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一章 陈桥黄袍
陈桥驿的清晨,薄雾还没散尽,营地里就响起了细碎的脚步声 —— 不是巡逻士兵的规整步伐,是将士们自发聚在赵正大帐外的动静。石守信提着长枪走在最前,身后跟着赤德和吐蕃辅兵,再往后是禁军将士,每个人的甲胄上都沾着晨露,手里却握着昨晚备好的兵器或农具 —— 有王老铁改良的短柄犁,有灵州蒙学孩子织的 “天下安” 锦缎残片,都是新政的印记,此刻成了 “请愿” 的信物。
赵普和慕容芷站在帐侧阴影里,看着将士们越聚越多,眼底藏着笃定。慕容芷轻轻点头,影卫立刻会意,从营后抱出个锦盒,里面铺着明黄色的绸布 —— 正是用西域金线织就的黄袍,边角绣着吐蕃卷草纹与中原牡丹,是织艺交融的成果,却比任何锦缎都更显庄重。
“摄政王醒了吗?” 帐外传来石守信的声音,带着刻意压低却难掩的激动,“末将等有要事禀报!”
帐内的赵正 “刚从醉酒中惊醒”,揉着额头掀开帐帘,见外面密密麻麻的将士,故作惊讶:“诸位将士为何聚集在此?可是敦煌有新消息?”
“非也!” 一个禁军老兵上前一步,举起手里的短柄犁,木柄上的 “福” 字在晨雾里清晰,“摄政王,俺们跟着您护商路、保民生,见您护百姓如护家人,如今天下需您主持大局!少帝年幼,太后无措,唯有您登基称帝,才能保新政不断、百姓安稳!”
“不可!” 赵正立刻摆手,语气坚定,“我受先帝托孤,辅佐少帝,岂能行篡逆之事?诸位快散了,莫要让天下人笑话!”
这是第一次推辞,将士们却没退,赤德带着吐蕃辅兵上前,手里举着青稞穗:“摄政王,吐蕃百姓都认您!去年您给俺们青稞种,今年俺们收了粮,若是您不称帝,旧党再起,俺们的地又要荒了!”
“是啊摄政王!” 将士们齐声呼喊,声音震散了晨雾,“您称帝!俺们誓死追随!”
赵正又要开口,却见影卫 “不慎” 打翻锦盒,黄袍落在地上,明黄色在晨露里格外刺眼。将士们瞬间沸腾,石守信弯腰捡起黄袍,大步走到赵正面前:“摄政王,这是天意!您若再不答应,末将等就跪在帐外不起来!”
这是第二次推辞,赵正看着地上的黄袍,又看了看将士们恳切的眼神,语气软了些:“诸位的心意我懂,可登基之事关乎天下,需朝堂商议,需百姓认可,岂能草率?”
“百姓早就认可了!” 帐外忽然传来李老栓的声音,他带着陈桥驿的农户,捧着刚熬好的粟米粥走来,“摄政王,俺们陈桥驿的人都盼着您称帝!去年漕渠运粮救了俺们的命,今年您又护商路,这天下就该您坐!”
将士们见百姓也来支持,情绪更烈,有几个年轻士兵甚至拔出佩剑,对着地面一劈:“摄政王若不答应,末将等愿以死明志!”
赵正看着眼前的场景 —— 将士们的甲胄、农户手里的粥碗、地上的黄袍,还有远处隐约传来的商队驼铃(是阿古拉的伙计特意赶早发出的信号),终于 “无奈” 叹气:“罢了!我若不答应,恐负了诸位将士与天下百姓。但我有三约,若诸位应下,我便顺天应人;若不应,此事休提!”
“摄政王请讲!” 将士们齐声应道。
“第一,回师汴京后,不得惊扰太后与少帝,需保全唐室宗庙,供奉不缺;第二,不得欺凌朝中公卿,旧臣愿归顺者留用,不愿者许其归乡;第三,不得劫掠市井百姓,凡有擅动百姓财物者,立斩不饶!” 赵正的声音掷地有声,每一条都指向 “和平过渡”,都延续着“民生为本” 的底色。
“我等遵令!” 将士们齐声应和,石守信双手捧着黄袍,小心翼翼地披在赵正身上 —— 金线在晨光里闪着光,卷草纹与牡丹纹交叠,像一幅 “各族共拥新主” 的画卷。
赵正站在帐前,望着将士们与农户们的笑脸,忽然想起在灵州粥铺喝的第一碗青稞粟米粥 —— 那时的安稳,如今要变成更大的天下安稳。他抬手按住腰间的佩剑,声音里多了帝王的威严:“既然如此,便即刻整军,回师汴京!”
(第二百九十一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