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科幻小说 > 金兰厌胜劫 > 第552章 未来的边界(2010年12月5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52章 未来的边界(2010年12月5日)

帝都的初冬之夜,寒意渐深。窗外,干枯的梧桐枝桠在路灯昏黄的光晕中投下疏朗的影子,偶尔有风掠过,发出沙哑的轻响。屋内,暖气开得很足,驱散了窗棂边渗入的冷意。书房里只亮着一盏暖黄色的落地阅读灯,光线柔和地笼罩着沙发一角,将巨大的书柜和墙上挂着的世界地图都推入了静谧的暗影之中。

李玄策和方清墨并肩坐在宽大的布艺沙发上,中间隔着一小方矮几,上面放着两杯氤氲着热气的龙井茶。茶香清雅,混着书卷特有的油墨气息,弥漫在温暖的空气里。矮几上还摊着几份打印出来的资料,页边空白处写满了娟秀或遒劲的批注——那是李念墨最近发来的研究简报摘要,以及李长庚附上的一些关于西方学界对前沿技术伦理争议的观察。

落地灯的光线落在方清墨专注的侧脸上,为她柔和的轮廓镀上了一层温润的金边。她刚放下手中那份关于量子算法潜在应用的简报,指尖无意识地在纸页边缘摩挲着,眼神望向虚空,仿佛穿透了墙壁,看到了儿子李念墨在加州理工那间堆满设备的实验室里,正对着纠缠的光子或冰冷的超导电路屏息凝神的样子。

“念墨上次视频里,说起他们那个量子纠缠态控制的新模型……”方清墨的声音很轻,带着母亲特有的柔软,也带着科学家对未知的纯粹兴奋,“如果真能实现稳定的大规模纠缠和精准操控,玄策,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可能拥有远超现在想象的计算能力。模拟复杂的蛋白质折叠、破解最难的密码、优化全球物流……许多现在困住我们的难题,或许都能迎刃而解。那将是……一场真正的革命。”她的眼眸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如同蕴藏着星辰。

李玄策没有立刻回应。他端起茶杯,吹了吹浮在水面的嫩绿芽尖,浅啜一口。温热的茶汤带着微涩的回甘滑入喉咙。他的目光落在矮几上另一份关于基因编辑技术cRISpR最新进展的报告上,眉头却微微蹙起。父亲李长庚在邮件里的那句箴言——“根基在实业与民生”——此刻异常清晰地回响在耳边。这根基,能否承受得住如此颠覆性的科技洪流?

“革命……往往也伴随着巨大的未知和风险。”李玄策放下茶杯,声音低沉而平缓,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方清墨思绪的涟漪。“清墨,想想看,”他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变得深邃,“当计算能力强大到可以瞬间分析我们所有人的行为数据、消费习惯、社交网络,甚至……情绪波动,预测我们的每一步选择。掌握这种力量的人或组织,会拥有什么样的权力?它会不会成为一座无形的‘透明牢笼’?我们以为是自由的选择,是否早已在算法的精密计算和引导之下?”他顿了顿,指尖轻轻敲击着那份量子简报,“这就是你上次提到的‘算法霸权’吧?一种全新的、前所未有的支配形式。”

方清墨眼中的兴奋光芒微微收敛,染上了一层凝重。她想起念墨也曾半开玩笑地说过,他们的研究可能正在打开潘多拉的魔盒。“是的,算法霸权。”她点点头,声音沉静下来,“更可怕的是,这种支配可能是隐形的、润物无声的。它不会用枪指着你,但会巧妙地引导你走向预设好的方向,让你心甘情愿。个体自由意志的边界,将在何处?”她拿起那份基因编辑的报告,“而这边,当我们拥有了如同‘上帝的手术刀’般精准修改生命密码的能力时……”

“生命的定义将被彻底改写。”李玄策接口,语气带着前所未有的严肃。他拿起那份报告,却没有翻开,只是注视着封面,“治愈遗传病,根除癌症,延长寿命……这些都是无比诱人的光明前景,如同伊甸园的苹果。可随之而来的,是更深邃的伦理深渊。”他的目光锐利起来,“谁能决定哪些基因是‘缺陷’需要修复?标准由谁制定?是医学共识,还是资本的需求,或者……某种被定义的‘完美’标准?会不会出现‘定制婴儿’?富人的后代天生拥有更强的体魄、更高的智力?长此以往,‘人’这个物种内部,会不会出现基于基因的、难以逾越的鸿沟?一种新的、根植于生命密码的……不平等?”

书房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只有暖风机发出低沉的嗡鸣。窗外的风似乎大了一些,吹得树枝摇曳,影子在窗帘上晃动,如同潜行的巨兽。

方清墨端起已经微凉的茶,却没有喝,只是感受着杯壁传递来的最后一点余温。“玄策,你说得对。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哲学问题,是关乎‘人何以为人’的根本命题。”她的声音带着一丝忧虑,也带着学者的冷静,“技术的狂奔,有时会甩开伦理的缰绳。我们需要新的‘马嚼子’,一套能跟上技术步伐的、全球性的伦理框架和治理机制。否则,‘进步’的列车,可能会驶向失控的悬崖。”

“框架……治理……”李玄策轻轻重复着,眼神望向墙上那幅在幽暗光线中显得格外深沉的世界地图,“这比制定一部法律,缔结一项贸易协定,要艰难千百倍。不同的文明、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发展阶段,对生命、对公平、对未来的理解,差异巨大。如何在拥抱共同进步的同时,又能守住各自珍视的底线?如何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又能为人类套上‘理性的缰绳’?”他像是在问方清墨,又像是在叩问自己,叩问那幅地图上承载的纷繁世界。

“这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方清墨放下茶杯,目光坚定地看向丈夫,“需要像你这样的人,在更高层面去思考、去预见、去布局。技术本身无善恶,但引导它方向的手,必须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道德罗盘。就像沙盘推演,我们要预判技术突破可能带来的社会结构冲击、地缘格局变化,甚至是……人心失衡的风险。”

她想起了儿子床头那片在黑暗中幽幽发光的荧光贴纸,那点微弱却坚韧的光。“也许,最终的边界,不在技术能达到多远,而在于我们能否始终守护住人性中那些最珍贵的东西——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这些,才是面对任何‘未来’时,我们真正的定海神针。”

李玄策深深地看着妻子。暖黄的灯光下,她清亮的眼眸如同最纯净的水晶,映照出对真理的执着和对未来的深切关怀。他伸出手,轻轻覆在她微凉的手背上,传递着无声的认同与力量。她的智慧,她的清醒,她的温度,是他穿透复杂迷雾时最可依靠的锚点。

“守护……”李玄策低声呢喃,目光再次投向幽暗中的世界地图。那些代表不同国家的色块,仿佛都蕴藏着关于未来的巨大问号。量子比特的幽灵在硅晶片间游荡,基因的密码在试管中被改写,无形的算法编织着信息的巨网……未来的边界在哪里?是星辰大海,还是人心深处那道无形的深渊?

“父亲说得对,根基在实业与民生。”李玄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一种磐石般的定力,“再宏大的未来,也要从脚下的土地和真实的生活中汲取养分。科技可以拓展边界,但绝不能让它割裂我们的根脉,异化我们的人性。”他反手紧紧握住了方清墨的手,仿佛汲取着力量,“这‘理性的缰绳’,需要我们共同去锻造,去握紧。为念墨他们探索的星辰大海,也为天枢他们将要生活的那个……既充满无限可能、又不失人性温度的未来。”

书房里再次安静下来。茶香似乎也沉淀了,只剩下两人交握的手传递着无声的交流和对未来的深沉思虑。窗外的风声不知何时停了,万籁俱寂。唯有那盏暖黄的落地灯,依旧忠实地散发着光芒,在这初冬的寒夜里,固执地照亮着这方小小的、却思考着人类宏大命题的书桌,如同黑暗海洋中一座不灭的灯塔,默默指向那尚在迷雾中的、需要智慧和勇气去共同定义的——未来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