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明末铁院 > 第139章 英雄的葬礼与反思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雪停了,阳光透过稀薄的云层,洒在刘家堡西墙外的空地上。这里被清理出一片平整的雪地,一百五十六座新坟整齐排列,每座坟前都立着一块简陋的木牌,上面用炭笔写着死者的名字——有刘家军老卒的名字,有流民壮丁的名字,也有妇人、孩童的名字,没有高低之分,没有兵民之别,只是一个个曾为守护这座堡垒拼过命的灵魂。

最靠前的两座坟,格外醒目。一座是孙承宗的衣冠冢,坟前的木牌上写着“明参将孙公承宗之墓”,墓里没有遗体,只有他生前穿的那件破甲、用了多年的长刀,还有刘江特意让人抄录的他常念的兵书残页——他的首级被多隆带走请功,再也找不回来了。另一座是赵忠的坟,前一日夜里,他终究没能挺过来,临终前,手里还攥着那把卷刃的腰刀,嘴里念叨着“守住东墙”。

葬礼没有繁复的仪式,却透着骨子里的庄重。刘江穿着洗干净的旧棉甲,胸前别着一朵用白布做的花,站在坟前,手里捧着一坛烧酒。堡里的幸存者都来了,不管是带伤的士兵,还是失去亲人的妇孺,都静静地站着,没人说话,只有风掠过木牌的“呜呜”声,像在为逝者送行。

“孙参将,赵大哥,还有各位弟兄、乡亲们,”刘江的声音沙哑,却每一个字都清晰有力,“是你们用命守住了刘家堡,守住了咱们的家。今天,我刘江以堡主的名义立誓:你们的名字,会刻在堡里的石碑上,子子孙孙都不会忘;你们守护的家,我们会一直守下去,绝不让鞑子再踏进来一步!”

说完,他将坛中的烧酒洒在坟前的雪地上,酒液渗进冻土,带着一丝暖意。老周拄着拐杖,走到孙承宗的坟前,放下一包晒干的草药——那是孙承宗之前总让他找的治伤草药,他一直没敢扔。李秀才则拿出笔墨,在孙承宗的木牌旁,又添了一行小字:“率夜袭队焚敌粮、毁敌炮,以身殉国。”

妇人们端来热气腾腾的粥,泼在坟前,算是给逝者的“最后一餐”;孩子们捧着捡来的干净石子,放在每座坟前,石子虽小,却带着最纯粹的敬意。葬礼结束后,没人立刻离开,大家只是静静地站着,看着那些木牌,仿佛还能看到战死者们浴血拼杀的模样——阿牛抱着沙袋冲锋的背影,陈三挡刀时的决绝,赵忠浴血持刀的身影,还有孙承宗最后回头望堡的眼神。

刘江没有留下,他独自走向东墙,那道被火炮轰出的缺口还没来得及修补,砖石堆得歪歪扭扭,墙面上的弹痕和裂纹清晰可见。他扶着被炮火熏黑的墙石,指尖能摸到石头上凹凸不平的痕迹——那是清军实心铁球砸过的印记,也是一百五十六条人命逝去的见证。

他站在缺口旁,望着西墙外那片整齐的新坟,心里没有一丝“守住堡垒”的喜悦,只有沉甸甸的压抑。这场仗,他们赢了,却赢得太惨——一半人没了,堡垒成了废墟,赵忠走了,孙承宗连全尸都没能留下。而这一切的根源,是清军那两门佛郎机,是他之前从未真正重视过的火炮威力。

他想起开战第一天,清军火炮第一次轰塌墙垛时,那名被砖石砸得血肉模糊的壮丁;想起持续炮击时,东墙不断扩大的缺口,士兵们用身体填上去却被炮石掀飞的场景;想起夜袭队拼死炸毁一门炮后,剩下的那门依旧能将缺口轰开数米宽——如果不是孙承宗烧了粮草、毁了一门炮,如果多隆的火炮再多两门,刘家堡早就没了。

“火炮……”刘江低声自语,指尖用力攥着墙石,指节泛白。之前他以为,靠着长枪手、鸟铳和震天雷就能守住堡垒,可这场仗让他彻底明白,冷兵器的勇气,在火炮面前,终究太脆弱。多隆这次吃了亏,下次再来,绝不会只带两门炮,只会带更多、更厉害的火器,到时候,仅凭这残破的土堡和残存的人手,他们还能守住吗?

风又起了,吹得他的棉甲猎猎作响。他转头看向堡内,幸存者们正在清理废墟,工匠们已经开始用新的夯土修补东墙的缺口,妇人们在伙房里生火,炊烟袅袅升起,透着一丝劫后余生的生机。可刘江知道,这生机之下,藏着巨大的危机——多隆的不甘,清军的火器优势,都是悬在他们头顶的剑。

他走下城墙,走到孙承宗的衣冠冢前,蹲下身,轻轻抚摸着那块木牌。“孙参将,”他轻声说,“你说过,打仗要知彼知己。以前我不懂,现在懂了。下次鞑子再来,我不会再让弟兄们用身体去挡炮石了。”

起身时,他的眼神里少了之前的迷茫,多了一丝坚定。他要造火炮,要找懂火器的人,要把刘家堡的城墙修得更坚固,要让幸存者们学会应对火炮的战术——他知道这很难,可他必须做,为了那些长眠的人,为了还活着的人,为了守住这来之不易的家。

阳光渐渐西斜,将刘江的影子拉得很长,映在残破的城墙上,也映在那片新坟前。英雄的葬礼落幕了,但守护家园的路,才刚刚开始;而对火炮的认知,对战争的反思,将成为刘江接下来所有行动的起点——下一次,他们不能再用血肉之躯,去硬扛敌人的钢铁炮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