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之前的事贾家未曾吃亏,贾故也不想多做纠缠。更何况他的目的只是给太子留下自己做任何事,都会考虑到太子利益的影响。

故而此时见太子将此事揭过,贾故便跟着翻篇,只诚恳恭维道,“殿下如此英明,老臣再无其他想法了,老臣六儿自被殿下举荐做官起,只见殿下赈灾种种举措,便折服于殿下怜悯百姓,光明正大之心,自愿为殿下驱使,往后他的路,老臣全托付给殿下了。”

说着,贾故还做足了一副老父亲为了儿子,满心身都是感动、感恩、感慨的模样,十分慎重的给太子躬身行了一礼。

太子笑着虚扶一把,语气里满是亲昵:“老大人言重了,六郎与贾氏,皆为孤之臂膀。他办事稳妥,有贾侍郎之风,孤岂能弃他不用?”

这时,贾故就顺口和他说了,“早一年的时候,老臣母亲娘家史侯作媒,给六郎说了岭南潘总督的孙女。老臣碍于家母情面,让他们先定下了。如今六郎为殿下办事,他的亲事,也该让殿下知晓。”

太子一听岭南潘总督,头一个想的便是这门亲事对东宫的好处。

岭南乃是流放之地,形势复杂、当地有各族土司,还常有叛乱、便是父皇,也不能忽略此处。

如今的岭南总督,并不是父皇喜欢的臣子,但他有本事坐镇此处,父皇便未曾想过罢免他。

如此能臣,能亲近东宫也是好的。

太子当即笑道,“这门亲事相配,待六郎大喜之日,孤定备一份厚礼,亲自遣使持节,以添喜色。”

贾故也十分满意太子态度。他一样端着笑脸,语气亲近的与太子回道,“老臣代贾珲谢殿下青眼。今日殿下荣恩,老臣定如实告知潘总督,他久仰殿下风姿,想来定感激涕零,恨不能粉身碎骨,以报殿下恩德。”

贾故糊弄人的话张口就来。他抬眸,与太子视线相交,见太子果然满意,便觉得太子性情还不错了。

储君性子不强硬,对臣子来说,可不算是坏事。

而太子本人,对贾故今日主动解释也算满意。

臣子只要忠心,眼里心里有主君、能替主君办事,便是有些小心思也无碍。

二人心中各怀江河,却就此达成了一致。

至于太孙之事。

日后也不是贾故要操心得了。

想来夏府会主动关心的。

说起夏府,幸好贾故提前说了自己无意与夏氏结亲。

没过几日,贾璟从夏府回来,脸色古怪的和贾故说:“父亲,老师家出事了,老师族里的侄孙女私逃了。老师为了处理家事,让我暂且不要上门。”

贾故细听他说,原来夏家族里有个十七岁的姑娘,论辈分该是夏太傅“侄孙女”,生得眉眼柔婉,性子又怯,被夏家大太太一眼相中。

觉得她有几分像已故荣王妃,性子又温顺好拿捏,正合送进东宫做侧室,好替夏家多多在太子面前说太孙好话,照顾太孙。

夏太傅长子夏澄明也赞同了,他觉得东宫若多一个自家人,太子和太孙就能和夏家更亲近一些,便同意了。

但是那姑娘不同意啊。

夏家大太太看上她性子弱,好拿捏。

可是就是因为她性子弱,她才更害怕去了宫里,步她堂姐荣王妃的后尘,直接命都没了。

为了卿卿性命,她当夜便做了一个胆大的决定,直接收拾细软逃了。

夏家派人在城里寻了两日,只拾到她留在客舍里的一封信,写得战战兢兢,说什么:“自己福薄,不堪宫廷,愿削发为尼,亦不强配。”

贾璟说时,自己都忍不住好笑,又有些恨铁不成钢:“如今东宫又不是夏氏做主的,太子殿下都没说要呢,全是他们自己在私底下合计,就这竟让她连闺阁名声也不要的跑出去了,说出去旁人家头一个笑的就是夏氏痴心妄想。他们自己为了那些算计不省事,只是累的老师一把年纪,还要跟着操心。”

贾故听罢,既觉荒唐,又暗道侥幸,若那日一口应下亲事,荣府也要跟着脸上不好看了。

他当即吩咐贾璟:“不过是眼见一等富贵近在咫尺,才生出算计、引起风波罢了。此事休要在外议论,更别跟着笑。夏太傅正为家事头疼,咱们若再传风言风语,倒像落井下石。”

贾璟会意,点头应下,又道:“那姑娘倒也可怜,让夏家丢了脸,找回来日子也要不好过了。”

贾故轻叹:“怕是人之常情。宫墙深深,一步踏错便是命丧,她一个弱女子,除了逃,还能如何?夏家想得太美,却忘了不是人人都肯做棋子。”

贾故心里暗忖。夏家经此一闹,短期内再不会提联姻。小七的婚事,也正好顺势拖一拖。

谁知道,第二日散衙,贾故出了礼部官署,便见刘尚书提着袍角晃进来,脸上带着几分看热闹的轻快来问他:“听说,太傅族里有个侄孙女私奔了?”

贾故差点被自己口水给呛着,无奈道:“您老可是吏部天官,有点架子成么?怎还问这些闲话?”

刘尚书笑眯眯和他坐进一个轿子里,“还不是你儿子跟我儿子说,让我听到了,才顺口一问。”

贾故顿时郁闷,“我都叫小七别乱说了,别人家管不着,我家总不好传这种是非。”

刘尚书笑脸得更大了:“你可别乱怪人,是你家老五,我那女婿跟他大舅哥说的,说完他还不忘让我家老大别跟人说呢。”

“……”好吧,贾故就知道家里有个大嘴巴。

贾故语塞,只能摇头:“你可真是的,听他胡说不骂他,竟然还过来问。”

刘尚书笑得一派轻松,“我政事繁忙,又不能和别人分担,偶尔听一听不费脑子的趣事,也让心里轻松一下。”

贾故真是不知道怎么说他好了。

他见过的两个吏部天官,一个是王阁老、一个是赵阁老。这二位都是正经人。

十分有大权在握的天官架势,而且都自成一党,只有别人靠拢他们的份。

比起他们,刘尚书这副没事看看热闹,拜两位阁老的天官就有点让贾故对吏部尚书这个位置去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