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重生1981:成了科技流氓 > 第171章 档案室的光影追踪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陈默靠在公安局走廊的墙边,左手还缠着绷带,右手捏着半截红笔。他刚从废墟里爬出来不到两小时,肩头那道擦伤被消毒水一冲,火辣辣地抽着神经。可他没去医务室,反而执意要进档案室。

“真不用人陪着?”门口的公安人员又问了一遍,手里攥着钥匙,语气有点迟疑。

“您在外头守着就行。”陈默笑了笑,“我写字慢,吵了您反倒影响思路。”

那人点点头,把门推开一条缝,让他进去。

档案室不大,几张铁皮桌拼在一起,堆满了泛黄的卷宗。窗户朝东,此刻夕阳斜照进来,把一排排文件柜的影子拉得老长。陈默走到最里面那张桌前,翻开一本封面写着“1953年境外联络案”的卷宗。

纸页上大片文字被浓墨涂黑,像被人用刷子狠狠刮过几遍。只有零星几个字漏在外面,比如“港城”、“代号灰”、“九处”。

他盯着看了几秒,闭上眼。

脑海里忽然闪过一幅图——不是照片,也不是文字,而是一张结构清晰的情报组织架构。第一总局居中,下设七个分局,其中第九分局分管远东外勤,代号“北风”,负责人代号“灰狐”。这信息来得毫无征兆,却异常完整,像是某个深夜他在实验室偶然瞥见的资料残片,深埋多年,此刻终于浮出水面。

他猛地睁眼,抓起红笔,在涂黑页面的空白处快速勾画起来。

中央写“第一总局”,向下分出一支,标“第九分局”,再往下延伸两条线:“对外行动组”和“技术支援科”。最后在右侧角落写下:“1978年改组后,转入港城—东北亚联络线,现任负责人……”

话还没写完,眼角忽然扫到窗玻璃上有一点红光。

很小,几乎像是反光,但它正稳稳停在他的太阳穴位置。

陈默的手顿了一下,没动。

他缓缓把红笔放下,右手不动声色地移向胸口。那里贴身藏着一个铁盒,是从爆炸现场带回来的,里面装着音乐盒胶卷和微型记录仪。他借身体遮挡,用指尖轻轻一推,让铁盒边缘微微倾斜。

窗外高楼的轮廓映在金属面上,三楼阳台的位置有块反光——是枪管。

他心里有了数。

手指慢慢收回,落在桌沿,轻轻敲了两下。

然后突然抬手,拍向头顶的灯绳。

啪的一声,灯灭了。

室内瞬间暗下来,只剩下窗外透进的余光。陈默伏低身子,顺手将刚画好的图纸折好,塞进工具包夹层。动作不快,但每一步都卡在节奏里。

“有人监视!”他压低声音朝门外喊,“封锁东西出口,重点排查对面三号楼南侧阳台,狙击手藏在那里。”

外面的脚步声立刻响了起来。

他没再出声,蹲在桌边,耳朵听着外面动静。远处传来警笛启动的声音,一辆车驶离大院。他知道,接下来几分钟会很安静——所有人都去执行指令了。

可他也清楚,真正的危险往往出现在你以为安全的时候。

他摸出随身带的紫外线小灯,打开开关,照向那页被涂黑的档案边缘。

淡黄色的编号浮了出来:K-78-04,No.9\/Nw。

和他记忆里的编码体系完全一致。

“不是巧合。”他低声说了句,像是说给谁听,又像是自言自语。

他把灯关掉,从包里抽出一张白纸,翻到背面,写下三行字:

北风行动组,组长代号“灰狐”。

驻点分布:港城、哈尔滨、海参崴三角区。

通信频率变更周期:每月初一、十五凌晨三点。

写完,他把纸折成小方块,放进衣兜。

灯光还没恢复,走廊那边传来脚步声,比刚才急。

“陈工!”公安人员探头进来,“对面楼清查过了,阳台上有脚印,还有个空弹壳,人跑了。”

“留几个人盯住那个位置。”陈默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灰,“他还会回去。”

“你怎么知道他在那儿?”

“反光。”陈默指了指铁盒,“我这儿有个亮面,刚好照出来一点。”

那人愣了愣,随即笑了:“你这脑子,比我们望远镜都好使。”

陈默也笑:“主要是你们肯信我。”

他说完,拎起工具包,往门口走。

外面天已经快黑了,风从走廊尽头吹进来,带着点凉意。他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袖口磨出了毛边,走路时左肩微沉,像是还在疼,但步子没慢。

公安负责人迎上来:“下一步怎么走?”

“先把这张图送去技术科。”陈默从兜里掏出那张红笔画的结构图,“让他们比对近三十年可疑人员档案,尤其是港城背景的。另外,通知通讯组,监控所有使用‘Nw’或‘北风’相关代号的信号源。”

“你不去?”

“我去也帮不上忙。”他笑了笑,“而且我得回去换件衣服,这件沾了血,看着吓人。”

对方接过图纸,仔细收好:“你先歇两天吧,这案子不差这一时半刻。”

“差。”陈默摇头,“他们今天敢开枪,说明怕了。越怕,就越容易露马脚。现在不追,等他们换窝就难找了。”

他说完,朝大门口走去。

一辆警车停在院里,司机正在发动。陈默没直接上车,而是站在路灯下,伸手摸了摸口袋。

那张红笔图纸还在,温热的,像是刚从脑子里掏出来似的。

他抬头看了眼对面三号楼的方向,阳台黑洞洞的,没人。

但他知道,刚才那里确实有一支枪,瞄准了他的头。

而现在,枪不在了,人跑了,可线索却留下来了。

他把手从口袋里抽出来,轻轻抖了抖衣角。

风穿过走廊,吹起他袖口的一根线头。

他迈步往前走,身影被路灯拉得很长。

警车后门打开,他弯腰准备上车。

就在一只脚踏进车厢时,他忽然停住。

转头看向档案室二楼的窗户。

窗帘没拉严,露出一道缝。

里面似乎有个人影一闪而过。

他眯了下眼。

下一秒,整个人已退回来,反手将车门重重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