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科幻小说 > 金兰厌胜劫 > 第1076章 金丝笼与百灵鸟(2018年4月10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76章 金丝笼与百灵鸟(2018年4月10日)

春夜微凉,斯坦福大学附近一家不起眼的咖啡馆里,暖黄灯光晕染着木质桌面。李长庚的银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深灰色西装剪裁合体,手中骨瓷杯里的咖啡已凉透大半。他坐在角落,视线平静地掠过对面略显局促的中年男人——凯文·米勒,“百灵鸟”林薇所在实验室的负责人。

“米勒博士,”李长庚的声音低沉和缓,带着岁月沉淀的从容,“林博士最近的研究,关于神经网络的轻量化架构,令人印象深刻。她的才华不该仅仅局限于理论推导的闭环。”他轻轻放下咖啡杯,杯底与托盘发出细微清脆的磕碰声,在安静的角落格外清晰。

凯文·米勒的指节下意识地敲击着桌面,节奏略显杂乱:“李教授,您知道,dARpA那个项目……林博士是核心。她的安全许可级别非常高。最近有些……不合时宜的接触和背景核查。”他蓝色的眼睛带着审视和一丝不易察觉的警告,“项目正处在关键期,任何变动,尤其是核心人员的变动,都极其敏感。”

窗外的街道上,一辆深色SUV缓缓驶过,短暂的车灯扫过咖啡馆的玻璃窗,在李长庚平静无波的脸上投下瞬间的光影,又迅速隐入夜色。

“敏感,往往源于不必要的误解和过度的戒备。”李长庚微微前倾,目光深邃如古井,“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林博士怀念故乡的山水,也渴望一片更自由、更能施展抱负的科研沃土。这不是背叛,凯文,这是最朴素的人之常情,如同倦鸟归林。”他刻意停顿,让“归林”二字在空气中产生微妙的共鸣,“斯坦福很好,但对她而言,是否已是金丝编织的鸟笼?她需要的,是更辽阔的天空。”

凯文·米勒的眉头紧锁起来,手指停止了敲击,紧紧攥住咖啡杯柄:“李教授,您这是……”

“我只是一个关心后辈的老学者,”李长庚打断他,脸上浮现出温和却不容置疑的微笑,“希望她能在最适合的地方,发出最动听的鸣唱。科学家的价值,在于创造,而非禁锢。”他抬手,看似随意地招呼侍者续杯,指尖却在不经意间,轻轻拂过桌上那份摊开的、印有复杂神经网络图的学术期刊扉页。一个极其微小的、几乎难以察觉的银色芯片,如同水银泻地般滑入期刊内页的夹缝中,瞬间隐没不见。

同一时刻,地球的另一端,京城已是上午。国家战略和地球发展战略智囊团首席顾问办公室内,厚重的防弹窗帘隔绝了外面的喧嚣。李玄策并未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而是立于占据一整面墙的巨大电子屏幕前。屏幕被分割成数个区域:实时更新的国际航班信息流、加密通讯的波形图、一幅详尽的世界地图,以及一个不断闪烁跳跃的、代表“百灵鸟”生命体征和位置信息的绿色光点。

屏幕幽蓝的光映着他轮廓分明的侧脸,神色沉静如渊。他听着加密耳机里传来的实时汇报,是父亲李长庚与凯文·米勒交谈的同步转译。

“……金丝鸟笼…归林…”李玄策低声重复着父亲的话语,眼神锐利如电光一闪。他迅速在面前的虚拟键盘上输入一串指令,屏幕上的世界地图瞬间放大,聚焦在太平洋上空一条特定的航线。几个预设的红色“接应点”在地图上亮起。

“猎鹰一组,”李玄策的声音通过加密频道,清晰冷静地传递出去,“‘百灵鸟’归巢航线初步确认,目标区域b空域。立刻启动‘暖巢’预案,执行‘云雾’级伪装。确保路径净空,做好一切地面引导准备。重复,目标区域b,‘云雾’级。”

“猎鹰一组收到!目标区域b,‘云雾’启动!”频道那端传来干脆利落的回应。

指令发出,李玄策的目光并未离开屏幕,反而更加专注地凝视着那个代表林薇的绿色光点。他拿起桌上一份关于“长庚计划”引进人才回国后科研环境评估的厚厚报告,指尖划过其中一页:“引才引心……心之所安,方为沃土。国内配套的量子计算实验室,必须在她落地前完成最后调试,精度要达到她论文里提出的理论极限值。还有,”他顿了顿,加重语气,“生活助理团队,要找到懂她家乡口味、会做那道‘清蒸鲥鱼’的师傅。细节,决定成败。”

瑞士苏黎世,国际量子计算前沿研讨会会场。巨大的水晶吊灯下,身着素雅淡紫色套装的方清墨院士,正从容不迫地在台上阐述团队在拓扑量子材料方面的最新突破。她语调清晰,逻辑缜密,举手投足间散发着科学家的严谨与东方女性的温润魅力。

“……因此,我们认为,基于这种新型异质结构界面调控,实现量子比特的长程相干性操控,是未来实用化量子计算机极具潜力的路径之一。”方清墨的发言结束,台下掌声响起。她微笑致意,目光不经意地扫过台下前排一个位置。

林薇就坐在那里,穿着合体的深蓝色职业装,头发一丝不苟地盘在脑后,鼻梁上架着一副无框眼镜。她专注地听着方清墨的演讲,手指在摊开的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偶尔推一下眼镜。当方清墨的目光扫过时,林薇似乎有所感应,抬起了头。

两人的视线在空中短暂交汇。方清墨的眼神温和依旧,带着学者间的欣赏,只是极其细微地,右眼睫毛几不可察地轻轻眨动了一下——一个早已约定好的、安全的信号。

林薇握着钢笔的手指微微收紧了一下,指节有些泛白。镜片后的目光深处,翻涌着复杂难言的情绪:对未知前程的忐忑,对多年心血可能付诸东流的不甘,还有一丝即将挣脱樊笼的决绝与期待。她迅速低下头,继续在笔记本上书写,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似乎比刚才更急更快。没有人注意到,她在刚才那一页的页脚空白处,飞快地画下了一个极其简略的、形如展翅飞鸟的符号。

茶歇时间,衣香鬓影,咖啡香气弥漫。方清墨端着一杯清水,自然地穿过交谈的人群,走向独自站在巨大落地窗前的林薇。窗外是苏黎世湖深蓝色的浩渺水面和远处阿尔卑斯山连绵的雪顶。

“林博士,”方清墨的声音轻柔,带着恰到好处的学术探讨意味,“刚才您似乎对拓扑保护机制在强噪声环境下的鲁棒性有疑问?我们团队最近有一些新的模拟数据,或许能提供一点参考。”她说着,从随身的手袋里拿出一枚小巧的银色U盘,递了过去。

林薇接过U盘,指尖冰凉。入手微沉,并非普通U盘的重量。她紧紧攥住,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指尖因为用力而微微颤抖。她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稳:“非常感谢您,方院士。拓扑绝缘体边缘态的稳定性,确实是制约实用化的关键瓶颈之一。”她抬起头,直视方清墨的眼睛,镜片后的目光里,那份决然终于压倒了所有犹豫,“我最近……也一直在思考一个全新的、或许有些激进的跃迁模型,需要最先进的实验平台去验证。不知……是否能有幸,在不久的将来,借用贵所的‘九章’原型机?”她的声音很轻,但“九章”二字却咬得格外清晰,带着孤注一掷的试探。

方清墨嘴角的笑意加深,温暖而坚定,如同拂过冰面的春风:“‘九章’的大门,永远向真正渴望探索真理的人敞开。我们期待,”她微微颔首,声音压得更低,却字字千钧,“听到百灵鸟在故乡森林里的第一声清鸣。那一定会是最美的声音。”

林薇只觉得一股滚烫的热流猛地冲上眼眶,鼻子瞬间发酸。她慌忙低下头,借着推眼镜的动作掩饰瞬间的失态,用力眨了眨眼,将那不合时宜的湿意逼退。再抬头时,她脸上已恢复了一贯的冷静,只是眼底深处,那簇名为希望的火苗,已被彻底点燃,熠熠生辉。

“谢谢您,方院士。”林薇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更多的却是磐石般的坚定,“我想……我很快就能亲自去‘九章’,验证我的模型了。”她将那个沉甸甸的银色U盘,紧紧贴在心口的位置,感受着那冰冷的金属外壳下传递而来的、令人安心的力量。窗外的苏黎世湖光山色依旧宁静,但林薇知道,一条通往未知却充满召唤的归途,已然在脚下清晰地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