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明末铁院 > 第154章 钦差的视角与暗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宴散后,刘江依着礼数,送周文彬回临时住处——那是间收拾干净的民房,原本是堡内老木匠的家,此刻只摆着一张木床、一张方桌,桌上还放着未凉的残茶,透着股极简的朴素。

周文彬卸下官帽,松了松紧绷的玉带,往日里的官腔敛去大半,只剩下长途跋涉的疲惫与一丝难掩的怅然。他示意刘江坐下,自己先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水微凉,却让他稍稍定了神。

“刘守备,今夜宴席上的话,多是场面应酬,有些事,老夫得私下跟你说说。”周文彬的声音压得很低,目光扫过紧闭的门窗,像是怕被外人听去,“你是个聪明人,接旨时怕也猜到了几分——朝廷这道圣旨,没你父亲想的那般‘荣光’。”

刘江端坐在木凳上,腰背依旧挺直,指尖摩挲着腰间的刀鞘,平静道:“大人有话不妨直说,末将虽年轻,却也知道乱世之中,‘荣光’二字从来沉重。”

周文彬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随即重重叹了口气:“陛下……弘光帝性情温吞,登基以来,多被马士英、阮大铖等人裹挟。马、阮二人力主‘偏安’,整日在朝堂上排除异己,党争闹得不可开交;江北四镇的总兵更是骄横,手握兵权却只顾着抢地盘、刮民财,别说北上抗鞑,连南京都未必真心护卫。”

他顿了顿,语气里满是无奈:“如今的朝廷,说是‘大明’,实则能掌控的地盘不过江南数府,北方早已是听天由命。这次给你颁旨嘉奖,擢升守备,说白了,是马大人他们想树个‘忠义榜样’——让天下人知道,朝廷还有人在北方抗鞑,还有地盘没丢,好安稳江南的人心,也堵堵那些主战派的嘴。”

这番话像一盆冷水,浇透了白日里残留的荣光余温,却也让刘江彻底放下了最后一丝侥幸——果然,朝廷的嘉奖是政治宣传,所谓“固守待援”,不过是句空泛的口号,援军大概率永远不会来。

“那‘千两白银、百石粮草’……”刘江轻声问,不是追问,更像是确认。

周文彬苦笑摇头:“库房里的银子,多半填了权臣的私囊,或是给了江北四镇当军饷,哪还有余钱拨给北方?粮草更是紧张,江南的税粮都未必够南京城里的人吃,百石粮草,恐怕要等地方官府‘凑齐’,可如今北方的官府要么沦陷,要么溃散,找谁凑去?”

他看着刘江平静的脸色,知道对方早已看透,索性说得更直白:“刘守备,老夫今日跟你说这些,不是要泼你冷水,是实在不忍看你空等朝廷救援,误了堡里的生计。如今之势,重在自保。”

说到这里,他往前倾了倾身,声音压得更低,带着几分恳切的暗示:“朝廷……唉,未必有余力北顾。你这‘清源守备’,不用想着‘恢复故土’,不用盼着谁来支援,守好刘家堡这一亩三分地,护好堡里的百姓和兵卒,便是对大明、对天下苍生的大功一件。”

这话像一把钥匙,彻底打开了刘江心中的疑虑,也坐实了他连日来的隐忧——所谓“朝廷命官”,不过是让他在北方替南明撑个门面,真正能依靠的,依旧只有自己,只有这座堡垒。

刘江沉默片刻,点头道:“谢大人提点,末将记下了。”

周文彬见他领会,松了口气,又想起一事,眉头重新皱起:“还有件事,也得提醒你。你这刘家堡的名声,不仅在民间传得广,南京城里也早有耳闻。朝堂上有人说你‘忠勇可嘉’,该大力扶持;可也有人嫉妒你‘以乡勇之身获擢升’,觉得你‘功高盖主’;更有江北四镇的人,私下打听你的底细,怕是想把你纳入麾下,当个替他们挡鞑子的先锋。”

他端起茶杯,手指微颤:“你如今是‘朝廷命官’,名头响了,盯着你的人就多了。往后行事,既要守住抗鞑的本心,也得多留个心眼——别被人当枪使,更别卷进南京的党争里,那浑水,进去了就难出来。”

刘江的眼神骤然锐利起来。他不怕清军的炮火,却深知朝堂的暗箭更伤人——嫉妒者的构陷,权臣的利用,江北四镇的觊觎,这些看不见的威胁,或许比多隆的铁骑更难应对。

“大人的提醒,末将永世不忘。”刘江站起身,对着周文彬郑重拱手,“若不是大人坦诚相告,末将怕是还要在‘守备’的虚名里,多走些弯路。”

周文彬也站起身,摆了摆手:“都是为了大明,为了能多守住一寸土地。老夫明日便要南下复命,往后刘家堡的路,还得你自己走。记住,守好自己的人,守好自己的地,比什么都重要。”

夜色更深了,民房里的烛火摇曳,映着两人的身影。这场私下的交谈,没有官腔,没有客套,只有乱世里的坦诚与提醒。刘江走出房门时,晚风拂面,却让他浑身清明——他彻底明白了自己的处境:顶着“朝廷守备”的名头,实则要在清军的铁蹄与南明的漩涡之间,走出一条独属于刘家堡的求生之路。

而南京城里那些或赞赏、或嫉妒、或觊觎的目光,已悄然落在了这座北方的堡垒上,为即将到来的风雨,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