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软软是被一阵压抑的呜咽声唤醒的。
不是系统001的电子音,而是来自殿外廊下,宫女们低低的啜泣。
混着深秋的寒风,穿过雕花窗棂,落在铺着明黄色锦缎的床榻边。
她缓缓睁开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头顶繁复的蟠龙藻井,金丝勾勒的纹路在烛火下泛着冷冽的光泽。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龙涎香,混合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药味,庄重而压抑。
【宿主,你醒啦!这次原主的记忆冲击强度是S级,要不要先缓一缓?】系统001的声音带着一丝担忧,显然是知道这段记忆有多沉重。
沈软软摇了摇头,撑着身子坐起来。
身下的床榻宽大而柔软,铺着三层厚厚的锦被,却依旧挡不住深入骨髓的寒意。
这不是身体的冷,而是原主留在这具身体里的,对山河破碎的绝望。
她低头看向自己的手,这是一双纤细却骨节分明的手,肤色是常年居于深宫的冷白。
指尖带着薄茧,显然是常年批阅奏折、练习骑射留下的痕迹。
这就是原主“李华筝”的手。
大曜皇朝的长公主,先帝唯一的嫡女,太子李珩的亲姐姐,也是如今权倾朝野的摄政长公主。
沈软软闭上眼,原主的记忆如同缓缓展开的绢帛画卷,带着血与泪的温度,清晰地铺陈在脑海里。
李华筝出生于大曜皇朝最繁华的年月。
先帝是励精图治的明君,母后是温柔贤淑的皇后,她作为嫡长公主,一出生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可这份宠爱并没有让她养成娇纵的性子,反而在母后的教导下,自幼便展现出惊人的才华。
三岁能识千字,五岁能背《论语》,七岁跟着太傅学习治国之道,十岁便能在朝堂上对答如流,提出的见解连老臣都暗自惊叹。
先帝曾摸着她的头,笑着对朝臣说:“朕的华筝,若是男子,定是大曜最好的储君。”
那时的李华筝,还不懂这句话里的重量。
她只知道,要好好读书,好好学武,将来能帮父皇分担国事,能保护年幼的弟弟李珩。
她跟着禁军统领学骑射,箭术练得比皇子还要精准;
跟着户部尚书学理财,能把复杂的赋税算得一清二楚;
跟着工部侍郎学治水,能画出详细的河防图纸。
可命运的齿轮,在她十六岁那年,骤然转向。
先帝突发恶疾,短短三日便驾鹤西去。
母后受不了打击,在先帝驾崩后第七日,也跟着去了。
一夜之间,曾经最尊贵的长公主,成了无父无母的孩子,身边只剩下年仅七岁、懵懂无知的太子弟弟李珩。
朝堂瞬间陷入混乱。
先帝没有留下成年的皇子,太子年幼,根本无法执掌朝政。
朝中大臣分为两派,一派主张让宗室亲王摄政,一派则担忧亲王夺权,危及太子性命。
就在双方争论不休、几乎要刀兵相向时,李华筝穿着一身素白的孝服,一步步走上金銮殿的台阶,站在了百官面前。
“父皇母后虽逝,但大曜不能乱,百姓不能苦。”她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
“太子年幼,本宫作为嫡长公主,愿代太子摄政,待太子成年,便归政于他。
若有异议者,便是与大曜为敌,与天下百姓为敌!”
百官哗然。
他们知道长公主才华出众,却从未想过,一个十六岁的少女,竟敢主动扛起摄政的重担。
有人质疑,有人嘲讽,有人担忧,可当李华筝将自己多年来对朝政的见解、对民生的规划。
说出,当她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河防、赋税改革方案时,所有的质疑都变成了惊叹。
最终,在太傅和几位老臣的支持下,李华筝正式以摄政长公主的身份,执掌大曜朝政。
那时的大曜,看似繁华,实则早已千疮百孔。
黄河年年泛滥,沿岸百姓流离失所;西北旱灾不断,粮食颗粒无收;
地方官员贪腐成风,百姓怨声载道。李华筝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亲自前往黄河沿岸视察。
她顶着烈日,踩着泥泞,走遍了黄河的每一段河堤,亲自监督河工修缮堤坝,制定详细的防洪方案。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她力排众议,推行“均田制”,将宗室和贪官手中的闲置土地分给农民,鼓励垦荒;
她还在全国各地设立义仓,储存粮食,以备灾年之需。
为了整顿吏治,她亲自批阅弹劾奏折,严惩了一批贪赃枉法的官员,哪怕是皇亲国戚,也绝不姑息。
短短三年,大曜的面貌焕然一新。
黄河水患得到控制,沿岸百姓安居乐业;
西北的粮仓堆满了粮食,再也没有出现过饿死人的情况;
地方官员廉洁奉公,朝政清明。
曾经嘲讽她“女流之辈,不堪大用”的官员,如今都对她敬佩不已;
曾经流离失所的百姓,如今提起长公主,都会竖起大拇指,称她为“女中尧舜”。
李华筝以为,只要她再努力几年,等弟弟李珩长大成人。
她就能将一个强盛的大曜交到弟弟手中,然后卸下摄政的重担,过上安稳的生活。
可她没想到,更大的危机,正在西北的边境悄然酝酿。
西北的蛮夷部落,趁着大曜皇位交替、朝政动荡之际,逐渐统一了各部,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
他们频频侵犯大曜边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边境的奏折一封接一封地送到京城,请求朝廷派兵支援。
朝中大臣大多主张议和,认为蛮夷势力强大,不宜轻易开战。
可李华筝知道,议和只能换来短暂的和平,蛮夷贪得无厌,一旦他们壮大起来。
迟早会大举入侵,到时候大曜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本宫愿亲率大军,前往西北,清除蛮夷,守护大曜的山河!”金銮殿上,李华筝的声音坚定而决绝。
百官震惊。
他们没想到,长公主竟然要亲自带兵出征。
有人劝阻,说战场凶险,女子不宜前往;
有人担忧,说她走后,朝政无人执掌,太子年幼,恐生变故。
可李华筝早已下定了决心,她任命太傅为监国大臣,辅佐太子处理朝政。
又安排了可靠的官员分管各部,然后亲自挑选了十万精兵,准备出征。
出征前的夜晚,李华筝来到东宫,看着熟睡的弟弟李珩,轻轻抚摸着他的额头,眼眶泛红。
她给弟弟留下了一封长长的信,告诉弟弟要好好读书,好好学武,将来做一个爱民如子的好皇帝。
她还告诉弟弟,等她回来,就带他去看黄河的堤坝,去看西北的草原。
第二天,李华筝穿着一身银白色的铠甲,骑着高头大马,率领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离开了京城。
百姓们夹道相送,手里拿着鲜花和食物,哭喊着“长公主保重”“早日凯旋”。
李华筝勒住马绳,回头看向京城的方向,眼里满是坚定。
她一定要打赢这场仗,一定要守护好这片山河,守护好她的弟弟,守护好她的百姓。
西北的战场,比李华筝想象的还要凶险。
蛮夷骑兵骁勇善战,且熟悉地形,大曜军队一开始连连失利。
李华筝没有气馁,她亲自勘察地形,制定作战方案,鼓舞士兵士气。
她身先士卒,带领士兵冲锋陷阵,好几次都差点死在蛮夷的刀下。
在她的带领下,大曜军队的士气越来越高,逐渐扭转了战局。
经过一年多的苦战,他们终于将蛮夷军队逼到了西北的荒漠地带,只要再打一场胜仗,就能彻底清除蛮夷,永绝后患。
可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李华筝最信任的副将——她的表哥赵彦,却背叛了她。
赵彦是太后的外甥,从小就跟在李华筝身边,李华筝对他无比信任,将大军的后勤补给和情报工作都交给了他。
可她没想到,赵彦早就被蛮夷收买,还与朝中的几个奸臣勾结,想要在战乱中夺权。
决战的那天,赵彦故意拖延了粮草的运输,导致大曜军队在荒漠中断了粮;
他还把大曜军队的部署泄露给了蛮夷,让蛮夷军队绕到了大曜军队的后方,形成了合围之势。
李华筝率领士兵奋勇抵抗,可终究寡不敌众。
她的铠甲被鲜血染红,身上多处受伤,手中的长剑也早已卷了刃。
当蛮夷首领的刀刺穿她的胸膛时,她回头看向京城的方向,眼里满是遗憾和绝望。
她没能守护好山河,没能守护好弟弟,没能完成父皇母后的嘱托。
李华筝死后,大曜军队群龙无首,很快就被蛮夷军队击溃。
蛮夷军队趁势南下,一路烧杀抢掠,直逼京城。
朝中的奸臣们早已吓得魂飞魄散,有的投降了蛮夷,有的带着钱财逃跑了。
监国太傅虽然忠心耿耿,却无力回天,只能带着年幼的太子李珩仓皇出逃。
可他们最终还是没能逃脱。
在逃亡的路上,他们被蛮夷军队追上,太傅拼死抵抗,最终战死。
年仅十岁的太子李珩,被蛮夷首领残忍地杀死,头颅被挂在京城的城门上示众。
曾经繁华的大曜皇朝,就这样在短短几个月内,分崩离析。
百姓流离失所,哀嚎遍野;山河破碎,国土沦丧。
李华筝的灵魂一直飘在半空,她看到了蛮夷的残暴,看到了百姓的苦难,看到了弟弟的惨死,看到了大曜的灭亡。
她的心里充满了无尽的悔恨和痛苦,如果当初她没有那么信任赵彦,如果当初她能多留个心眼,如果当初她能早点揪出朝中的奸臣,这一切就不会发生。
所以,当她飘到时光局,看到沈软软的时候。
她毫不犹豫地向她提出了请求:“请你帮我,回到我摄政的时候。
我要揪出那些背叛大曜的奸臣,我要彻底清除蛮夷,我要辅佐我的弟弟李珩成为一代明君。
我要让大曜拥有百年盛世,让百姓安居乐业,让山河永远完整!”
【宿主,这就是原主李华筝的所有记忆和愿望了。】系统001的声音带着一丝沉重。
【这个世界的任务,就是帮李华筝完成她的愿望:一是揪出叛徒,清除奸臣;
二是击败蛮夷,守护边境;三是辅佐太子李珩,开创百年盛世。】
沈软软睁开眼,眼神里带着一丝坚定。她站起身,走到窗边,推开雕花的窗棂。
外面的天色已经微亮,深秋的寒风带着凉意扑面而来,吹动了她身上的明黄色宫装。
庭院里的梧桐树叶已经泛黄,一片片落在地上,像是铺了一层金色的地毯。
远处传来了太监们尖细的唱喏声,还有宫女们匆匆走过的脚步声,一切都显得那么庄重而有序。
她深吸一口气,空气中除了龙涎香和药味,还带着一丝清晨的清新。
她知道,李华筝的愿望,她一定会完成。
她会代替李华筝,站在金銮殿上,执掌朝政;
她会代替李华筝,揪出那些隐藏在暗处的奸臣;
她会代替李华筝,率领大军,清除蛮夷;
她会代替李华筝,辅佐太子李珩,开创一个属于大曜的百年盛世。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了宫女小心翼翼的声音:“长公主,您醒了吗?太子殿下已经在殿外等候了,说是想跟您一起用早膳。”
沈软软的心跳微微加快。
她知道,那个让李华筝牵挂一生的弟弟,那个年幼的太子李珩,来了。
她整理了一下身上的宫装,对着殿外说道:“让太子进来吧。”
很快,一个穿着青色太子袍的小男孩,在宫女的陪伴下,走进了殿内。
他看起来只有七八岁的样子,圆圆的脸蛋,大大的眼睛,像极了原主记忆中的先帝。
他的眼神里带着一丝怯生生的模样,却又努力地挺直了小身板,看起来既可爱又让人心疼。
“姐姐!”看到沈软软,李珩的眼睛一亮,快步跑到她身边,伸出小小的手,抱住了她的腿。
“姐姐,你昨天又批阅奏折到很晚吗?是不是很累呀?”
沈软软蹲下身,轻轻抚摸着李珩的头,模仿着原主的语气。
温柔地说:“珩儿,姐姐不累。你怎么这么早就来了?是不是想姐姐了?”
“嗯!”李珩重重地点了点头,仰着小脸看着她。
“珩儿昨天梦到姐姐了,梦到姐姐带珩儿去放风筝。
姐姐,等你不忙了,能不能带珩儿去放风筝呀?”
沈软软的心里一暖,又一疼。
她知道,原主一直忙于朝政,很少有时间陪伴李珩,这是她最大的遗憾之一。
她笑着点了点头:“好,等姐姐忙完这阵子,就带你去放风筝,好不好?”
“太好了!谢谢姐姐!”李珩开心地跳了起来,脸上露出了纯真的笑容。
看着李珩开心的样子,沈软软的眼神更加坚定了。
她一定会守护好这个孩子,一定会让他成为一个合格的君主,一定会让他拥有一个强盛的大曜。
就在这时,殿外又传来了太监的声音:“长公主,太傅和几位大人已经在殿外等候,说是有要事启奏。”
沈软软知道,她的任务,从这一刻,正式开始了。
她站起身,对着李珩温柔地说:“珩儿,你先在这里等姐姐一会儿,姐姐去见几位大人,很快就回来陪你用早膳,好不好?”
李珩点了点头,乖巧地说:“好,姐姐快去快回,珩儿在这里等你。”
沈软软摸了摸他的头,然后转身,朝着殿外走去。
她的步伐坚定而从容,身上的明黄色宫装在晨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仿佛带着一种能安定人心的力量。
殿外,太傅和几位朝中大臣正恭敬地等候着。
看到沈软软出来,他们连忙上前行礼:“臣等参见长公主,长公主千岁千岁千千岁。”
沈软软微微抬手,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各位大人免礼。不知各位大人今日前来,有何要事?”
太傅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长公主,昨日西北边境传来急报,蛮夷又侵犯了我们的边境,烧杀抢掠,百姓伤亡惨重。
臣等商议,想请长公主定夺,是否派兵支援。”
沈软软的眼神一冷。
她知道,这是蛮夷大规模入侵的前兆,也是赵彦等奸臣开始活动的信号。
她看着太傅和几位大臣,语气坚定地说道:“各位大人,蛮夷屡次侵犯我大曜边境,残害我大曜百姓,此等行为,绝不能容忍!
今日,本宫就与各位大人商议,如何派兵支援边境,如何彻底清除蛮夷,守护我大曜的山河!”
她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能鼓舞人心的力量。
太傅和几位大臣看着她坚定的眼神,心里都充满了敬佩和信心。
他们知道,有这位摄政长公主在,大曜一定能度过这次危机,一定能走向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
而沈软软也知道,这场关于山河、关于百姓、关于未来的战争,已经拉开了序幕。
她会带着李华筝的愿望,带着大曜百姓的期盼,一步一步地走下去,直到实现那个属于大曜的百年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