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明末铁院 > 第104章 屈辱与妥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寒风卷着碎雪,打在孙承宗部下那些军官的脸上,却比不过刘江提出的条件带来的冲击。当“解除武装”“绝对服从指挥”的话从墙头传来时,队伍里几个穿着残存校尉甲胄的汉子瞬间炸了锅。

“将军!这不行!”一个满脸络腮胡的校尉往前一步,声音里满是怒火,“咱们是大明参将麾下的精锐,就算打了败仗,也不能卸甲受辱!他一个乡野堡主,凭什么让咱们听他的?”

另一个年轻些的军官也跟着喊道:“是啊将军!大不了咱们再往南走,总能找到容身之处,何必在这里受这份气!解除武装,跟绑着双手任人宰割有啥区别?”

军官们的哗然,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让原本就疲惫的士兵们也骚动起来。有人攥紧了手里的断枪,有人望着远处的雪原,眼神里满是迷茫,他们跟着孙承宗突围,为的是抗清,可现在要卸甲服从一个素不相识的堡主,心里的憋屈,比打了败仗还难受。

孙承宗没有立刻说话,只是缓缓闭上眼,深吸了一口冰冷的空气。风里带着雪的寒意,也带着部下们的喘息和哀嚎——他能听到身后那个被冻得发僵的小兵,牙齿在不停打颤;能闻到不远处伤员身上,伤口化脓的味道;能看到队伍里,几个士兵正扶着彼此,连站都快站不稳了。

他睁开眼,目光扫过眼前的军官们,又望向墙头那道挺拔的身影,刘江正站在垛口后,眼神平静地看着他们,没有丝毫让步的意思。再往远处看,刘家堡的墙头上,弓手依旧搭着箭,墙下的长枪阵训练不停,马厩里的战马时不时发出嘶鸣,整个堡子透着一股严密的秩序感,这是他们这支溃兵队伍早已失去的东西。

“往南走?”孙承宗的声音很轻,却让喧闹的队伍瞬间安静下来,“往南走五十里,是清军的游骑哨探;往南走一百里,是被清军洗劫过的空城,连一粒粮食都没有。咱们现在还有多少力气?还有多少粮食?再走下去,不用清军来追,冻也能把咱们冻僵,饿也能把咱们饿死。”

他走到那个络腮胡校尉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校尉的甲胄上有一道深深的刀痕,那是在山海关外,为了掩护他突围留下的。“老周,我知道你憋屈。”孙承宗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沙哑,“我也憋屈。我是大明参将,你们是大明的兵,咱们本该在战场上冲锋,不是在这里跟一个堡主讨价还价。可咱们现在,连自己的弟兄都护不住了。”

他指向队伍里那个冻得发抖的小兵:“你看他,才十五岁,跟着咱们出来的时候,还想着打完仗回家娶媳妇。要是咱们今天不答应,他可能活不过今晚。还有那些伤员,没有药,没有热粥,再在雪地里待一夜,明天就只能埋在这雪原上。”

军官们沉默了,脸上的怒火渐渐被无奈取代。他们知道孙承宗说得对,可心里的那股傲气,还是让他们难以接受。

孙承宗又望向刘家堡的城墙,目光落在墙头上那面“刘”字旗上,他之前听说过,这个刘江,不仅打退了蒙古游骑,还在乱世里护住了四百多口百姓,甚至被南边的南明小朝廷,私下授了个“守备”的官职,虽然只是个小官,却也是实打实的抗清势力。

“咱们出来,为的不是自己的脸面,是为了杀鞑子,是为了守住大明的一点骨血。”孙承宗的声音渐渐提高,“刘家堡有粮,有防御,有能战的队伍,这是咱们现在唯一能找到的、还能抗清的地方。受点屈辱算什么?只要能让弟兄们活下来,只要能有地方继续杀鞑子,这点屈辱,我孙承宗受了!”

他转过身,对着墙头的刘江,缓缓挺直了腰板,哪怕甲胄破损,哪怕满脸疲惫,他的眼神里,却重新燃起了一丝坚定。他对着墙头,郑重地抱了抱拳,声音清晰而有力:

“刘守备!孙某代表麾下一百五十名弟兄,应下你所有条件!只要能给弟兄们一条活路,只要能有继续杀鞑子的地方,孙某……愿听刘守备调遣!”

最后几个字,他说得格外沉重,像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也像是放下了所有的傲气和不甘。

队伍里的军官们,听到“刘守备”三个字,脸上的不甘又淡了几分,他们虽败,却依旧认大明的官职,刘江有了“守备”的名分,他们服从调遣,也不算完全受辱。那个络腮胡校尉,重重地叹了口气,把手里的断枪往雪地里一插,不再说话。

墙头的刘江,看着孙承宗坚定的眼神,看着渐渐平静下来的溃兵队伍,心里的最后一丝顾虑也消失了。他对着墙下喊道:“孙参将深明大义!赵忠,按之前的安排,带孙参将和二十名弟兄入堡,好生安顿!”

“是!”赵忠的声音从侧门传来。

孙承宗对着部下们吩咐了几句,让他们在空地上等着,随后带着二十名挑选出来的弟兄,朝着侧门走去。路过那个冻得发抖的小兵时,他停下脚步,把自己身上那件破损的披风解下来,披在了小兵身上:“再忍忍,进了堡,就有热粥喝了。”

小兵眼眶一红,用力点了点头。

孙承宗深吸一口气,朝着侧门走去。寒风依旧刺骨,可他的脚步,却比之前沉稳了许多——屈辱也好,妥协也罢,只要能让弟兄们活下去,能继续杀鞑子,这条路,他就没走错。而刘家堡,这个小小的堡垒,或许真的能成为他们抗清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