关怀,她的魂魄是否就能安息,不致如此孤寂地徘徊诱惑路人?

穆静之后来的命运如何,故事并未详述。或许他依旧去参加了会试,或许他选择了一条更为超脱的道路。但可以肯定的是,石斛山下的奇遇,彻底改变了他。他可能将这段经历深藏心底,也可能在某些夜深人静之时,将其记录于纸上。最终,这个故事流传出去,被《已疟编》的作者搜集,记载下来。

它不再只是一个刺激恐怖的志怪故事,更成为一个寓言。它警示着世人欲望与幻象的虚妄,启迪对生命短暂的反思,同时也寄托着对所有不幸早逝、孤独灵魂的深切悲悯——即便化为鬼魅,其对爱与温暖的渴求,也值得一声叹息。穆静之的这场“春梦”,以其凄美、诡异与彻骨的苍凉,穿越时空,依旧散发着令人警醒、深思的魅力。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