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重生1981:成了科技流氓 > 第39章 炸弹来源:德意志的阴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9章 炸弹来源:德意志的阴谋

陈默拧开钢笔的笔帽,金属螺纹在指尖转了半圈便卡住了。他没使劲,只是把笔翻过来,对着灯光端详笔夹上的蛇形雕纹。那纹路像是用刀尖一点点刻出来的,线条细密,尾巴微微上翘,仿佛随时要游走。

他放下笔,顺手把桌角那张草图纸往里推了推,正好压住露出半角的信封。

门被敲了两下,没等他应声,门把手就转动了。一个穿旧军绿色夹克的男人走进来,胸前别着技侦科的证章,手里拎着个牛皮纸袋,边角都磨得发白了。

“陈默?”那人问,声音带着点山东口音。

“是我。”陈默合上笔记本,坐直了些。

“省公安厅技侦科,李志刚。”对方掏出证件亮了一下,没多解释,直接把纸袋放在桌上,“这是东德那批设备的分析报告,只给你看二十分钟,不能拍照不能复印,看完我得带回。”

陈默点点头,没急着打开。

李志刚看了他一眼:“你挺沉得住气。”

“急也没用。”陈默笑了笑,“反正东西在这儿,跑不了。”

李志刚哼了一声,拉开椅子坐下,把袖口往下扯了扯,眼睛一直没离开陈默的手。

陈默这才拆开纸袋,抽出一叠纸。第一页是设备照片,一个银灰色的定时器,外壳上有德文铭牌:tR-12。他目光扫过技术参数,心跳没加快,反而慢了一拍。

这个型号,他在前世见过三次。一次在档案馆的事故记录里,一次在边境缴获清单上,还有一次,在自己临死前那间实验室的残骸中。

他翻到第二页,是流通记录。全球生产数量:200台。已知回收:187台。剩余13台下落不明——其中两台,于1980年通过东德驻华技术交流项目流入国内。

他继续往下看,手指在“签收单位”一栏停住。

省科委,王振国。

名字后面还附了签名样本,一笔一划,尾钩微翘,和钢笔上的蛇形纹收笔方式一模一样。

陈默不动声色地翻下一页,眼角余光瞥见李志刚正盯着他看。

“这东西,”他指着tR-12的结构图,“材料用的是镍铬合金?”

“对。”李志刚答得干脆,“耐高温,抗腐蚀,一般工具切不开。”

“难怪拆解报告写了三天。”陈默点头,“那你们查过它怎么进来的吗?技术交流项目?听着像是正经渠道。”

“表面是。”李志刚靠在椅背上,“可那批设备里,只有这一台没登记在册。其他都是测量仪、信号发生器,唯独这个定时器,谁都不知道是怎么混进去的。”

陈默若有所思:“王振国签收的?他不是省科委的顾问吗?这种东西也能经他手?”

李志刚眼神闪了闪:“按流程是能。但问题是,他签收后,没交给设备科入库,自己带回去了。三个月后才上交,说是‘误当私人物品带走’。”

“挺巧。”陈默轻声说。

“巧不巧,现在说不清。”李志刚提醒,“但你记住,省科委是上级单位,这事我们只能查设备,不能查人。你要是听见什么风声,别乱传。”

陈默笑了笑:“我连实验室都懒得出,传给谁?”

李志刚没接话,只看了眼手表:“还有八分钟。”

陈默低头继续翻,动作不急不缓。他在第三页背面发现了一份附录,是设备拆解时的残留物检测结果。除了常规金属碎屑,还有微量有机物残留——成分接近火药引信,但更稳定,燃烧速度可控。

他记得这种配方。1983年,东德特工在东南亚一次行动中用过类似的延时装置,代号“夜蛾”。

他把报告翻回第一页,假装对材料学感兴趣,随口问:“这种合金,国内能仿制吗?”

“仿是能仿。”李志刚说,“可工艺跟不上。我们试过用电解法提纯,但成品脆性太大,一拧就断。”

“那要是有人拿它做点别的呢?”陈默抬眼,“比如,改装成别的装置?”

李志刚皱眉:“你想说什么?”

“没什么。”陈默合上报告,“就是觉得,好材料用错了地方,挺可惜。”

李志刚盯着他看了两秒,忽然说:“你小子,心思挺多。”

陈默笑而不语。

时间到,李志刚收起报告,重新装进纸袋,临走前看了陈默一眼:“你要是真感兴趣,下次省厅办技术展,我带你去看看实物。”

“那我可记着了。”陈默起身送他到门口。

门关上后,他没立刻回桌前,而是站在原地,把刚才默记的内容在脑子里过了一遍。

王振国,tR-12,东德技术项目,未登记设备,签收后私自带走——链条闭环了。

他走回实验台,从草稿纸背面撕下一小条,用钢笔写下几行极小的字:

“tR-12,全球200台,国内流入2台。

签收人:王振国,省科委。

签名笔迹与钢笔雕刻一致。

残留物含‘夜蛾’类引信成分。”

写完,他把纸条折成米粒大小,塞进《电工手册》复刻本的书脊夹层里。

然后他取出那支镀金钢笔,找来细砂纸,一点点磨掉笔夹上蛇形纹的头部。金属碎屑落在纸上,像被截断的蛇尾。

他对着灯看了看,满意地点头。

这东西不能再当纪念品留着了。得变成证据,但又不能太完整。太完整的证据,容易被人说是伪造的。残缺的,反而显得真实。

他把钢笔放回抽屉,压在“钢笔勿动”的字条下,位置和昨天一样。

刚合上抽屉,门外传来脚步声。

他抬头,看见苏雪站在门口,手里抱着一摞资料,眉头微皱。

“李志刚刚从你这儿出去?”她问。

“嗯。”陈默拉开抽屉,把笔记本放进去,“送报告来的。”

“什么报告?”苏雪走进来,把资料放在桌上,“我听说公安今天在查东德设备的事,是不是和你有关?”

陈默没直接回答,而是问:“你从哪儿听说的?”

“档案室的老李说的。”苏雪盯着他,“他还说,张教授最近查了八十年代初的所有设备采购记录。你是不是知道些什么?”

陈默看着她,片刻后拉开另一个抽屉,取出一个信封,放在台面上。

信封是普通的牛皮纸,封口用蜡印封着,图案是一颗三极管。

“明天。”他说,“你来拿这个。”

“现在不行?”

“现在不行。”他把信封往她那边推了半寸,“等你能问出张教授到底在找什么,再来拿。”

苏雪盯着信封,又抬头看他:“你到底在查什么?”

陈默刚要开口,走廊另一头传来门开的声音。

两人同时转头。

脚步声由远及近,皮鞋踩在水泥地上,节奏平稳。

陈默的手慢慢移向抽屉,指尖碰到了钢笔的金属外壳。

苏雪压低声音:“是张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