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厂,旧书市场。
这里和古玩街的井然有序不同,显得有些杂乱。一个个小书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空气里都是旧纸张发霉的味道。
林东穿着一身普通的工装,戴着一顶鸭舌帽,像个寻常的淘书客,在书摊间闲逛。
他很快就找到了那个编号为“351”的书摊。
摊主是个干瘦的老头,正昏昏欲睡地打着盹。
林东没有惊动他,只是在书摊上随意地翻看着。
他的目标,是一套线装的《资治通鉴》。
他抽出其中一卷,状似无意地翻阅着,然后用极快的手法,将一张小小的、经过特殊药水浸泡过的薄纸,夹在了书页的第七行。
那张薄纸上,用特制的墨水写着几个字,只有在特定的光线下,用特殊的药水涂抹,才能显现出来。
内容是:“吴,淳化,换天。”
做完这一切,他将书放回原处,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转身离开了书摊。
……
与此同时,关于京城图书馆副馆长吴景同为救儿子,不惜变卖祖产的流言,已经在京城几个特定的圈子里,悄然传开。
“听说了吗?吴景同的儿子在国外出大事了!”
“可不是嘛,听说欠了一大笔钱,要把他家底都掏空了!”
“啧啧,真可怜,我前两天还看见他一个远房亲戚拿着一幅画去找他,哭哭啼啼的,好像是唐伯虎的……”
这些流言蜚语,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就传到了文宝斋掌柜孙茂才的耳朵里。
孙茂才坐在他的太师椅上,慢悠悠地品着茶,脸上不动声色,心里却已经翻起了滔天巨浪。
吴景同?唐伯虎?
他想起前两天那个咋咋呼呼的土包子许大茂。
难道那是个引子?
不,不对。那个土包子太蠢,不像是圈套。
但这两件事凑在一起,就显得太巧了。
他不敢怠慢,立刻再次拨通了那个秘密电话。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苍老而沉稳的声音。
“什么事?”
“老板,”孙茂才的声音压得极低,“吴景同那边,有动静了。”
他把听到的流言和自己的猜测,详细地汇报了一遍。
电话那头沉默了许久。
那个被称为“老板”的人,就是“园丁”组织的京城负责人,代号“老教授”的陈文旋。
陈文旋此刻正坐在他那间堆满了古籍的书房里,手里把玩着一块上好的和田玉。
吴景同……他当然知道这个人。一个书呆子,一个自命清高的伪君子。
唐伯虎的真迹?
陈文旋的呼吸微微有些急促。
作为一名资深的收藏家和“学者”,没有什么比一件稀世珍宝更能让他动心了。
但他天性多疑,立刻就察觉到了事情可能不简单。
“你派去盯着吴家的人,有什么发现?”他沉声问道。
“回老板,我们的人说,吴景同这两天确实行为诡异,经常一个人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不知道在捣鼓什么。而且,他今天下午,还去了一趟琉璃厂的旧书市场。”
“旧书市场?”陈文旋的眉头皱了起来。
“是的,他去了一个叫‘351’的书摊,待了大概十几分钟。”
“351!”
陈文旋的心猛地一跳!
这个数字,他太熟悉了!
这不就是他留给下面人,用来传递紧急情报的秘密渠道吗?
难道吴景同……是自己人?不对,他没发展过这条线。
难道……
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脑海中形成。
“你,立刻,亲自去一趟那个书摊。”陈文旋的语气变得严厉起来,“用我们的老办法,检查那套《资治通鉴》。”
“是!”孙茂才不敢怠慢,立刻挂断电话,起身出门。
半个小时后,孙茂才的电话再次打了过来,声音里带着无法抑制的激动和颤抖。
“老板!找到了!就在第七行!是……是那三个字!”
“吴,淳化,换天!”
陈文旋的呼吸彻底乱了。
他瞬间就明白了这四个字的意思。
吴景同,要用伪造的《淳化阁帖》,换走京城图书馆里的真迹!
这……这简直是胆大包天!
但这也意味着,那件国之重宝,有机会……流到自己手里!
巨大的贪婪,瞬间压倒了他所有的警惕。
他想象着自己把那部魂牵梦萦的《淳化阁帖》拥入怀中的情景,身体都因为兴奋而微微颤抖。
至于唐伯虎的画,现在看来,只是一个幌子,一个用来吸引外界注意力,掩盖他真正目的的烟幕弹!
“这个吴景同,比我想象的有魄力。”陈文旋自言自语道,眼神里充满了欣赏和贪婪。
他认为自己已经看穿了吴景同的全部计划。
“老板,我们现在怎么办?”孙茂才在电话那头急切地问。
“等。”陈文旋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既然想出手,就一定会找买家。你放出风去,就说文宝斋最近收了一大笔资金,准备吃进几件硬货。价格好说。”
“是!”
“记住,要装作我们只对那幅唐伯虎的画感兴趣,对《淳化阁帖》的事情,一无所知。”陈文旋又补充了一句,他自认为这是非常高明的一招。
挂断电话,陈文旋在书房里来回踱步,脸上的兴奋之色怎么也掩饰不住。
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最高明的猎手,已经完全洞悉了猎物的动向。
他却不知道,在他自以为是猎手的时候,一张更大、更致命的网,已经悄然向他收紧。
而在东城分局的办公室里,林东正听着窃听器里传来的、孙茂才和“老教授”的全部通话录音。
他嘴角的笑意,越发冰冷。
“老狐狸,终于上钩了。”他对王振国和李建说道。
“下一步,就是让他主动来找我们了。”
他看着窗外,天色渐晚。
好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