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明末铁院 > 第119章 黎明时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鱼肚白漫过东边的地平线,将雪原染成一片淡青,寒风里的霜气渐渐凝结成细小的冰粒,打在刘家堡的墙头上,发出“沙沙”的轻响。守了一夜的岗哨终于等到换班——东墙的十个哨兵,棉甲上结着一层白霜,手冻得通红,却依旧挺直腰板,与前来换岗的士兵低声交接。

“东边没动静,风小了,就是冻得厉害。”守夜班长将手里的灯笼递给换岗的士兵,灯笼里的烛火只剩一小截,“火折子揣在怀里暖着,别冻着点不着。”换岗士兵接过灯笼,用力点头:“放心,保证盯紧了,有情况第一时间喊人!”两人没有多余的话,只是互相拍了拍对方的肩膀,一个转身下墙去休息,一个快步走到垛口后,目光立刻锁定东边的开阔地。

北墙的换岗同样安静。守吊桥的两个士兵,将绞盘的把手擦得干干净净,又在绞盘轴上抹了点牛油,才对着来换班的人说:“绞盘没问题,夜里试了三次,都顺得很。北边的雪地上没脚印,鞑子的游骑没敢靠近。”换班的人蹲下身,摸了摸绞盘轴,确认顺滑后,才应了声:“好,你们快去喝碗热粥,暖暖身子。”

堡内的伙房里,炊烟已悄悄升起,细细的一缕,在黎明的天色里不太显眼——妇人们特意控制了火势,怕浓烟引来清军游骑的注意。灶台上,几口大锅里煮着热粥,里面掺了些碎米和晒干的菜叶,虽简单,却冒着热气。负责做饭的张婶,用勺子搅动着粥锅,眼神时不时瞟向窗外的东墙,嘴里低声念叨:“让孩子们多喝两口,暖暖胃,等会儿才有劲。”

士兵们不用喊,天刚亮就都醒了。营房里没有喧哗,只有铁器摩擦的轻响和布料窸窣的声音——有人坐在铺边,用粗布反复蹭着长枪杆上的锈迹,直到枪杆露出冷硬的木色;有人蹲在地上,拿着磨刀石磨着环首刀,刀刃划过石头的“嚯嚯”声,压得很低;还有鸟铳手们,正小心翼翼地检查火门,捏着火绳试了试韧性,又将颗粒火药倒在手心,确认干燥后才重新装回袋里。

周虎坐在营房的角落,正帮身边的阿牛整理绑腿。阿牛的绑腿松了,他却慌得手忙脚乱,周虎一把拿过布条,熟练地在阿牛腿上缠绕,一边缠一边说:“绑腿要勒紧,不然跑起来晃,还磨腿。等会儿上了墙,跟紧我,别乱跑,鞑子的刀快,小心点。”阿牛点点头,眼睛有些红:“周大哥,我要是怕了,你就骂我两句。”周虎笑了笑,拍了拍他的腿:“怕啥?咱们这么多人,还有堡主和孙参将,守住墙,就能活。”

东墙的空地上,孙承宗正帮着士兵检查甲胄。一个年轻士兵的肩甲松了,他蹲下身,亲手帮他系紧甲带,嘴里叮嘱:“甲胄虽破,却能挡刀片子,别嫌沉,战场上能救你命。等会儿接战,别往前冲太猛,听小队长的命令,守住自己的位置就行。”士兵用力点头,声音有些哽咽:“孙参将,俺记住了!”

赵忠则在检查滚木和礌石的堆放。他用脚踢了踢堆在墙根下的滚木,确认捆得结实,又拿起一块礌石,掂量了一下重量:“这石头够沉,等鞑子靠近,往下扔的时候瞄准点,别砸空了。”负责搬运的壮丁们齐声应和,有人还特意将滚木往墙头挪了挪,方便战时取用。

刘江站在东墙城楼,望着黎明时分的雪原。阳光慢慢爬过地平线,将金色的光洒在雪地上,反射出刺眼的亮。他的目光扫过墙下忙碌的士兵,扫过伙房升起的炊烟,扫过内堡地窖口探出的、妇人张望的脑袋——每个人都在默默做着准备,没有哭喊,没有退缩,只有一种沉甸甸的坚定。

一个负责传递消息的老人,拄着拐杖走到城楼下方,对着刘江拱了拱手:“堡主,早餐好了,让弟兄们轮流去喝碗热粥吧。”刘江点头:“按班来,别乱了秩序,岗哨上的人,让辅兵把粥送上去。”老人应了声,转身慢慢走了。

很快,墙头上传来了喝粥的轻响——士兵们用粗瓷碗盛着热粥,小口小口地喝,没人说话,只是偶尔互相递个眼神。热粥的暖意顺着喉咙滑进胃里,驱散了黎明的寒意,也让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了些。

阳光渐渐爬上墙头,照在士兵们的脸上,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风霜,却没有丝毫怯意。有人喝完粥,将碗递给辅兵,转身拿起长枪,重新站回垛口后;有人摸了摸怀里的震天雷,确认位置,又将火折子揣得更紧;还有人望着东边越来越亮的天空,握紧了手里的武器,眼神里满是决绝。

黎明已至,距离清军抵达,还有不到一个时辰。刘家堡的人,已做好了所有准备,只待那支黑色队伍出现在地平线的尽头——这一次,他们不再是逃亡者,不再是溃兵,而是守土者,守着自己的家,守着彼此的命,等着与敌人,正面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