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明末铁院 > 第152章 祠堂宣旨,荣光时刻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2章 祠堂宣旨,荣光时刻

刘家祠堂坐落在堡内西侧,是座青砖灰瓦的老建筑,虽历经战火,门楣上的“刘氏宗祠”匾额却依旧完好,只是边角蒙了层烟尘。此刻祠堂内香案高筑,案上摆着时令祭品与两支燃烧的红烛,烛火摇曳间,映得案前供奉的列祖列宗牌位愈发肃穆。

刘江身着洗净的旧棉甲,腰间悬着那把缴获的清军腰刀,率领陈武、赵忠(伤势初愈,由兵卒搀扶着)、刘远、老周等核心成员,整齐地跪在香案前的蒲团上。众人身后,还站着二十余名战功卓着的小队头目与老卒,整个祠堂鸦雀无声,只有烛火燃烧的“噼啪”声,混着门外传来的零星风声。

钦差周文彬身着青色官服,手持明黄色圣旨,缓步走到香案中央。他清了清嗓子,压下一路奔波的疲惫,脸上露出肃穆之色——这是他离京以来,第一次在如此规整的宗族祠堂宣旨,看着案前排列整齐的牌位,再想起堡内井然的秩序,语气不自觉地郑重了几分:“弘光元年冬月,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跪在最前排的刘江,耳尖微动,双手按在膝头,腰背挺得笔直。他能感觉到身后父亲刘远的呼吸骤然急促,连身旁赵忠扶着兵卒的手,都微微收紧了些。

“朕闻清源之地,有义士刘江者,忠勇可嘉,心怀家国。值胡虏犯境,郡县沦陷之际,江以一堡之众,拒镶白旗精锐于东墙之外,焚其粮草,毁其火炮,力挫敌锋,扬我大明国威!其志可嘉,其功可表!”

周文彬的声音朗朗,在祠堂内回荡,跪在后排的小队头目们悄悄交换了个眼神,眼里满是激动——朝廷不仅知道刘家堡的事,还这般褒奖,这是他们之前想都不敢想的。

“今特擢升刘江为清源守备,正五品,掌清源及周边百里防务,统辖地方兵勇;赐白银千两,粮草百石,绫罗五匹;命其固守汛地,整饬军备,待朝廷援军至,共图恢复北方故土!”

“钦此!”

最后两个字落下时,刘远猛地浑身一颤,花白的头发随着动作晃动。他原本紧抿的嘴唇抖了抖,眼泪瞬间涌了出来,顺着沟壑纵横的脸颊往下淌,滴落在身前的青砖上。他顾不得礼仪,对着香案上的牌位重重磕了三个头,额头撞得青砖“咚咚”响,声音哽咽却清晰:“列祖列宗在上!我儿刘江……真成了朝廷命官了!正五品守备啊!咱们刘家……光宗耀祖了!”

这一磕,磕得额头泛红,却满是压抑多年的激动。他守了一辈子田产,盼了一辈子家族兴旺,乱世之中,本以为刘家要随着这世道沉沦,却没想到儿子竟凭着守堡抗鞑,挣来了朝廷的诰命,让刘氏宗祠的牌位前,添了这般荣光。

刘江听到父亲的哽咽,心头也泛起一阵热意。他缓缓直起身,双手高举过头顶,对着周文彬恭敬道:“臣刘江,谢陛下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接过圣旨的那一刻,指尖触到明黄的绫缎,虽薄却重——这不仅是一个正五品的官职,更是朝廷给刘家堡的“正统名分”。他知道,周文彬带来的白银和粮草或许是空头支票(南明朝廷财政困窘,未必能兑现),但“清源守备”这四个字,却能让堡内的流民和溃兵真正安心,让他们从“乡勇”变成“官兵”。

宣旨仪式结束,周文彬刚把圣旨交到刘江手中,祠堂外就传来一阵震天的欢呼——不知是谁把消息传了出去,堡内的百姓和兵卒们都涌到了祠堂外的空地上,有人举着锄头,有人握着长枪,脸上满是兴奋。

“朝廷没忘咱们!刘守备成了朝廷命官,咱们就是官兵了!”

“太好了!以后咱们抗鞑,就是奉了圣旨的!再也不是没人管的流民了!”

欢呼声像潮水般涌进祠堂,连跪在地上的老周都红了眼,悄悄抹了把泪——他跟着老堡主守堡几十年,从未想过有一天能亲眼见着刘家出个朝廷任命的守备,见着这残破的堡子,竟能得到天子的褒奖。

刘远被兵卒扶起来,还在对着牌位念叨:“列祖列宗放心,阿江定会守住清源,守住刘家,不辜负陛下的恩典……”他转头看向刘江,眼里的泪水还没干,却笑得像个孩子,“阿江,爹没白疼你!”

刘江握着圣旨,走到父亲身边,轻轻扶住他的胳膊。他看着祠堂外欢呼的人群,看着赵忠眼中的欣慰,看着陈武挺直的脊梁,心里清楚——这道圣旨带来的,不仅是个人的荣光,更是整个刘家堡的士气提振。正统名分像一剂强心针,让原本只是“抱团求生”的人们,有了更坚定的信念。

周文彬站在香案旁,看着眼前的景象,嘴角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他此行的目的已然达成——用一个官职、一道圣旨,就将这股北方最顽强的抵抗力量,暂时绑在了南明的战车上。只是他不知道,这颗意外的“棋子”,未来会走出怎样的棋局。

祠堂内的烛火依旧摇曳,映着刘江手中的明黄圣旨,也映着门外一张张兴奋的脸。对刘家堡而言,这是乱世中的一场荣光,更是新的开始——只是这开始背后,藏着的是朝廷的期许,还是更深的算计,尚无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