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荒村辣媳 > 第126章 天书现世,观念颠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6章 天书现世,观念颠覆

李大人捧着那摞沉甸甸、散发着草木与泥土混合气息的“笔记”,指尖竟微微有些颤抖。他方才只是粗略翻阅,已被其中内容的浩繁与奇特所惊,此刻静下心来,摒除所有杂念,真正沉浸进去,所带来的震撼,远非方才可比!

这绝非他认知中的任何农书!

他所见过的农书,哪怕是州府珍藏的前朝孤本,大多言语笼统,充斥着“风调雨顺则丰”、“勤力耕耘则收”之类的泛泛之谈,或是某些被神化了的老农“经验”,玄之又玄,难以复制。偶有涉及具体技艺,也多是语焉不详。

而手中这些由树皮、土纸、竹片构成的粗糙册子,却完全是另一番天地!

其一,观察之细,近乎窥秘!

这不是泛泛而谈“看天看地”,而是将“天”与“地”拆解成了无数可以量化的细节! “辰时东方云状若鱼鳞,三日内有雨(验证十七次,中十五次)。” “地下三指深处,土壤温度连续三日高于xx(自制土温度计刻度),‘丰女一号’发芽率提升三成。” “蚜虫喜啃食嫩叶叶背,其排泄蜜露会招引蚂蚁,继而引发霉病。需在蚂蚁路径出现前防治蚜虫。” 甚至有一页,用简陋的图示画着土壤中极其微小的、几乎看不见的“白丝”(疑似真菌菌丝)与作物根系缠绕的景象,旁边标注猜测:“此物或有助于根系吸收土中精华?待查。”

这些细节,许多是李大人闻所未闻,甚至从未想过去观察的!这需要何等的耐心与专注?简直是把自身融入了天地自然,与之同呼吸共命运!

其二,记录之实,锱铢必较!

完全没有“大概”、“或许”、“据说”。全是冰冷而精准的数字和事实! “某日降雨,用‘水量标尺’测得洼地积水深三寸七分。” “施用草木灰每亩十五斤七两,七日后,土壤ph值(用一种石蕊草汁液比色法粗略测定)由‘微酸’转为‘中性’。” “引入瓢虫幼虫三十只,五日后,东区蚜虫数量减少七成,西区未引入,蚜虫泛滥。” “优选种子,千粒重必须高于xx钱,粒径需大于xx分,色泽需达到‘金珠标样’程度。”

这种极度追求量化和验证的态度,让李大人感到一种头皮发麻的震撼!这已经完全超出了“老农经验”的范畴,透着一股冰冷的、近乎“格物致知”的理性光辉!

其三,逻辑之严,环环相扣!

笔记中的内容绝非零散记录,而是有着清晰的内在逻辑。发现问题(如虫害) -> 观察分析(虫种、习性、天敌)-> 提出假设(引入天敌)-> 设计验证(设对照区)-> 记录结果-> 总结规律-> 推广应用。 对于失败的尝试(如某种改良土壤方法导致板结),也绝不隐瞒,同样详细记录现象,分析原因,引以为戒。

这种完整的“观察-假设-验证-总结”的循环,在李大人看来,简直是治学之道,竟被用在了农事之上!而且用得如此纯熟,仿佛理所当然!

其四,视野之广,超越稼穑!

笔记不仅关注作物本身,更将作物置于一个更大的生态系统中去考量。记录天敌昆虫,记录土壤微生物(虽无此名,却有其实),记录气候变化与星象的模糊关联,记录不同作物间作的可能影响(如苜蓿与粟米套种似乎能减少某些病害)… 这是一种朴素的、却极其先进的“生态农业”观念雏形!

李大人一页页翻看,心中的惊骇如同潮水般一波波冲击着他的认知壁垒。他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农事笔记,而是在窥探一部天书!一部由大地亲自书写、由某个能与天地沟通的奇人解读出来的天书!

这需要多么可怕的观察力?多么缜密的思维?多么持之以恒的毅力?多么…贴近自然本源的心性?

他再次抬头看向赵小满,目光已彻底不同。那枯槁的容颜、深陷的眼窝、咯血的身躯,在此刻的他眼中,不再意味着病弱与妖异,而是…一种为探究天地奥秘而耗尽心血的神圣感与悲壮感!

这哪里是什么“妖法”?这分明是超越了时代、超越了常人理解的——“天道”!

是真正的“格物”大家!只不过,她“格”的不是书本,而是脚下这片活生生的土地!

与之相比,赵富贵等人那些基于嫉妒和贪婪的谗言,显得何等可笑、何等卑劣!自己方才那点倨傲和偏见,又是何等浅薄!

李大人缓缓合上一本记录着星辰与作物生长关联猜测的树皮册子,长长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这弥漫着智慧与心血气息的空气都吸入肺中。他脸上的冰霜早已消融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表情——震惊、敬佩、羞愧,以及一种发现瑰宝般的灼热。

他转向早已面如死灰、冷汗直流的赵富贵等人,声音平静,却带着千钧之力,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 “赵里正,尔等所言‘妖法’…” 他扬了扬手中厚重的笔记,语气陡然锐利如刀! “…莫非指的是这等‘格物致知、精益求精、造福万民’的…天人之道吗?!”

天书现世,观念颠覆。 李大人,这位来自州府的粮官,在他最熟悉的领域,被他原本最轻视的一群村妇,用最原始却最先进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彻底的认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