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无情最是帝王家。
然而,康熙虽然贵为天子,但他毕竟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他与建宁公主的关系一向很好,而且对吴世霖这个孩子也颇为喜爱。
如今吴三桂谋反,建宁公主和吴应熊夹在中间,处境实在艰难。
看到康熙这副模样,站在一旁的高士奇忍不住再次站出身来,进言道:
“皇上,如今吴三桂已然谋反,局势严峻。依微臣之见,应当立刻暂停耿尚二藩的撤藩事宜,并下令让耿精忠、尚可喜以及广西的孙延龄率领各自的部下,直接奔赴云贵地区,围剿吴三桂。如此一来,或许能够迅速平定叛乱,稳定局势。”
康熙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不易察觉的笑容:
“甚好!朕正有此意!熊赐履,拟旨吧,暂且停止耿尚二人的撤藩事宜,责令他们三人率领部下,分别向云南、贵州进军,务必阻挡吴三桂的叛乱之势。”
“遵命……”熊赐履赶忙躬身应道。
作为内阁大学士,如今众多圣旨的拟定工作都落在了他的肩上。
他不仅能熟练地运用汉文书写,还精通满文,这在康熙朝前期可谓凤毛麟角。
熊赐履稍作整理,便在武英殿内寻得一处空位,稳稳当当地坐下,铺开纸笔,开始挥毫泼墨,拟写圣旨。
康熙见状,略作沉思,接着说道:
“吴三桂如今已然占据了云南和贵州两地,依朕之见,他接下来必定会挥师进军湖南和四川……”
话至此处,尚未说完,只见一旁的徐圆梦眼疾手快,迅速拿起桌上的舆图,小心翼翼地展开,平铺在康熙的龙案之上。
康熙定睛观瞧,舆图上清晰地标注着湖南和四川的地理位置,他不禁轻声念叨:“湖南和四川……”
然而,就在此时,殿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呼喊声:“报……四川湖南总督蔡毓荣的八百里急奏……”
那声音由远及近,在空旷的宫殿中回荡,显得格外刺耳。
在武英殿内,原本静谧的氛围被一阵骚动打破。
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殿外,仿佛那里有什么重大的事情正在发生。
就连正在埋头书写奏折的熊赐履,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动静吸引,手中的笔杆子像是被施了定身咒一般,停在了半空中。
“呈上来……”还未等康熙开口吩咐,一旁的徐圆梦便迫不及待地喊道。
他的声音在这安静的殿内显得格外突兀,但却没有人在意,因为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那即将被呈上来的奏折上。
门外的太监听到徐圆梦的呼喊,不敢有丝毫怠慢,一路小跑着进入殿内,将奏折恭恭敬敬地递到了徐圆梦的手中。
徐圆梦接过奏折,转身快步走到康熙面前,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其呈递给了皇帝,之后便默默地退到了一旁。
康熙的面色异常凝重,他的眉头紧紧皱起,似乎已经预感到这奏折中的内容不会是什么好消息。
他迅速打开奏折,目光如炬地扫视着上面的文字。
原来,这奏折是蔡毓荣所写。
他在接到甘文焜的书信后,深知事态紧急,立刻采取了行动。
他调遣沅州总兵崔世禄等人火速赶赴贵州进行防御,同时命令彝陵总兵官徐治都和永州总兵宫李芝兰,各自率领军队随后跟进,并檄令南汝总兵官周邦宁赶赴楚地应援。
不仅如此,蔡毓荣还在奏折中详细地汇报了吴三桂等叛贼的具体情况。
令人震惊的是,仅仅十天的时间,吴三桂的叛军就已经如野火燎原一般,迅速占领了云南和贵州的全境。
如今,吴三桂的大军兵分两路,一路如饿虎扑食般杀向湖南,另一路则气势汹汹地直扑四川。
蔡毓荣接着说道:“吴三桂造反后,竟然自封为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还公然宣称明年甲寅年将是周王元年。这实在是太嚣张了!”
康熙听闻后,脸色愈发凝重,他紧盯着舆图,喃喃自语道:“荆州……荆州……”
康熙的目光停留在舆图上的荆州位置,心中暗自思忖:“荆州乃战略要地,若被吴三桂占领,后果不堪设想。”
想到此处,他当机立断,大声下令:“多罗顺承郡王勒尔锦听令!”
多罗顺承郡王勒尔锦赶忙跪地,叩头应道:“微臣在!”
康熙面色严肃地说道:
“朕现命你为宁南大将军,统领多罗贝勒察尼、都统觉罗朱满、觉罗巴尔布、护军统领伊尔度齐、额尔泰、前锋统领硕岱等将领,率领八旗先锋军,即刻启程前往荆州。务必牢牢守住荆州,绝不能有丝毫差错!”
勒尔锦深知此次任务的重要性,他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微臣遵命!臣这就去召集人马,星夜兼程赶往荆州,定不负陛下所托!”
说罢,勒尔锦再次叩头谢恩,然后起身匆匆离去,去执行康熙的命令。
接下来,康熙并没有停歇,他接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调兵遣将,部署防线,以应对吴三桂的叛乱。
四川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是吴三桂西进的必经之路,就如同门户一般。
康熙深知这一点,于是果断下令让西安将军瓦尔喀率领军队星夜兼程赶赴四川,并郑重地嘱咐瓦尔喀:
“凡是从云南进入四川的险要关隘之处,都必须坚守到底。我军大部队很快就会进军云南进行围剿,等我们的军队抵达边境时,敌人的势力就会逐渐分散。如果出现可以趁虚而入的机会,你要立刻与提督一同进军讨伐。”
紧接着,康熙又任命都统赫业为安西将军,让他率领军队与将军瓦尔喀等人一同从汉中进入四川。
同时,还任命护军统领胡礼布为副将军,偕同署前锋统领穆占以及副都统颜布一同前往。
康熙如此部署清军从汉中入蜀,其意图非常明显。
这样一来,既可以在后退时阻止吴三桂的军队从四川向陕西进军,又可以在前进时抓住时机向云南发起征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