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穿越1858年的澳洲 > 第119章 工程师考察矿区地形,选定兵工厂选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9章 工程师考察矿区地形,选定兵工厂选址

晨雾还没散尽时,徐寿已踩着露水出了城。他脚上换了双天宇让人赶制的布鞋,鞋底纳了三层麻线,踩在湿滑的石子路上格外稳当。布包里揣着罗盘、测绳和半截铅笔,还有昨夜画的简易地形图——图上用红笔圈出的矿区范围,像只卧在群山里的巨兽。

“先生,这边走,矿道入口在山坳里。”向导是个留着疤的老兵,姓王,据说在这山里守了两年矿,闭着眼睛都能摸到矿脉走向。他手里拄着根铁钎,钎尖在晨光里泛着冷光,“红毛夷以前不让咱们靠近,说这是‘核心矿区’,里面的设备都是带齿轮的,转起来比水车还响。”

徐寿“嗯”了一声,脚步没停。他的目光扫过两侧的山壁,指尖在粗糙的岩石上划过,指甲缝里很快嵌进黑褐色的矿粉。“这是赤铁矿,”他捻了捻矿粉,对着阳光看了看,“含铁量不低,杂质少,是炼钢的好料。”又走了几步,他突然蹲下身,从石缝里抠出块灰白色的石头,“还有石灰石,就在铁矿边上,炼焦时正好用得上,省了不少运输功夫。”

王老兵看得直咋舌。他守了两年矿,只知道黑褐色的是铁,灰白色的是石头,从没听说过石灰石还能跟炼钢扯上关系。

山坳里的矿道入口被木板封着,上面钉着块生锈的铁牌,刻着英文。徐寿凑过去看了看,眉头微蹙:“上面写着‘三号富矿脉’,深度至少五十丈。红毛夷在这里用的是竖井开采法,比咱们的斜井效率高,就是对支架要求高,得用硬木才行。”他绕着矿道转了一圈,罗盘的指针在掌心微微颤动,“这里的地质是花岗岩,结实,不容易塌,适合建大型矿场。”

天宇带着卫兵随后赶到时,正看见徐寿趴在矿道旁的土坡上,用铅笔在纸上画着什么。纸上是矿道的横截面图,标注着“煤层”“铁矿层”“水层”的位置,连岩层的倾斜角度都标得清清楚楚。

“先生看得如何?”天宇递过去水壶,壶盖刚打开,就飘出股淡淡的薄荷味——是徐寿昨夜特意让人泡的,说“走山路提神”。

“好得很。”徐寿接过水壶喝了口,镜片后的眼睛亮得很,“这矿区是块宝地。铁矿、煤层、石灰石三样凑在一起,还离水源近,老天爷都在帮咱们。”他指着山坳外那条蜿蜒的溪流,“你看那溪水,水流稳,落差足,能建水轮机带动鼓风机,比蒸汽动力省煤。”

天宇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溪流在晨光里像条银带,绕过山坳往东南方向流去,最终汇入城外的大河。“先生是说,兵工厂可以建在这附近?”

“还得再看看。”徐寿收起图纸,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土,“兵工厂不仅要近矿、近水,还得隐蔽。红毛夷说不定会回来反扑,太扎眼的地方不行。”

一行人顺着溪流往东南走。越往深处,山形越奇特——两侧的山壁像被巨斧劈开似的,直上直下,中间夹着道宽不过二十丈的峡谷,溪流就在峡谷底潺潺流淌。王老兵说这叫“一线天”,以前是猎户藏猎物的地方,最窄处只能容一人一马通过。

“就是这里了。”徐寿在峡谷中段停下脚步,张开双臂比划着,“你们看,两侧山壁高百丈,山顶长满松树,从外面根本看不出里面有动静。峡谷长三里,足够建熔炉、锻压车间、装配房,还能留块空地做试炮场。”

他走到溪边,蹲下测了测水深:“水深三尺,水流速每秒三尺,建个水坝抬高水位,就能带动三台十二马力的水轮机。一台给熔炉鼓风,一台带动锻锤,一台驱动车床,足够初期使用了。”又从怀里掏出测绳,让卫兵帮忙量了量峡谷宽度,“二十丈宽,刚好能按‘品’字形布局厂房——熔炉在下风口,避免火星飘到木料堆;锻压车间靠近水源,方便冷却;装配房在最里面,最安全。”

天宇顺着他的规划望去,眼前仿佛已出现了厂房的轮廓:高耸的烟囱冒着白烟,水轮机“哗啦啦”转着,工匠们围着通红的铁坯敲打,试炮场传来沉闷的轰鸣……他转头看向山壁,上面的岩石确实坚硬,还能凿洞做仓库,储存火药和成品军械。

“隐蔽性也够。”王老兵补充道,“峡谷入口有处天然石崖,挡着大半视线,只要在崖后设个暗哨,外人根本进不来。上次红毛夷搜山,愣是没发现这地方。”

徐寿点了点头,又往峡谷深处走了百十米。这里的山壁突然凹进去一块,形成个天然的岩洞,洞口挂着冰棱,融化的水滴在地上,汇成个小小的水洼。“这岩洞能改造成火药库,”他摸了摸岩壁,“干燥,阴凉,离车间远,就算出事也炸不到别处。”

天宇蹲在水洼边,掬起一捧水。水凉得刺骨,却格外清澈,能看见水底的鹅卵石。“水源没问题,就是冬天会不会结冰?”

“会,但冻不厚。”徐寿指着溪流上游,“那里有处温泉,水温常年在十五度左右,引条水渠过来,就能保证冬季不冻。红毛夷的地图上标着,老夫昨夜特意记下来了。”

说话间,周明远带着几个工匠赶来了。他们扛着锄头、铁锹,还有个沉甸甸的木箱,打开一看,是水准仪、测锤和几卷粗麻绳。“先生要的工具都带来了。”周明远抹了把汗,“工匠们说,只要您定了位,咱们这就动手清场,先把地基打起来。”

徐寿没急着让开工,而是让工匠们在峡谷两侧插了八根木杆,杆顶系着红布。“从今天起,这里就是‘永安兵工厂’的地界。”他拿起铅笔,在图纸上画出厂房的位置,“先修引水渠,从温泉到水坝,要挖三尺深,铺石板防漏。再清场地,把碎石和杂草除干净,夯实地基。熔炉的地基要特别处理,得用石灰、沙子、碎石混合夯实,厚五尺,不然经不住高温烘烤。”

他指着西侧的山壁:“那里的岩石适合开采,建厂房用的石料不用外运,省工。木材得从山外运,要选松木和杉木,耐腐。对了,得先盖几间工棚,让工匠们有地方住,再挖个水井,泉水比溪水更干净,适合饮用。”

工匠们围在图纸旁,听得格外认真。有个老木匠忍不住问:“先生,这水轮机的图纸……啥时候能画出来?咱们以前只见过水车,带齿轮的玩意儿还没摸过呢。”

“三天后就能给你们。”徐寿笑着说,“不仅有水轮机,还有锻锤、镗床的图纸,都是改良过的,比红毛夷的更适合咱们的工匠用。”他顿了顿,语气变得郑重,“但有一条,所有设备的尺寸必须统一,螺栓要一样粗,齿轮要能互换,这叫‘标准化’,是兵工厂的根基。”

天宇看着徐寿在图纸上标注尺寸,突然觉得这峡谷里的风都带着股热乎气。从昨天的茫然无措,到今天的规划分明,不过短短一天,这位来自江南制造局的工程师,就像一把精准的罗盘,为澳洲的工业之路指明了方向。

日头升到头顶时,选址终于敲定。徐寿在峡谷中央埋下块刻着“永安”二字的石碑,作为兵工厂的奠基石。石碑的一角,他特意刻了个小小的齿轮图案——那是他在江南制造局时,亲手打磨的第一个零件的形状。

“等兵工厂建成了,”徐寿拍了拍石碑,“这里就能造出比红毛夷更好的枪炮、轮船。到时候,不仅澳洲能安稳,说不定还能把技艺传回江南,让咱们自己的土地上,也到处是这样的厂子。”

天宇望着石碑上的“永安”二字,又看了看周围忙碌起来的工匠们,突然觉得这两个字有了沉甸甸的分量。永安,不仅是兵工厂的名字,更是这片土地的期盼——有了自己的兵工厂,有了能造坚船利炮的技艺,澳洲才能真正安稳,不再受红毛夷的欺负。

离开峡谷时,徐寿又回头望了一眼。晨雾早已散去,阳光穿过“一线天”的山口,在地上投下长长的光斑,像条通往未来的路。他知道,从埋下石碑的这一刻起,澳洲的工业火种,算是真正落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