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时空对话里的传承:一场让奋斗精神穿越岁月的温情接力
芒种时节的林家村,日头刚爬过东边的山岗,田埂上的麦浪就翻涌着金闪闪的波纹,风一吹,满村都飘着新麦的清甜香气。村头希望小学的操场上,五星红旗在晨风中猎猎作响,五年级的孩子们穿着洗得发白的蓝白校服,手里紧紧攥着牛皮纸包着的小本子,眼睛亮晶晶地盯着主席台上那个红布包裹的物件——那是六十岁的苏晓舟特意从家里带来的“宝贝”,也是今天这场特殊“毕业礼”的核心。
“孩子们,今天咱们不讲课本里的知识,讲一个藏在时光里的故事。”苏晓舟的声音透过老旧的扩音喇叭,带着几分沙哑却格外有力,他伸手掀开红布,露出一本封面泛黄、边角磨损的硬壳笔记本,封面上用深蓝色钢笔写着一行娟秀的字,虽然时隔四十多年,墨迹却依旧清晰:“写给未来的自己——林悦,1982年秋。”
台下瞬间安静下来,连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都变得清晰。孩子们早就听班主任王老师说过,这本笔记本是林悦奶奶年轻时的日记,里面记着她从一个“外乡人”变成林家村“领路人”的故事。坐在第一排的班长小宇,悄悄把手里的小本子翻到第一页,上面写着“向林悦奶奶学习”,那是他去年参加“乡村记忆馆”研学活动后,特意写下的誓言。
“1982年的秋天,比现在冷得早。”苏晓舟翻开笔记本,指尖轻轻拂过纸上的字迹,仿佛在触摸一段滚烫的岁月,“你们的林悦奶奶刚到咱们村时,穿的是打满补丁的粗布褂子,住的是漏风的土坯房,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要去山上捡柴,晚上还要借着煤油灯的光缝补衣服。有一次,她在山上砍柴时,不小心掉进了一个山洞,就是在那个山洞里,她发现了改变命运的‘神秘空间’。”
“哇!”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小念昔从苏晓舟身边探出头,肉乎乎的小手抓着台边,好奇地问:“爷爷,太奶奶的神秘空间里,是不是有会发光的种子呀?”
苏晓舟被逗笑了,伸手摸了摸孙女的头:“比发光种子还神奇呢!里面有高产的水稻种子、改良的蔬菜秧苗,还有咱们当时没见过的化肥和农具。但你们太奶奶没有把这些宝贝藏起来,她知道,要想让林家村的人都过上好日子,光靠自己一个人不行。于是她偷偷在自家菜园里种下空间里的种子,等收获了第一批西红柿和黄瓜,就背着去几十里外的黑市卖,攒下了开食品加工厂的第一笔钱。”
他顿了顿,翻到笔记本里夹着的一张草图——那是林悦画的食品加工厂雏形,纸上用红笔标着“原料仓库”“生产车间”“包装区”,旁边还有几行小字:“要让村里的老人能领工资,让年轻人有活干。”
“办工厂的时候,比你们想象的还难。”苏晓舟的声音沉了下来,“那时候没有现成的设备,你太奶奶就带着你苏然爷爷,骑着自行车去邻县的废弃工厂找零件,有时候一天要骑一百多里路,回到家时,裤子都被磨破了。工厂开工的第一天,只生产了两百瓶辣椒酱,可就是这两百瓶辣椒酱,让村里的王大爷第一次拿到了除种地以外的工资,他拿着钱,激动得哭了,说终于能给孙子买新书包了。”
台下的孩子们都屏住了呼吸,小宇的眼圈红了,他想起自己爷爷常说的话:“以前咱们村穷,你爸上学时,连铅笔都要省着用,是林悦奶奶办了工厂,咱们村的人才慢慢富了起来。”
“可困难还在后头。”苏晓舟继续讲道,“工厂生产的辣椒酱,刚开始没人愿意买。你太奶奶就背着篮子,挨家挨户去县城的饭馆推销,有时候人家连门都不让她进,她就站在门口等,直到老板愿意尝一口。有一次,她在饭馆门口等了三个小时,天下着大雨,她的衣服全湿透了,可怀里的辣椒酱却保护得好好的。就是凭着这股韧劲,她慢慢打开了销路,工厂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他从笔记本里拿出一张老照片,照片上的林悦站在工厂门口,穿着蓝色的工装服,笑容灿烂,身后是排队领工资的村民。“这张照片是1985年拍的,当时工厂已经能月产五千瓶辣椒酱,村里有三十多个人在厂里上班,大家的日子慢慢有了起色——有人盖了新瓦房,有人给孩子买了自行车,还有人开始送孩子去镇上读初中。”
“苏爷爷!”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举起手,“林悦奶奶那么辛苦,她有没有想过放弃呀?”
“没有。”苏晓舟坚定地摇摇头,指着笔记本里的一句话,“你们看,你太奶奶在这里写着:‘我不是在为自己奋斗,是在为林家村的每一个人奋斗。只要还有一个人没过上好日子,我就不能停。’后来,工厂扩大规模,她又办了养鸡场、养猪场,还组织村民们种果树,让大家的收入越来越高。再后来,她和你苏然爷爷又拿出钱,盖了咱们现在的希望小学,让村里的孩子都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
毕业礼快结束时,苏晓舟把笔记本递给孩子们传阅,纸页上的字迹、草图、照片,像一个个时空坐标,让孩子们仿佛亲眼看到了林悦年轻时的奋斗身影。小宇接过笔记本,轻轻抚摸着上面的字迹,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以后我也要像林悦奶奶一样,努力学习,长大后把林家村建设得更好。”
可谁也没想到,这场充满温情的毕业礼刚结束,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就席卷了林家村。当天下午,乌云像墨汁一样铺满天空,狂风卷着豆大的雨点砸下来,不到一个小时,村里的排水沟就被树枝和泥沙堵塞,低洼处的农田很快就积满了水,几间老旧的土坯房更是开始漏雨。
苏晓舟接到村民的电话时,正在办公室整理“联村产业联盟”的资料。他放下手里的活,抓起雨衣就往外跑,一边跑一边给村里的应急小队打电话:“快!带好铁锹和水泵,去东头的排水沟集合!再通知妇女组长,在村文化站设立临时安置点,给受灾的村民送热水和食物!”
暴雨越下越大,苏晓舟赶到东头时,积水已经没过了脚踝,几个应急小队的队员正挽着裤腿,用手清理排水沟里的堵塞物。“大家加把劲!再晚一点,西头的麦田就要被淹了!”苏晓舟跳进水里,拿起铁锹奋力挖着泥沙,雨水顺着他的头发往下流,模糊了视线,他却顾不上擦。
另一边,林悦在保姆的搀扶下,来到了村文化站。临时安置点里已经来了十几位村民,大多是老人和孩子。林悦看到周阿婆正拿着盆接漏下来的雨水,连忙走过去:“阿婆,您别忙活了,快坐下歇歇,我让保姆给您倒杯热茶。”
“林悦啊,这雨下得太大了,我家的扎染作坊都进水了,那些染料和布料可怎么办啊?”周阿婆急得眼圈发红,声音都在发抖。
林悦拍了拍她的手,安慰道:“阿婆您别担心,晓舟已经带着人去疏通排水沟了,等水退了,咱们再一起收拾作坊。您的那些染料和布料,都是咱们村的宝贝,一定能保住的。”
小念昔也跟着来了安置点,她看到有个小弟弟在哭,就跑过去,把自己的小熊玩偶递给弟弟:“小弟弟,别哭了,我给你讲故事吧,讲太奶奶开工厂的故事。”她坐在小弟弟身边,奶声奶气地讲起了苏晓舟在毕业礼上说的话,虽然有些情节记不清了,却逗得小弟弟破涕为笑。
晚上八点多,县里的救援队终于赶到了林家村。在救援队的帮助下,堵塞的排水沟终于被疏通,积水慢慢退了下去。苏晓舟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安置点时,浑身都湿透了,脸上还沾着泥沙。林悦递给他一条干毛巾:“快擦擦,别感冒了。田里的情况怎么样?”
“大部分农田没事,就是西头王建国家的三亩麦田被淹了,得赶紧补种。还有几间老房子漏雨严重,得尽快修缮。”苏晓舟接过毛巾,擦了擦脸,“明天我就联系农业专家,看看能不能补种晚稻,再找施工队来修房子。”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苏晓舟就带着人去田里查看灾情。王建国站在自家被淹的麦田里,看着泡在水里的麦子,心疼得直叹气:“这可是我今年的希望啊,要是绝收了,我儿子的学费可怎么办啊?”
苏晓舟拍了拍他的肩膀:“王大哥,你别着急,我已经联系了县农业局的张专家,他今天就过来,看看能不能补种晚稻。另外,村里会给你发放救灾补贴,肯定不会让你为难的。”
上午十点多,张专家赶到了林家村。他在田里查看了一番,对苏晓舟和王建国说:“幸好积水退得快,土壤还没变质,补种晚稻还来得及。我给你们推荐一个高产的晚稻品种,只要管理得当,亩产能达到八百斤以上。”
苏晓舟立刻安排人去县城购买种子和化肥,还组织村里的青壮年,帮王建国和其他受灾的村民补种。孩子们也没闲着,在老师的带领下,提着小水桶去田里给秧苗浇水,小念昔虽然力气小,却跑得最勤快,一趟又一趟地往返于田埂和水源地之间。
“太奶奶说,要帮助有困难的人。”小念昔一边浇水,一边对身边的小宇说,“我们多浇点水,秧苗就能长得快一点,王爷爷就能早点收获了。”
小宇点点头,用力提起水桶:“对!我们也要像林悦奶奶一样,不怕困难,互相帮助。”
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受灾的农田全部补种完毕,漏雨的老房子也修缮好了。为了防止以后再发生类似的灾情,苏晓舟还组织村民们加固了村里的排水沟,在田边修建了小型蓄水池,还为全村的农田购买了农业保险。
这天下午,林悦坐在院子里晒太阳,苏晓舟拿着一份《林家村防灾减灾规划》走过来,坐在她身边:“妈,您看,这是我制定的规划,以后咱们村再遇到暴雨、台风这样的灾害,就能提前做好准备,减少损失了。”
林悦接过规划,仔细看了看,笑着说:“做得好,晓舟。你还记得你小时候,村里遇到洪水,你爸带着村民们用沙袋堵水,整整守了三天三夜。现在,你们有了更科学的方法,这就是进步。但不管方法怎么变,咱们林家村团结互助、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变。”
苏晓舟点点头,目光望向不远处的希望小学,孩子们正在操场上玩耍,笑声清脆响亮。“您放心,我会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不仅传给念昔,还要传给村里的每一个孩子。等明年毕业礼,我还要给孩子们讲您的故事,讲咱们村抗洪救灾的故事,让他们知道,幸福的生活是靠奋斗来的,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
林悦拿起放在腿上的笔记本,轻轻翻开,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纸上,照亮了那句写在扉页的话:“愿每一个林家村的人,都能在奋斗中找到幸福,在传承中收获力量。”她知道,这本笔记本里的故事,还会继续写下去;林家村的奋斗精神,会像这院子里的老槐树一样,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满林家村,田埂上的晚稻长势喜人,希望小学的教室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村民们的屋顶上飘着袅袅炊烟。林悦靠在椅子上,听着村里的声音,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她知道,这场跨越时空的传承,永远不会结束;林家村的故事,会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中,书写出更加精彩、更加动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