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红楼三老爷家人丁兴旺 > 第241章 传教士汤姆献宝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宫宴散后,内庭渐归沉寂。

徐夫人和贾玥稍留了片刻,被一名青衣内侍引至贾瑢日常起居处。

待宫人退下,贾瑢亲自扶了母亲上坐,又挽着贾玥的手让到暖炕侧,低声道:“母亲与五姐姐先用些解酒茶。”

说罢,她又亲手捧了两盅桂花蜜汤。

徐夫人抬眼打量,如此殿阁还算疏阔,布置得也精致。

她心下稍安,握住女儿的手,试探的问侧妃:“宫里自是比家里规矩严谨,不知侧妃近日如何?”

贾瑢低声道:“母亲放心,太子妃待我尚和善,只是……她自己也急着要孩子。”

听闻此言,徐夫人猜侧妃可能也想要个孩子巩固地位,便说,“贤德妃娘娘也不是一封妃便有子的,侧妃娘娘切莫着急。先保重好自己身子,顺其自然才是。”

贾瑢点头,她眸光澄澈,显然清楚自己该做什么,此时只压低了声音和母亲解释,“女儿其实不急。太子妃急迫时,女儿做侧妃的,避其锋芒才好。她若先有好消息,我便尽心侍奉太子。若她久无所出,便是再做其他打算,女儿也会防着一手。”

徐夫人听罢,暗松一口气。

侧妃看得通透,知道退让,比一味冒进强得多。

她不由欣慰,又将兰姨娘的话带到,“你姨娘说,她知道一味暖宫丸,虽不能强求有孕,可只保养妇人身体这方面,用着便是极好的,若是侧妃有求,咱们私下配了,寻时机带进来让侧妃用。”

贾瑢本就是家里的小女儿,虽入宫后,便撑着身份,故作镇定多日,但听母亲说起姨娘担忧,她心里也是酸涩的。

一时想哭,却又含笑忍住,只低声回道:“女儿知道母亲和姨娘关心,只是此时并不着急有孕争一时威风。东宫暂无风浪,还请家里安心。”

贾玥在旁静听,至此才插话:“侧妃放心,郑亲王府在内府有些熟人,便是侧妃抢在那位前头,家里也能送来稳妥照顾的人选。”

贾瑢感激地点头,却仍是道:“母亲与姐姐放心,我自有分寸。”

贾瑢所言非虚,有皇后宝贝似的捧着的夏氏皇孙在。

便是想往前走,她也并不是非要一个皇子才行。

史书里,后宫斗争多和前朝一样,除了有倾天手腕之人,其他的人只要在风浪中保住自身,站对位置,然后抓住每一次机会就好。

而听她如此说的徐夫人唯有长叹,用心嘱咐:“侧妃既懂得避其锋芒,臣妇便不多言。你父亲也有一句让我带给你,无论何时,保全自己为最上。荣府纵有算盘,也首要你平安。”

母女三人又絮语片刻,外头宫婢轻叩门。

徐夫人与贾玥不敢再留,整了整衣襟,便跟着宫人出了宫门。

回府后,徐夫人卸了妆,换一件家常沉香色夹袄,才将东宫偏殿里的对话一字不漏学给贾故听。

贾故听徐夫人说太子妃知礼和善时,眉头微动。

他想也是,太子妃如今看着安稳,不可能为了对付一个侧妃而降智,做出什么失仪的事来。

但该防的还是得防。

贾故沉吟半晌,只道:“太子妃面上和善,心里如何谁得知?太子因嫡长而得封太子,东宫必重嫡庶。

侧妃若先产子,太子妃面上无光。若太子妃自己先有,又未必容得下别人。咱们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侧妃想的对,有位份尊卑在,先让一步也无不可。”

反正太子还有个原配所生的夏家皇长孙养在皇后身边。

太子妃家若有心大位,她的‘敌人’,可不止侧妃一人。

贾家万不能让任何一人,任何一方隐在贾家身后做得利渔翁。

徐夫人也笑,“今日再见侧妃,我才知宫中磨砺人,只是听她一二句,便知道不同往日还在闺阁时了。”

贾故微微点头,且先放下这盅心事。

因为传教士汤姆又上京来了。

当年贾故随口忽悠他去找稀罕物件。

本是搪塞,谁料他竟真漂泊两载,在贾故几乎要忘了他的时候,竟又来了。

贾故闻报时怔了半晌,才失笑吩咐报信的小吏:“快请人进来。”

只见那汤姆身穿绛红缂丝对襟袍,腰间悬镀金怀表,倒像模像样。

他进来时,还指挥两名黑人仆役抬进一只长条木箱,撬开铜钉,露出亮锃锉的铸铁机件。

正是西方新发明的“珍妮纺织机”。

机轮、梭槽、飞梭皆用精铁打造,比之旧式纺车,纺锭竟增至八个,只需手摇脚蹬,便可同时牵引。

贾故围着机器转了两圈,目中带讶。

汤姆操着半生不熟的汉话,满面得意:“贾侍郎,此物名曰‘Spinning Jenny’,一人之力,可当八女纺纱。织机转动,纱细而匀,绝不断头。”

说罢,他示意仆役上棉条,亲自示范。

只见八枚纱锭齐转,银丝般棉线顷刻吐出,果然匀细非常。

贾故虽记不大清这些发明的具体时间,但并未不知道其中利弊。

若此机推广,江南百万织工生计必受冲击。然若朝廷自用,却可省工省料,增税增银。

利弊之间,他沉吟片刻,已有决断,当即吩咐他:“你且随我进宫。今日便带你面圣,献此西洋奇器。”

汤姆大喜,忙整衣冠,复命仆役将机器拆成三箱,抬上马车。

贾故趁此期间,亲撰折子:

“……远人汤姆,航海来朝,贡上西国新制纺机,一人可当数工,纱匀而速,利国便民。

臣亲试有效,不敢壅于下情,谨献阙下,以备御用及内府织造,并敕工部图样仿造,推广天下……”

皇帝正在看户部今年账册,闻贾故带“远使贡机”,便召至御前。

内侍七手八脚将机件抬入,汤姆颇有眼色,贾故只提醒了一回,他便跟着行了跪行大礼,又以汉音奏道:“外臣叩见天朝大皇帝,愿贡此机,祝陛下万寿无疆。”

皇帝微哂,命内侍当场试验。

只见棉条过处,八纱并出,轻若云丝。

皇帝也关注民生,更何况江南织造局同样是朝廷纳税大户。

此时哪里不知此物厉害?

这才目露讶色,抬手抚之,连连点头:“果然巧思。”

皇帝和颜悦色,抬手给他二人赐坐,又问汤姆一路风土、航程、经纬,又垂询民生机巧。

汤姆见多识广,一一作答,再提到珍妮机可使纺纱数倍时,皇帝目露赞赏,便问他:“你远来辛苦,欲得何赏?”

贾故早有准备,趋前一步,半真半假地叹气:“回陛下,他是家里次子,无份袭爵,又被其父舍进教堂——便是他们的道观、寺庙。自幼缺个出身,因此对官爵十分渴慕。”

皇帝笑问,“漂洋过海,远道而来,只为了做官?

那便许他做官吧。他可有擅长的事。”

这贾故就要开始胡说了。

他说,“传教士一路漂洋过海,一路见多识广。虽不熟四书五经,却谙晓海道、天文、机巧。

臣愚见,可令入翰林院充撰修之职,将海外舆地、风俗、器械编成志书,使我天朝子弟坐而可读,广见闻、策边防,亦不失为一条新路。”

“入翰林?”皇帝随即失笑,只道到底是他族之人,翰林院做学问反倒不碍事。

便同意贾故的话,直接降下口谕:“赐汤姆七品翰林院编撰,五进府宅一座,准其专志编书。三年之后,果有成稿,另议升赏。”

汤姆只听懂了“七品”“宅一区”,便被贾故引着叩首。

但一个纺织机的功劳显然不止于此,皇帝又下谕旨道,“再赐翰林院编撰汤姆锦缎百匹、银千两。

其所献纺织机发工部照样仿制,先设局内府,俟有成效,再颁外省。”

此番谕令后,圣上才又转向贾故,温声奖谕:“卿不泥旧制,能采远长,深体朕心。”

即命御前太监记档,授贾故一品荣禄大夫,以示褒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