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科幻小说 > 金兰厌胜劫 > 第932章 智囊初鸣(2015年10月5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32章 智囊初鸣(2015年10月5日)

京城西郊,一座掩映在苍翠松柏林间的古朴院落,今日气氛迥异于往日的幽静。这里正是新近启用的国家安全战略智囊团核心驻地——“集贤苑”。厚重的朱漆大门无声开启,一辆辆外表低调的黑色轿车鱼贯驶入,碾过青石板铺就的甬道,停在古木参天的庭院深处。

主议事厅“明志堂”内,气氛庄重而凝练。深红色的环形会议桌光可鉴人,映照着屋顶精巧的藻井彩绘。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与上好宣纸的墨香,与现代智能会议系统散发的微弱电子气息奇异地交融。三十余位智囊团成员已然落座,他们年龄各异,气质不同,有白发苍苍、目光如炬的学界泰斗,有年富力强、锋芒内敛的少壮派精英,也有几位身着便装、气度沉稳的实务派官员。他们彼此间或低声寒暄,或默默审视着面前的材料,空气中无形的思想火花仿佛在无声碰撞。

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聚焦在主位——那个身着深青色立领中山装、身姿挺拔如松的身影上。李玄策端坐主位,面前摊开着一份手写提纲,墨迹遒劲。他并未急于开口,只是目光沉静地缓缓扫过全场,那目光并不锐利逼人,却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分量,仿佛能穿透表象,洞察每个人心中的思量。被他目光掠过的人,都不自觉地挺直了背脊,收敛了杂念,整个议事厅落针可闻。

“诸位同仁,”李玄策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沉稳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带着一种奇特的共鸣感,瞬间压下了所有细微的杂音,“今日,是我们国家安全战略智囊团首次全体聚首。集贤苑,集的是诸位的经世之才,明的是为国谋策之志。”他略作停顿,目光如古井深潭,映照着在场每一位精英的面容。

“我们身处何世?”他抛出一个宏大的问题,却并不等待回答,自问自答,“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今日之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暗流汹涌,机遇与挑战前所未有之错综复杂。科技裂变、格局重塑、思潮激荡,此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他的声音微微上扬,每一个字都像投入湖心的石子,在众人心中激起涟漪。

“面对此局,我们当以何立身?以何谋策?”李玄策的指尖轻轻点在桌面那份手写提纲上,上面清晰地写着几行古语,“窃以为,当以中华五千年文明积淀之战略智慧为根柢,汲其精髓,赋予时代新义。”他抬眼,目光深邃,“《周易》有云:‘《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这‘唯变所适’四字,便是我们应对变局的核心心法!识变、应变、求变,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他稍作停顿,目光转向坐在他右手侧第一位的李长庚,微微颔首,随即又环视全场:“又如《管子》所言:‘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 此‘轻重之术’,强调掌握关键、固本培元、积蓄力量、凝聚人心。今日之‘仓廪’,在于科技自主、金融安全、人才高地;今日之‘牧民’,在于护佑民生、凝聚民心、把握战略主动!我们的研究,当以此为底蕴,立足现实,前瞻未来,既要仰望星空洞察大势,更要脚踏实地务求实效!”

开场白掷地有声,将古老智慧与当今世局、国家战略无缝衔接,为整个智囊团定下了高远而务实的基调。会场内一片肃然,所有成员都感受到了这位首席顾问深厚学养与宏大格局所带来的震撼与压力。

“下面,”李玄策的目光再次落到李长庚身上,带着明显的郑重与托付,“请我们智囊团的首席战略科学家,李长庚博士,做首场主旨报告:《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演变与我国‘非对称’赶超路径》。”

在众人聚焦的目光和低低的议论声中,李长庚缓缓起身。他换上了一身合体的深灰色西装,白发梳理得一丝不苟,脸上的疲惫被一种沉静而专注的光芒所取代。他走到发言台前,没有立刻打开讲稿,而是从西装内袋里掏出一个薄薄的、边角已经磨损的牛皮纸笔记本,封面是褪色的斯坦福大学徽标。这个动作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

“诸位同仁,”李长庚的声音平和,带着学者特有的清晰逻辑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异国口音余韵,“很荣幸在此分享我的一些观察与思考。”他翻开那本陈旧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英文公式、图表和批注,纸页已然泛黄。

“过去三十余年,我身处全球科技竞争的最前沿漩涡中心,”他的目光扫过台下,仿佛穿透了时空,“亲眼目睹了技术霸权的残酷角力与格局的深刻重塑。当前格局,可用‘三极鼎立,壁垒高筑’概括。”他身后的巨大电子屏幕同步亮起,清晰展示出复杂的全球科技产业链图谱和专利壁垒分布。

“芯片、操作系统、尖端材料、人工智能算法……关键节点被高度垄断,技术封锁已成常态。后发者若循规蹈矩,按图索骥,只会永远在他人设定的赛道、他人的规则下疲于追赶,甚至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循环陷阱。”他的语气变得严峻,屏幕上适时出现几张因技术封锁而陷入困境的国内高科技企业照片,触目惊心。

“因此,”李长庚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斩钉截铁的力量,“我们必须开辟‘非对称’的赶超路径!此‘非对称’,非指投机取巧,而是基于自身禀赋,扬长避短,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性创新,建立他人难以复制或绕过的核心优势!”

他随即提出了核心策略:

“第一,集中力量,攻其必救!”屏幕上出现一个醒目的靶标图案,“资源有限,不能撒胡椒面。必须精准识别出能撬动全局、具有颠覆性潜力的‘战略支点’技术。例如量子计算与通信、新一代可控核聚变、脑机接口与生物合成、特定领域(如西疆极端环境)下的新材料应用等。在这些点上,要敢于投入,敢于押注,形成‘压强’优势!《孙子兵法》云:‘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 此之谓也!”

“第二,构建生态,滋养沃土!”画面切换为一片生机勃勃的热带雨林,巨木与藤蔓共生。“顶尖创新非规划可出,需生态滋养!要下大力气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转化’的无缝高效链条,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交叉融合。更要营造‘鼓励冒险、宽容失败、保护产权、价值认同’的创新文化土壤!让思想的火花自由碰撞,让奇花异草有生长空间!这比单纯砸钱买设备更重要!此为长久之计,需《管子》‘务在四时,守在仓廪’的耐心与定力!”他特别强调了“生态”二字,目光扫过台下几位负责科技政策的官员。

“第三,文化凝聚,人心所向!”屏幕上出现了一幅意境悠远的中国水墨画,远山、飞鸟、归帆。“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之争。而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尤其是海外人才,靠的绝不仅仅是高薪和硬件!更要靠一种强大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让他们看到在这里,能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命运的深度交融,能参与书写一个伟大文明复兴的史诗篇章!这是一种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此乃‘远者来,民留处’的根本之道!”他特别提到了正在推进的顶尖人才引进计划,称之为“归帆计划”,并隐晦提及了前期的成功案例(如林博士),会场内响起一阵会意的低语。

李长庚的报告,数据详实,案例生动,逻辑严密,更充满了国际前沿的视野和打破常规的锐气。他引用的古语恰到好处,赋予其全新的科技战略内涵。当报告结束时,会场陷入了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专家激动得微微颤抖,用力鼓掌;中青年骨干们眼中闪烁着兴奋和钦佩的光芒;连那几位向来严肃的实务派官员,也频频点头,面露深思。

李玄策在主位上,看着父亲在聚光灯下挥洒自如、光芒四射,看着他眼中那份对祖国科技未来的深切期许与自信,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骄傲与欣慰。待掌声渐歇,他从容起身,走回主位。

“长庚博士的报告,振聋发聩,为我们点亮了前行的灯塔。”李玄策的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一种统揽全局的气度,“‘集中力量、构建生态、文化凝聚’,这十二字方针,是我们在科技战场破局的利剑。然此剑之运用,需融入国家战略全局考量。”

他话锋一转,目光如炬:“科技突破,需金融血脉滋养,亦关乎金融安全。试想,若我们倾力投入的关键领域突遭国际金融资本的恶意狙击,成果岂不危如累卵?‘归帆计划’引才,其信息安全、生活保障、后续发展,如何确保万无一失?此非孤立之事,需与金融风险预警、跨境资金监管、社会服务体系联动!”他看向负责金融领域的智囊成员和国安部金融安全局的代表。

“一带一路,宏图伟业,亦面临复杂地缘风险与技术标准之争。我们的优势技术如何安全、高效、互利地输出?如何防范合作中潜藏的知识产权陷阱与安全漏洞?‘非对称’优势,亦需在丝路之上,化作互利共赢的桥梁!”他的目光扫向负责国际战略与丝路研究的专家。

“因此,”李玄策双手按在桌沿,身体微微前倾,形成强大的气场,“我提议,本次会议聚焦三大核心议题,并成立专项小组深度联动:其一,以‘非对称’战略为纲,细化重点领域突破路径与资源保障方案;其二,围绕金融安全网构建,研究科技-金融风险联防联控机制;其三,结合‘一带一路’推进,制定科技输出与人才引进(归帆计划)的风险评估与协同保障策略。三者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需相互支撑,协同演进!”

他的提议,瞬间将李长庚报告中激荡起的科技热情,锚定在了国家安全的宏大棋盘上,并清晰地勾勒出协同作战的路径。会场气氛再次热烈起来,专家们纷纷就具体议题展开讨论,思想碰撞的火花四溅。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天。夕阳的余晖透过“明志堂”高窗的冰裂纹窗棂,斜斜地投射进来,在深红色的会议桌和人们专注的脸上,切割出温暖与沉静的光影。当李玄策最终宣布散会时,许多专家仍意犹未尽,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低声而热切地继续着讨论。

李玄策没有立刻离开。他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望着窗外庭院中那几株在秋风中依旧苍劲的古松。李长庚走到他身边,父子俩并肩而立,望着同样的风景。

“爸,您今天的报告,是定海神针。”李玄策轻声道。

李长庚摇摇头,目光悠远:“方向指出了,路还长。关键看如何走,如何把‘生态’真正培育起来。”他顿了顿,看向儿子,“你最后的整合与布局,才是点睛之笔。将科技之剑,稳稳置于国家战略的剑鞘之中,指明挥剑的方向与护剑的要诀。玄策,你已真正具备了统御全局的战略视野。”

李玄策没有回答,只是望着庭院里那些热烈讨论、迟迟不愿散去的专家们。他们有的白发苍苍,有的正值盛年,此刻都为一个共同的宏大目标而激情澎湃。这汇聚的智慧之光,让他想起了儿子天枢梦中那个巨大的蜂巢。只不过,这个“蜂巢”正被精心地构筑、加固,吸引着最优秀的“群蜂”,酝酿着最甘甜的“蜜”。

“《管子》言:‘养人如养六畜,生之有道,取之有度。’”李玄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充满力量,“我们今日所做,便是要为国家,为未来,养一方能孕育巨木奇花的‘生态’,引八方贤才如‘归帆’泊岸,育万千智慧之‘蜂’酿时代新蜜。此非一日之功,需你我,需众人,如养蜂人般,心怀敬畏,护持有道。”

暮色四合,“集贤苑”的灯笼次第亮起,晕开一团团温暖的光。窗内,思想的星火仍在闪烁;窗外,秋夜的京城正缓缓沉入安眠。一场关乎国运的智慧长跑,已在金秋的“集贤苑”,沉稳而有力地迈出了第一步。李玄策父子伫立的身影,如同这智慧星火与万家灯火的守夜人,沉静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