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穿越1858年的澳洲 > 第178章 《镇规》草案议定与核心确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78章 《镇规》草案议定与核心确立

镇署大堂的木窗敞开着,秋风卷着桂花香漫进来,落在摊开的数十张稿纸上,将墨迹未干的字迹吹得微微发皱。长条木桌周围坐满了人,有拄着拐杖的老街坊,有抱着孩子的移民母亲,有扛着工具的工匠,还有捧着账簿的商户——今日,无论新老镇民、男女老少,都攥着笔等着敲定那纸关乎往后生计的《镇规》草案。

“静一静。”包拯将茶盏往桌上轻磕,瓷响穿透嗡嗡议论声,“今日只办一件事:把《镇规》的骨头架子立起来。先前吵了半月,核心就卡在‘平等’二字上,咱们一条条捋,不偏不倚。”

他指尖点向墙上贴满的争议清单,红笔圈出最扎眼的那句:“先把‘人人平等’这四个字钉死在总则里。有人说‘老户该多占些便宜’,也有人喊‘新来的凭啥分一样的水’,这话都站不住脚。”他扫过众人,目光在角落里那位坐轮椅的陈老爹身上顿了顿,“陈老爹在镇上住了五十年,上个月暴雨冲了他家柴房,新搬来的王家小子二话不说就帮着抢修,这份情分,难道不比‘老户’的名分金贵?”

陈老爹咳嗽着点头:“是这话!王家小子浑身泥水里捞柴火,比亲儿子还上心,凭啥他领救济粮时要少半袋?”

“所以第一条:凡在本镇居住满三月者,无论新老、籍贯、身体状况,均享有同等资源分配权。”包拯提笔在总则处重重写下,墨汁透了半张纸,“救济粮按人口分,一口人一天两斤米,少一两都不行。”

人群里泛起低低的议论,先前喊着“老户优先”的几个老街坊面面相觑,王家小子挠着头笑,他娘在一旁抹泪:“俺们刚来那月,谁都怕受欺负,这下踏实了。”

“再议‘按劳分配’。”包拯翻过一页稿纸,“有人说‘搬石头的和算账的凭啥同工钱’,这话有理,但也不全对。”他指着账簿上的记录,“张铁匠打一把镰刀耗三个时辰,李掌柜算一天账也费三盏灯油,力气活有气力的价,脑力活有心思的价,得按‘付出等值’算。”

他画了个表格:“重体力活(如搬运、打铁):一日50文+20文饭补;轻体力活(如缝补、扫地):一日30文+10文饭补;文书、账房这类脑力活:一日40文+15文灯油补。谁也别眼红谁,付出的辛苦不一样,钱袋子自然有差别,但不能差出天去——就像陈老爹这样的老人,干不动重活,帮着看仓库记个数,也得按轻体力活算,不能让老实人吃亏。”

这话刚落,瘸腿的刘大叔突然开口:“那俺们这些腿脚不利索的,总不能眼睁睁看着救济粮过日子吧?”他拄着双拐往前挪了挪,“俺年轻时在码头扛过大包,现在落了病根,可还能编竹筐,一天编三个不成问题,这咋算?”

包拯立刻添了一行:“特殊群体按劳计酬时,可申请‘轻便工种适配’,如竹编、缝补等,按成品数量算钱,单个定价不低于市场价三成。”又补充道,“镇里会专门辟个小院子,给行动不便的乡亲当工坊,工具材料全免费。”

刘大叔抹了把脸,眼眶红了:“这规矩,暖人心。”

接下来的争议点集中在“资源分配细则”。有人提出“水井用水按户分,大户多占”,立刻被驳回——“按人头算,一口人一天两桶,多取罚两倍水钱,谁家娃多谁占优,公道!”;有人纠结“集市摊位费”,最终定下“新商户前三个月免租,老商户按营业额5%交管理费,童叟无欺”;最棘手的“老弱保障”,则明确“七十岁以上老人每月领十斤米+两斤油,由镇民代表轮流送上门,谁家不按时送,扣他当月分红”。

轮到“身份无差别”时,先前吵得最凶的老街坊赵大爷突然站起来:“俺服了。”他往地上啐了口,“先前总觉得新搬来的抢了生意,昨儿看王家小子帮陈老爹修屋顶,才明白啥叫‘人心换人心’。这《镇规》,就得一碗水端平,不然迟早得散伙。”

包拯没接话,只是将最终版《镇规》草案往中间推了推。阳光透过窗棂,在“人人平等”“按劳分配”八个大字上投下光斑,像给这纸规矩镀了层金边。众人轮流签字画押时,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里,混着桂花香,竟比任何时候都动听。

“还有最后一条。”包拯突然开口,声音清亮,“每月初一十五,镇口戏台唱大戏,所有人都能来听,管够茶水瓜子——这是咱镇的‘暖心条’,不算在规矩里,算大伙的福气。”

哄笑里,有人已经开始数日子,盘算着初一的戏码。秋风卷着稿纸边角轻轻晃,那些墨迹未干的条款,渐渐在众人心里生了根——原来好规矩,从不是冷冰冰的条文,是能让人笑着签字,还盼着往后日子的活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