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未散时,林昭然已站在村口。
那些人影近了,她看清是陈阿婆佝偻的背,小哑巴娘怀里还揣着没凉透的炊饼,隔壁村卖豆腐的婶子裤脚沾着泥——分明是天没亮就摸黑赶了十里山路来的。
粗陶碗在晨风中泛着青白,水面上的光斑随着她们微颤的手腕跳跃,像撒了把被揉碎的星子。
“昭然姑娘。”陈阿婆最先开口,枯瘦的手抚过碗沿,“昨夜我梦见你倚在溪边咳,帕子上洇了好大一滩红。”她掀开围裙角,露出里面裹着的青竹管,“这是后山石缝里的泉,我用新烧的陶碗接着,走一步护一步。”
“我也梦着了!”卖豆腐的婶子挤过来,碗里的水晃出细浪,涟漪撞在陶壁上发出细微的叮咚声,像是山涧滴水落入空谷。
“您咳得气都喘不上,我在梦里急得直拍床板,醒了才发现枕头都湿了。”她指腹蹭过林昭然手背,那皮肤粗糙却温热,带着灶火熏烤过的干燥气息,“您摸摸这水,我烧了三柱香才敢装——说是给先生压惊的。”
林昭然喉头发紧。
她确实在昨夜寅时醒过一次,因着春寒侵了薄被,喉间痒得厉害,蜷在被窝里轻咳了两声,怕惊醒隔壁的小桃,连帕子都没敢取。
这些妇人们却像守在她枕边似的,把那点未说出口的不适,原封不动地疼进了自己梦里。
她伸手去接陈阿婆的碗,指尖刚触到水面,一股温麻感猝然从指节窜上臂弯——不是冷水的凉,倒像有团情绪顺着水波漫开:那是陈阿婆梦中的慌乱,是婶子拍床板时的心疼,是小哑巴娘攥着炊饼时的无措。
它们缠绕着水流,在她掌心烫出个浅浅的印子,仿佛血脉深处被人轻轻烙下一枚印记。
“阿昭姐手凉。”扎双髻的小姑娘不知何时挤到她膝头,举着碗往她手心里送,袖口蹭过她的手腕,留下一道暖意,“我把碗焐在胸口了,水是温的。”
林昭然低头,见小姑娘的粗布衫前襟湿了一片,碗里的水正冒着若有若无的白气,蒸腾起一丝淡淡的米浆味,混着孩童身上奶甜的体息。
她忽然想起前日替这孩子裹过冻红的手,当时说“等天暖了就不疼了”,却不想这“疼”早顺着体温,爬进了孩子的梦里。
“你们……怎么知道是我?”她声音发颤。
“梦里的人穿着青衫,可眉眼像您。”小哑巴娘比划着,又急得用嘴补话,指尖轻颤如蝶翼,“前日您给我家娃喂药,我记着您耳后那颗朱砂痣——梦里那人也有。”她掀起林昭然的衣袖,指尖轻轻点在耳后,那触感微凉而笃定,“您看,和我梦里分毫不差。”
林昭然摸向耳后,那里确实有颗极小的红痣,连她自己都快忘了位置。
晨雾里飘来灶房的炊烟味,混着山泉水的清冽,还有远处柴火噼啪的轻响。
她忽然懂了程知微说的“共感”——不是她教百姓如何疼,是百姓把她的每道皱纹、每处痣,都刻进了骨血里。
疼她,原是比呼吸更自然的事。
“昭然!”小桃举着信筒从桑林里跑出来,发辫上沾着柳絮,脚步踏在湿泥上发出噗嗤声,“程大人的飞鸽传书,血印封的!”
林昭然拆开信,里面掉出片带血的碎布。
程知微的字迹比往日更急,墨痕浸着血锈:“昨夜刑狱杖责私传问纹的寒门生,七囚徒扑前挡棍,喊‘他问的是我们’。狱卒惊报妖术,臣查七人分属七州,从未谋面。”
她捏着碎布,指腹触到干涸的血渍——粗糙、微硬,纤维断裂处还沾着草屑,分明来自不同郡县的泥土。
原来那些素未谋面的人,会因着同一声“疼”,把后背贴在一起当盾牌。
“还有柳娘子的信!”另一个信差从溪对岸涉水而来,竹篮里的信笺用荷叶裹着,水珠滚落时发出清脆的嗒嗒声,“她说江南织户的事,要您亲自看。”
林昭然展开信,柳明漪的字迹被泪水晕成一片:“织户阿月猝死,织机上‘心问巾’竟自续纹路,是邻村孤儿的‘我娘去哪了’。阿月死前夜曾梦此童哭,臣焚巾于溪,灰烬漂至孤儿门前,童拾灰泣曰‘闻见娘的味道了’。”
她望着信末的泪痕,想起柳明漪从前教织问纹时,总说“经线是想,纬线是念”。
此刻才明白——原来最密的织法,是人心与人心绞成的绳,断了线,还有血在续;烧了布,还有灰在说。
待她读完信,日头已爬上桑树梢。
远处沙径上传来靴声,不疾不徐,踏在碎石上发出沉稳的咯吱声。
孙奉的身影出现在村口。
他的官靴沾着宫墙的青苔,袖中露出半卷誊抄的《起居注》——纸页边缘焦黄,显是连夜偷录后匆匆处理过的痕迹。
“沈大人今早奏请减宰辅仪仗,废夜巡金吾。”小黄门压低声音,眼里闪着光,“早朝时他说‘让百姓的脚步声,也能进宫门’,陛下当场准了。”
林昭然接过残页,见上面新批的朱笔字:“或非妖,乃心通。”字迹比从前软了,笔锋像融了冰的溪水。
她想起沈砚之从前批她折子,朱笔字冷得能扎手,现在倒像被千万声“疼”泡软了——不是被她的道理,是被天下人替彼此疼的心意。
暮色漫上溪滩时,林昭然独自走到桑林。
几个村童正蹲在桑树下,用“终问帛”的残片裹着个襁褓。
老村长拄着拐杖站在一旁,低声说:“那些问题已经有人替我们问过了。现在该轮到孩子来问新的事了。”
新生的女婴闭着眼,小拳头攥着半片布角,上面还留着从前的问痕:“农税可减?”“病了找谁?”现在那些字被洗得发白,却裹着奶香,沾着口水印。
“阿昭姐你看!”扎双髻的小姑娘举着襁褓,“这布软和,娃不哭了。”
林昭然伸手抚过布面,指尖触到女婴的体温——温软、微潮,带着生命初绽的热度。
残帛上的问痕还在,却被新的温度覆盖了——是村妇们喂奶时的体温,是阿婆拍哄时的体温,是所有替彼此疼的人,用血脉焐出来的温度。
“现在,连‘疼’都不必教了。”她望着女婴皱起的小脸,轻声说,“因为你们,已成了彼此的骨血。”
晚风掠过桑林,带起几片新叶,沙沙作响如低语。
她望着叶影里的山路,那是通向旧塾的方向。
三载前她在那里种下第一株杏树,教孩子们把恐惧织进布里,把疑问写上墙头。
如今风中有杏花香,也有婴儿的啼哭混着炊烟升起——那些曾经孤寂的“我该怎么办”,早已变成今日的“让我来替你扛”。
她忽然笑了。
原来最深的教化,不是记住道理,而是学会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