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天堂来的风 > 第379章 享受这样的时刻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许久之后。

男子一本正经地,搂着能把气喘匀乎了的姑娘坐在腿上,以掌为尺,在她胸前量了量。启迪般地询问道。

“就是这样的弧度,能缝出来吗?”

“可以剪出三片,再缝合,那个弧,就出来了。穿上会舒舒服服的。”

“你怎么会画这个?你见过?”

德西很诚实。“见过。”

小可问完就觉得,这真是个傻问题。

德西之前有妻子的。怎么会没有见过。

没想到,德西说。

“百货公司的橱窗里,像供销社的鞋子一样摆着,有很多样式,都是女士穿的。”

“在欧洲那些国家,女士们会大大方方穿着它,走在海边、湖边、游泳池边。”

“不过,我之所以画这款,是因为它最简洁,根本不用添加其他装饰。”

德西覆在她的耳边,声音低沉又温柔。

“因为,穿它的人,是世界上最漂亮的那个。”

这句话,让姑娘脸红得像是能滴出玫瑰花汁子来。她刚才想到的那个傻问题,全丢到爪哇国了。

另外,德西怎么这么会夸人啊。

之前她从来想不到,德西会总是这样,用各种机会夸她。

德西轻轻吻吻她脸颊。

“我的小可爱。你做得出来吗?”

小可脸蛋红扑扑地点点头。

“应该可以。”

她又放开了布料。

“料子这么多呢,还能做什么啊?”

这面料,肯定是不能穿在外面的。

德西不怀好意瞄了她一眼。指尖轻轻碰了碰她小肚子。

“这里,不需要穿啊。”

“哎呀!”小可捧住了脸。“你好坏!”

她抖抖布料。“可是,这么一大卷啊,还是用不完啊。”

德西顽劣地笑笑。

“你缝了自己的,就不给我做啊?”

“啊呀!给,给。”

小可发现怎么把他的给忘了呀。

“我的睡衣睡裤,给做吗?”

“啊呀,忘了呀,给,给。”

德西蓝眸深沉地挑逗起来。

“那,要怎么,给我量大小啊?”

“晚上……再量。”姑娘挺不好意思地捂住嘴。

德西的薄唇凑近她耳廓,嘴唇轻轻碰着她的小耳垂,饱含磁性的声音,充满了刻意的撩拨。

“你可得……好好量。”

“把我的尺寸,量对了。”

小可的脸都红透了。看她可爱的样儿,德西拉开她的小手,又抱着亲了好一会儿。

这双小手,马上就能让他穿上丝绸做的睡衣啦。

媳妇亲手缝的呢。

*

教堂入夜后的画风,是这样的。

知道德西要造车,李大和也不拉他去大队晚间学习政策了。让他先造。

老小们都识趣地待在后院。

现在这里没有能教书的教民了。比尔在教洪宁,教他认自己也并不认识太多的几个汉字。

天气不算太冷,前院挂着两盏大煤油灯,照得周遭明亮。

德西戴着劳动手套、裹着媳妇傍晚时分火速缝出来的、一件黑旧教士袍改出来的工作围裙。在捣鼓地上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

除了造他的车,他还新造了用两根最粗竹管加固嵌入墙体的楼上下水道。

这样冬天,楼上卧室区就有洗手池、卫生间,不用拎着油灯去茅房了。解决了所有人晚间如厕的问题。

而那身材小巧玲珑的小媳妇,在旁边陪着他,手里缝着、面料薄小得像袜子一样的活计。

只有这小两口知道那是什么。

德西享受这样的时刻,因为所有的美好,都是他双手创造的。

*

这样的日子过了两天,德西每天生活极有规律。

既然这夫妻俩与地里劳动人的\"工种\"不同,便不用再起早贪黑和其他人一起上工,就不那么辛苦。去大队晚一些。

德西和生产队长之一,每天开着装满农产品的车去镇上,卸完货就开回大队。回教堂一门心思鼓捣他的车。

小可也不累,记账本、发东西。天不黑就能回家。

都知道德西要办大事,便没人打扰他。

不过,富木村听说洪山有了卡车和司机,他们也上门来借了。

因为富木村也种柑橘啊,也得运。要过来借车借司机。

当然能借,商量好了给点钱。不过洪山得优先安排好了自己的运输,才让德西去。

这天,李大和陪着德西去富木村。

这是德西第一次进富木,感觉跟洪山不一样。

大家都穷,但富木更靠山区、离河流远,挖渠引水浇地就更费些劲。农产品收成产量更差一些,包括村里人的穿着和房子,都更破。

农耕环节生产力低下,地理位置再不好,就更加是劣势。

这里的人,也不如洪山有干劲。

进村时,一样地遇到了道路瓶颈,卡车开不进去。

生产队长吆喝了半天,稀稀拉拉来了不到十个人,对清理道路石头路障,也不积极。

车终于开进去了,村里搬运橘子的人手又不够。大队介绍说,目前干搬运的主力是城里来的知青。

不过德西还是在年轻人队伍里,看到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穿着化肥袋子改缝的衣服,吃力地搬着果筐。

“郑老师,你得快点!”还有人在边上催促吆喝。

这是一位老师?

德西听着这称呼,马上观察着这位老人。

见他脚步虚浮踉踉跄跄,身材也很瘦削,一双手有不少劳动磨砺出的伤痕,和比尔虚胖的身材截然不同。

更与众不同的,是那种学者多年养成,独有的文弱与斯文,与旁边的庄稼汉和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对比强烈。

“我来帮你。”

站在旁边本来不动手的德西,马上下场了,握住郑光明的筐子边缘使力,一个巧劲送上卡车。

郑老师看着这位金发碧眼的年轻人。

他就是被下放劳改的德语系教授郑光明。

郑光明的老师,就是三十年代留德归国人员,说起来就是希·tl上台后的杰作。回国后在上海教德语。

解放前,郑光明在上海一所外国语大学教德语,后来被调到湖武地区大学任教多年,现在,这样了。

他刚下放时,就听说过那座乡村教堂里有德国人,也听说了,最近又来了一个更年轻的。

但具体的情况,没人告诉他。

不过,他没有资格也没有条件外出,是被看管人员,住的是村里的……牛棚。这年头,没介绍信和证明,跨省都寸步难行。

村里生活的个中滋味就不说了,他年纪大,跟知青住不到一起,单独住。牛棚。

他看着眼前这个年轻、气度不凡的德国年轻人,那双蓝色眸子里布满了善意和关切,里面还有油然而生的一种温暖。

可是郑光明扁了扁嘴,什么都没有说。

被改造的原因很明确,教外语的算洋·奴思想。他不能跟任何人再说一句德语。

在这里,说了,也没人能听懂啊。

赵宝强和生产队长在边上吆喝,“快点!快点!”

富木的柑橘摘下来已经压了两天了,今天必须得送走啊。

赵宝强看见德西跟郑光明搭话,就有点警惕。这可是上面交代的重点观察人员,德西不能接近他。

赵宝强恰到好处地指挥起来。

“哎!郑光明,你去库里倒手,别装车了。”

郑光明便被支进了谷仓,没再出来。

大家手忙脚乱地干活,直到最后装车登记完。

德西跟李大和坐进驾驶室。富木村派了一个人跟车坐在橘子筐边。

德西开着车,问驾驶室的李大和。

“那个老人是谁?”

“他是德语老师?”

大和便说了情况,末了说。

“咱们村的张山。你认识的,第一天带你来的,那就是他学生。

听说要在大学里接他班的,也在我们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