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穿越1858年的澳洲 > 第121章 动员矿工与派内弟子,搭建兵工厂简易厂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1章 动员矿工与派内弟子,搭建兵工厂简易厂

晨露还挂在松针上时,“一线天”峡谷里已响起此起彼伏的号子声。三十名矿工扛着铁锹钻进薄雾,锨刃劈开冻土的脆响混着粗重的呼吸,在峡谷里撞出嗡嗡的回声。王老兵站在崖边挥动红旗,嗓子喊得发哑:“靠左挖!那边土松!注意脚下的石头,别让滚下去砸着人!”

徐寿踩着露水走到工地,布鞋很快被泥浸湿。他看着矿工们在峡谷西侧开挖地基,铁锹插进土里半尺就被冻住,得用镐头先砸开冰壳。“这样太慢。”他弯腰捡起块冻土,捏碎后在掌心搓了搓,“去附近的温泉引水,把冻土浇透了再挖,能省一半力气。”

天宇立刻让人牵来十条木管——那是用红毛夷留下的铁皮桶剪开卷成的,接口处缠着麻布。矿工们七手八脚地将木管从温泉引到工地,温热的泉水顺着管道流淌,在冻土上蒸起白雾,原本坚硬的地面渐渐软了下来。

“还是先生有法子!”王老兵抹了把汗,指挥着矿工重新开挖。这次铁锹下去顺畅多了,黑褐色的泥土翻上来,混着融化的冰水,在地基线内堆成整齐的土垄。徐寿蹲在地基边,用测绳量着宽度:“再挖深两尺,要见原生土。冻土不实,得挖到硬层才能打夯。”

说话间,峡谷入口传来马蹄声。林缚抬头望去,只见二十多个穿着青布短打的年轻人牵着马走来,为首的是个面色白净的书生,正是本地“铁剑派”的掌门弟子苏文瑾。他们的马背上驮着木料、麻绳和几件铁匠工具,鞍前还挂着个小小的罗盘。

“天大人,家师听闻要建兵工厂,特意让我们来帮忙。”苏文瑾翻身下马,拱手行礼,“派里弟子多懂些土木活,锻造、木工也略通皮毛,愿听先生差遣。”

徐寿眼睛一亮。他昨夜还在发愁缺木匠,铁剑派的弟子来得正好。“苏小哥来得巧,”他指着峡谷东侧,“那里要建三座锻造炉,得先搭个棚子遮雨雪。你们派里有会‘抬梁式’构架的吗?这峡谷风大,棚子得结实。”

苏文瑾笑了笑:“家师年轻时参与过文庙修缮,派里弟子都学过营造法式。抬梁、穿斗都拿手,保证棚子经得住狂风。”他转身对弟子们喊道,“老三带五人去砍松木,要直径一尺以上的;老五领人搭脚手架,注意绑紧绳结;剩下的跟我搬木料,先立中柱!”

弟子们应声散开,动作麻利得很。他们用的麻绳是特制的“三股拧”,据说浸过桐油,比寻常麻绳结实三倍。搭脚手架时不用铁钉,而是用“活榫”连接,几根木杆交叉咬合,轻轻一敲就固定住,比红毛夷的铁架还省功夫。

到了午时,地基已挖到硬层。矿工们借来铁剑派的石夯,八个人抬着,喊着号子往地基上砸。“夯土要分三层,每层都得泼米汤!”徐寿站在旁边指挥,“米汤混着石灰,能让土坯更结实,跟江南造城墙一个道理。”

王老兵听得稀奇:“造厂房还要用米汤?俺们挖煤窑时,就只用黄泥。”

“不一样。”徐寿捡起块夯好的土坯,“煤窑怕渗水,黄泥就行;兵工厂的地基要承重,熔炉、锻锤都重得很,米汤能让土颗粒粘得更紧,十年八年都不会陷。”他转头对苏文瑾说,“等地基干了,就可以立厂房的柱子了。柱脚要埋三尺深,底下垫青石,防白蚁。”

苏文瑾拿出罗盘测了测方位:“先生放心,我们带了‘定盘针’,保证柱子立得笔直,偏差不超过半寸。”他蹲在地上画出厂房的平面图,“三座锻造炉呈‘品’字形排列,中间留过道,方便送料。炉口朝东南,顺风向,省煤。”

徐寿连连点头。这苏文瑾不仅懂营造,还懂风向对熔炉的影响,倒是个难得的人才。

午后的阳光透过峡谷照进来,在地上投下长长的光斑。矿工们还在夯土,铁剑派的弟子已立起了锻造炉棚的中柱。两根松木中柱笔直地立在地基上,柱顶用“十字栱”连接,榫卯咬合得严丝合缝,苏文瑾让人爬上脚手架,用铅垂线一测,果然分毫不差。

“开始砌炉了!”李铁山带着铁匠们挑来耐火泥和青石砖。这些青石砖是从附近废弃的窑厂运来的,徐寿让人在温泉里煮了三天,去除砖里的火气,据说能耐高温。铁匠们按徐寿画的图纸砌炉,炉膛用耐火泥糊了三层,炉壁夹层留着风道,连接着水轮机带动的风箱。

“这炉型跟咱们平时用的不一样啊。”李铁山看着炉膛的弧度,“像个倒扣的葫芦。”

“这是‘马蹄炉’改良的,”徐寿解释道,“上小下大,能聚火,温度比普通炉子高两百度,够熔熟铁了。夹层的风道能让火焰旋转起来,烧得更匀,省煤。”他指着炉底的出灰口,“这里留个斜坡,出灰方便,不用弯腰掏。”

夕阳西下时,第一座锻造炉的炉体已砌好。李铁山忍不住往炉膛里塞了些碎煤,用风箱鼓了几下,火苗“腾”地窜起来,映得他脸上通红。“真旺!”他惊喜地喊,“比俺们铁匠铺的炉子旺多了!”

徐寿看着跳动的火苗,又看了看正在搭建的厂房框架——矿工们夯的地基平平整整,铁剑派的弟子已架起了横梁,木杆之间的榫卯严丝合缝,连麻绳的绑结都透着股讲究。他突然觉得,这兵工厂就像眼前的锻造炉,矿工的力气、门派弟子的技艺、工匠的经验,都像碎煤一样被填进去,正慢慢聚成一团能熔铁的烈火。

“今晚轮班守着,别让炉子受潮。”徐寿叮嘱李铁山,“明天一早咱们试炉,先炼一炉熟铁看看。”他又转向苏文瑾,“厂房的屋顶用树皮加茅草,先糊一层黄泥防水,等以后有了铁皮再换。”

苏文瑾点头应下,弟子们正借着余晖绑扎椽子,动作轻得像燕子筑巢。矿工们扛着工具往临时营地走,脚步虽沉,脸上却带着劲——他们挖了一辈子煤,还是头回觉得自己的力气能用在造枪炮上。

天宇站在峡谷口,望着暮色中的工地。锻造炉的火光像颗跳动的心脏,厂房的框架在暮色里渐渐显露出轮廓,矿工的号子、弟子的笑语、风箱的呼哧声,混在一起像首杂乱却热烈的歌。他知道,这兵工厂的第一块基石,不仅是用土和石砌成的,更是用人心和希望垒起来的。

夜风穿过峡谷,带着温泉的暖意和松木的清香。徐寿最后检查了一遍锻造炉,在炉门上轻轻敲了三下,仿佛在跟这即将诞生的利器打个招呼。明天,这里将燃起第一炉铁火,而这把火,注定要烧得越来越旺,照亮澳洲的工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