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天堂来的风 > 第272章 童年的教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他曾途经埃及、越南、中国上海,还停留过日本长崎。

二战爆发,他被召回波兰。

他所在的教堂,曾经为犹太人提供避难,他本人便遭到逮捕,并被送入奥斯维辛集中营。

为了救一名有子女的犹太人,他自愿代替该男子,对德军军官说。

“让我替他死吧!我是一位天主教神父,没有妻子,也没有儿女。”

最终,四十多岁的他,被注射毒针处决。

事实上,信奉天主教的巴伐利亚地区,像他这样的神父,有不少。

这位比尔,就是其中一位。

*

在德军投降后,比尔牧师没有死。

因为他是不持有武器的天主教牧师,和盟军士兵信仰一致,所以很快随第一批释放的战俘,回到故乡米斯巴赫。

他当时三十八岁。

他是土生土长的巴伐利亚人,一个慕尼黑下属镇子里教堂牧师的儿子,子承父业。

随军的经历,让他的心灵受到了严重打击。

当德军要求他们颂念圣经,说着上帝之博爱,去安抚施暴者士兵的心灵时;

却同时只能眼睁睁目睹着,那些无辜死难者的惨状,一个个被枪击、炮轰横死。

他们还要自我建设,去继续相信上帝的博爱和慈悲。

凡此种种,是对善良灵魂的千万点暴击。

战后回到米斯巴赫镇里的教堂,比尔心理障碍很严重,意志消沉了好一阵子。

他寂默地在教堂里,安抚自己的灵魂。

他要先自愈、说服自己,才能再去疗人。

但是后来,他看着战后被释放、陆续回归家园的德军战俘士兵;那些于废墟中着手重建家园的人们,在一无所有中困顿的绝望。

这时候,他就出来继续讲道了。

用天主之爱,提振民众的希望和信心,重新唤回人的理性和良知,也疗愈那些,经历过痛苦的心灵伤痕。

暴政专制造成的精神和教育断层,对下一代孩子影响很大。

他们绝不能再接触极端思想。做为牧师,就要在教区重新树立对主、和对爱的信仰。

德西很喜欢听比尔讲宗教故事,他每次都从这位青年牧师的身上,看到了与众不同的力量。

比尔宣教时说。无论是西德还是东德人,我们都是上帝的子民。

人类要爱上帝,爱上帝所造的这个世界,以及这世界里的每一个生命、每一种生物。不分种族、国度。

在比尔的心中,渴望一种伟大的休戚与共。

比尔不止在米斯巴赫小镇,在慕尼黑、柏林、科隆与其他城市,到处讲道。

艾徳勒克家经济重振后,也陆续捐资修复被轰炸损毁过的各大教堂。经常能遇到比尔。

德西也经常随父亲马丁,去教堂里与比尔交谈。

可以说,坚持不婚……善良的比尔神父,也是马丁的好友。

他没有孩子,但很喜欢艾徳勒克家这个、活泼可爱的小长孙。

名义上,他成了德西的教父。

比尔将全部的心力,用于塑造战后重新美好起来的灵魂。

德西,就是他想塑造的作品之一。

他给这个孩子讲述的,全是爱与责任。

而艾徳勒克家信仰天主教的传统,也乐于给长孙寻找到一个优秀的精神导师。

德西的天主教信仰,就是这样被启蒙的。

他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极难得的、同情幼小贫弱者的品质。

这跟比尔的教诲、家族的传统,祖父、父亲的言传身教,也跟待他亲近的赵杏,都有关。

*

1949年罗马圣座教义部颁布一道法令,禁止天主教徒与共·产党员合作。

但是有些想在现世能建立绝对正义的人,都被共·产主义所吸引,他们陶醉在这种信仰中。

真正关心社会问题的基督信徒,他们看到共·产主义者热衷於社会群众运动,常把社会民生挂在嘴边,不免为之所动。

比尔就是其中之一。

N·c一直在迫害共·产党员,给德国人民和国家带来了灾难。

比尔便从意识上更加亲近,想要创造更好社会秩序的共·产主义。

柏林墙还未修建之前,东德西德的教徒活动、还是来往正常的。

比尔不仅在巴伐利亚地区,也能去东德布道。

当然,东德在苏联控制之下推行社·会主义制度,强调意识形态统一,后期开始逐步限制宗教活动。

冷战初期,苏联开始的霸权,在其控制东欧各国境内,就有数个反抗迫害教会的地区。

神父们支持反对本国\"苏联化\"的行动,持续到五十年代初,结果大部分神职人员都被铲除。

斯大林直接把某东欧国家的主教,直接流放到了西伯利亚。

即使斯大林去世之后,一些国家的天主教处境,也没有太大改善。

十年后,柏林墙一建,东西德的宗教差距就大了。

天主教牧师就别想进入东德了。

*

1949年10月,东德就第一时间与新华国建交。

比尔是在东德一所教堂里布道时,接到来自华国湖武市赛克斯顿牧师写的信。

赛克斯顿是比尔的教父,是比尔父亲的好友。

他在信中描述了共·产主义·新 华国,人民积极向上,创造了一片众志成城、欣欣向荣的新生活景象。

塞克斯顿牧师,从民国时期的三十年代起就在华国,如今已是暮年。

民国蒋 介石执掌政权时,因为他和宋 美龄亲美、信基督教,传教活动一直在开展,各地也建了不少教堂,包括在乡村。

如今,赛克斯顿需要一个接任者,在这片人民翻身做主人的新生土地上,继续弘扬天主的教义和慈爱。

新华国政局终于稳定、百废待兴,这里的人民也需要主的指引,是一片传播天主之爱的和平土壤。

并且宪法规定: 公民信仰宗教自由,国家保护正常活动。

当时联合国拒不承认新华国,国际教会组织也不把这里作为传教的国家,三番五次通知在 华教士回国。

别的教士要回国,比尔却想去。

因为他受二战的心理创伤,太大了。

他要离开德国这片浸透过罪恶和血腥的土地。他要去一片新生之地,去传播主的爱。

比尔在东德布道时,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但已经感觉到斯大林打击天主教的敌意。

在西德,已经有很多牧师布道,在治愈民众被战争蹂躏过后的心灵,西德的经济,也恢复得很好。

对于赛克斯顿的邀请,比尔义不容辞,他的内心,对那个“领袖为人民谋福利,受万众敬仰”的新华国,充满了向往。

1950年,比尔毅然离开德国,去了华国湖武市。

他虽然离开了德国,却始终和艾徳勒克家保持联系。

尤其对教子德西没有断了来往,常有信件,给他讲述新华国的风土人情。

这是后话。

*

而在德西的少年成长期,整个欧洲都是反N·c 氛围,谈之色变。

之前的d 卫军、N·c 党员都隐藏隐瞒着自己的身份,从不敢在他人面前提起。

但德西的祖父哈德里,却是被公开审判、服过刑的。

这一切“人人喊打”的罪过,本来会让这个家族,承受非常大的道德谴责和打击压力。

可在后面短短几年,却又很戏剧性地反转。

因为美苏冷战,开始了。

度过了在乡下里的童年。德西从七八岁开始,就看到家族开始经历马歇尔计划。

西德的经济快速恢复,艾徳勒克家反应迅速,收回了既往商业帝国的全部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