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明末铁院 > 第219章 眺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黄昏的风,带着山涧的凉意,吹过刘家堡箭塔的顶层。刘江独自站在残破的木栏旁,身后是渐渐沉入暮色的堡内景象,工匠坊的炉火已弱,只剩一点橘红的光;训练场上的士兵们收了队,脚步声渐渐远去;赞画署的灯亮了,透着一丝沉闷的光,像一颗悬在堡内的刺。他的目光,却越过这一切,落在南方连绵的群山之上。

手里的地形图被指尖磨出了毛边。这是李三从黑风寨带回的草图,又经他和赵忠补充修改,上面用炭笔标记着一个个红点:清风寨、黑风寨、青石寨,还有几处可能藏着流民或小股义军的山谷。红点旁,密密麻麻写着小字,“清风寨,约五十人,流民为主,缺武器”“黑风寨,张彪,原明军把总,约两百人,有铁矿线索”“青石寨,流民聚居,善种地,受流寇骚扰”。每一个红点,每一行小字,都是他在绝境中,为刘家堡找的“活路”。

风卷起图纸的一角,刘江抬手按住,指尖触到“大明铁壁”匾额所在的位置,那是他几个月前,站在同样的箭塔上,看着御笔匾额悬挂时的场景。那时,堡内虽残破,却满是“守住了”的庆幸,“大明铁壁”的名号像一道光,让绝望的人们看到了希望。可如今再想,那道光是虚名,是枷锁,也是催命符,它让清廷将刘家堡视为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也让朝廷派来监军,试图将这股抗清力量,牢牢绑在“法度”的框架里。

他想起血战的日子。东墙缺口的尸山血海,赵忠倒在血泊里的模样,刘远臂骨断裂时的惨叫,还有那三百一十七个埋在东墙外的弟兄。那时,他们靠的是血气,是“守住家”的执念,是一点侥幸,那支突然出现的明军偏师,像一根救命稻草,让博洛退了兵。可侥幸不会常有,清廷的五千精锐、二十门红衣大炮,正在路上,这一次,没有援军,没有侥幸,只有硬拼。

可硬拼,能拼多久?

粮库只剩三百斤糙米,野菜晒干了也只够撑月余;铸炮的铁料快耗尽,第三门弗朗机炮还没铸成;能战斗的士兵不足五百,大半是新投奔的流民,没经过像样的训练;内部,张文弼的密录还在增厚,吴成和马六的密谋还在继续,新投奔的人里,谁是清军的细作,谁是朝廷的眼线,都未可知。

死守孤堡的路,真的走到头了。

刘江微微仰头,望着渐渐暗下来的天空。夕阳的最后一缕余晖,落在南方的群山上,给连绵的山脊镀上一层金边,像一条蜿蜒的希望之路。他想起赵忠从清风寨带回的消息,陈老根虽未答应联盟,却愿意探消息,愿意收下他们的粮食和刀。那是一点星火,微弱,却真实。

他又想起李三送来的信,黑风寨的张彪,虽对“联盟”心存疑虑,却邀他亲自去一趟,说“见见‘大明铁壁’的堡主,看看是不是真有抗清的底气”。那是一次机会,冒险,却值得。

手里的地形图,仿佛有了重量。那些红点,不再是纸上的标记,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抗清力量,是一块块可以依靠的基石。死守孤堡,是坐以待毙;向外发展,联合这些山寨和义军,哪怕路难走,哪怕有风险,却是唯一的生路。

风更凉了,吹得他衣角猎猎作响。刘江将地形图仔细叠好,揣进怀里,紧贴着胸口。那里,还留着上次战斗时的伤疤,是死守的印记;而怀里的地图,是未来的方向。

他转身,望向堡内。赞画署的灯还亮着,吴成的住处也亮着灯,那些潜藏的暗流,还在涌动;远方的清军,还在逼近。可他的眼神,却不再像之前那般沉重,他知道,路很难,内忧外患的压力不会减轻,联盟的过程也不会顺利,但他不再是迷茫地死守,而是有了清晰的方向。

夕阳彻底沉入西山,群山渐渐隐入黑暗,只有几颗星星,在天际线旁悄然亮起。刘江走下箭塔,脚步比上来时更稳。他要去工匠坊,看看第三门炮的进度;要去粮库,和老周商量如何最大化利用仅剩的粮食;还要去赵忠的住处,和他敲定去黑风寨见张彪的细节。

死守的路走到了尽头,新的路,才刚刚开始。南方的群山,藏着未知的风险,也藏着燎原的星火。刘江知道,他必须一步一步走下去,带着刘家堡的人们,从孤堡走向群山,从被动走向主动,在这乱世里,为自己,也为更多抗清的人们,闯出一条真正的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