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些年来,下邳城在吕布、曹操、袁绍之间辗转易主,如今终于重回故主视野。

下邳,我回来了。

这一次,定要让你永不再改换门庭!

望着沧桑城墙,刘备如同面对阔别多年的挚友。

袁谭虽损兵过半,但三万守军仍不可小觑。

经此一败,他必然死守不出。

“探子来报,袁谭退守下邳后,立刻派了一支队伍向西而去。”

“以我之见,他应该是派人前往官渡,向袁绍求救。”

“袁绍手握十五万大军,完全压制曹操,抽调两三万支援袁谭并非难事。”

“若真如此,袁谭兵力将增至七万,声势必然重振。”

“到那时,我军再想攻破下邳,恐怕不易。”

“因此,我认为必须赶在袁绍援兵抵达前,拿下下邳城。”

庞统在旁分析局势。

刘备脸上的得意之色渐渐收敛,恢复冷静。

“士元所言极是,袁绍毕竟根基深厚。”

“此战虽重创袁谭,却未动摇袁绍根本。”

“若袁谭等到援军,以七万之众死守不战,下邳确实难攻!”

刘备赞同庞统的看法,随即看向秦牧:

“军师可有妙计,助我速破下邳?”

秦牧望向下邳,意味深长地笑道:

“主公,能速破自然最好。”

“即便不能,也无妨,我们时间充裕。”

刘备一愣。

庞统同样面露疑惑。

若不速攻,袁谭等来援军,声势再起,此战如何应对?

“因为袁绍恐怕没机会支援袁谭了。”

秦牧目光转向官渡,话中似有深意。

刘备更加不解:

“子璟,袁绍在官渡有十五万大军,河北尚有留守兵力。”

“即便无法调派大军,增援一两万人总不成问题吧?”

众将领纷纷点头,同样困惑。

秦牧正要解释。

庞统却眼神一闪,抢先问道:

“军师之意,莫非是料定曹操会赢得官渡之战?”

袁军在官渡溃败,自顾尚且艰难,如何有余力救援袁谭?

秦牧赞许地望向庞统。凤雏果然名不虚传,仅凭他语焉不详的只言片语,便洞悉了他的未尽之意。

士元所言极是。秦牧颔首道,以我之见,曹操十有 ** 将赢得官渡之战。

此言一出,城楼上一片哗然。

饶是刘备,此刻也不禁面露惊疑之色,对秦牧如此笃定的断言生出几分怀疑。

据密报,曹军粮秣殆尽,存粮不足半月之需。庞统朗声道,袁绍却粮草充足,河北百万斛军粮正源源不断运往前线。这般情势下,再对峙旬日,曹军必然粮尽兵乱,不战自溃。如此局面,曹操怎可能取胜?

刘备与众将的目光齐刷刷投向秦牧。

显然庞统的质疑,正说中了他们心中所想。

曹操此人最擅绝处逢生,兖州之战便是明证。秦牧嘴角噙着意味深长的笑意反诘道,如今粮草将尽,他岂会坐以待毙?必当铤而走险。士元又如何断定他不会出奇制胜?

庞统一时语塞。

沉吟半晌,他再度开口:袁绍眼下稳扎稳打,分明是要与曹**拼国力。此等局面,在下实在想不出曹操还能使出何等奇谋来扭转乾坤。

秦牧轻笑一声,命陈到取来官渡地图悬于城楼。

众人目光随他指尖在地图上逡巡。

袁绍以稳制胜,与曹**拼国力,确是扬长避短的上策。秦牧点评道,此所谓结硬寨,打呆仗,足见袁绍尚有自知之明。

曹操倚帐凝思,烛火映照着他紧锁的眉宇。案前竹简堆叠,却盖不住北面飘来的粮草气息——那是袁本初的底气。

明公,乌巢有异动。程昱趋步进帐,衣袖带起一阵焦灼的风。

荀攸指节轻扣地图:袁军粮秣,十之 ** 在此。

许褚抱刀而立:末将愿率三百死士,今夜就...

曹操抬手截住话头,指尖划过案上《孙子兵法》二字,墨迹未干。

白马城头,沮授望着远处连绵的粮垛,突然按住剧烈跳动的右眼。守将淳于琼举着酒瓮笑道:先生也来饮...呃!酒液泼在突然震颤的地面上。

更漏三更。乌巢东侧芦苇荡里,曹仁抹去脸上污泥,身后五千精甲衔枚。东南风起时,他看见天际第一支火箭划破夜幕,宛如当年洛阳大火里飞出的凤凰。

报——!传令兵跌进袁绍大帐,背后映着冲天火光,乌巢...乌巢...

正在书案前挥毫《讨曹檄文》的袁绍,笔锋突然折断,墨汁在竹简上晕开成汜水形状。

文中人名不变,仅调整部分措辞:

乌巢距官渡六十余里,乃屯粮要地,袁绍怎可能毫无戒备?

此处必驻守重兵,沿途亦设有层层关卡。

就算曹操铤而走险欲袭粮营,奇袭部队如何突破重重哨卡,长途奔袭六十里?

军师,在统看来,曹操作此偷袭实乃以卵击石。

秦牧目光流露出赞许。

常人论及偷袭乌巢,多止步于行动本身。

庞统却已洞悉袁军布防细节,考量到曹军暴露风险,见解更深一层。

不枉凤雏之名...

士元所言极是。

曹军若动,顷刻便会惊动袁绍。

袁绍若立即发兵截击,曹操岂非弄巧成拙?

军师,此计成功可能微乎其微。

刘备亦赞同庞统判断。

曹操虽善用险招,但从不做无谓牺牲。

既敢孤注一掷,必已掌握袁军布防详情。

否则无异于自投罗网。

秦牧从容说道。

众人神色愈发困惑。

粮道布防乃绝密军情。

此等机密,岂是寻常细作能探得?

这次未等庞统开口,刘备先指出其中疑点。

秦牧唇角微扬:这等机密,自然非细作所能探知。

他也无需派人探查。

因许攸自会相告。

此言既出。

刘备与庞统皆是一怔。

整个大厅里顿时鸦雀无声,所有人都露出困惑的表情。

许攸这个名字犹如惊雷炸响在每个人耳边。此人在乱世未起时就曾策划劫持汉灵帝另立新君的壮举,不仅胆识过人,谋略更是超群。袁绍一路崛起的关键战役中,处处可见许攸献计的身影。

许攸确实掌握袁军机密情报,但他身为袁绍心腹,怎会在关键时刻背叛旧主投靠曹操?刘备皱着眉头提出质疑。在场众人纷纷点头附和,都觉得此事匪夷所思。

袁曹决战已到最后关头,袁绍麾下汝颍派与河北派的争斗也进入白热化。虽然沮授、田丰为人正直,但留守邺城的审配绝不会安分。我早已派人监视审配动向,日前收到消息,他以 ** 罪名逮捕了许攸在邺城的家眷。

这种做法明显是要置许攸于死地。走投无路之下,许攸必然会选择投奔曹操。以他的才智,必定会献上奇袭乌巢之计,并将袁军布防机密和盘托出。届时曹操得到这些关键情报,要攻破乌巢、烧毁粮草还不是易如反掌?

秦牧将整个推理过程娓娓道来。实际上,这些判断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对历史走向的先知先觉。在真实的历史上,正是许攸的背叛让曹操得以火烧乌巢,最终赢得官渡之战。

秦牧心中存疑的是,老刘这边的历史早已面目全非,官渡之战究竟会不会按照原有轨迹发展,仍是未知数。

他将这场战役的胜负关键,全押在了许攸身上。

回顾历史,袁绍在官渡之战中本就占据绝对上风。

曹操的胜利,不过是偶然的奇迹罢了。

若非许攸临阵倒戈,曹操根本没有机会偷袭乌巢,最终只会因粮草耗尽而败亡。

如此一来,袁绍很可能比历史上的曹操提前八年统一北方,建立起袁氏王朝。

而许攸叛变的直接原因,正是审配在背后对他下了 ** 。

这便好办了。

只要派密探盯死审配,秦牧就能轻松判断官渡之战的走向是否还会重演历史。

不过,这些内情他自然不会向老刘和众将透露。

正因如此,当他道出这番推断时,在场众人——

无论是刘备、庞统,还是太史慈等将领,全都瞠目结舌,震惊得无以复加。

能料到许攸叛变也就罢了!

竟连审配会对许攸下手都能算到?

甚至提前安插眼线监视审配的一举一动?

这哪是什么神机妙算?

分明就是手握剧本,洞悉天下大势的每一步棋!

“军师,许攸、审配他们当真会……”

刘备惊得语无伦次,话都说不完整。

太史慈倒吸一口凉气,高声道:

“军师的谋略,我等自然心服口服。”

“可您竟能将官渡之战的细节推算到这般地步,实在是……实在是……”

他激动得竟找不出词来形容。

众人目瞪口呆的神情,让秦牧恍然察觉自己似乎说得太多。

咳咳——

不过随口推算罢了,未必作得准。

说不定此刻曹操已在官渡溃败。

他自嘲地扯了扯嘴角,将话题轻轻带过。忽然神色一凛,肃然道:

无论袁曹胜负如何,我们的方略不变。

若袁绍得胜,更要猛攻袁谭,绝不能让袁绍吞并曹操夺取河南。

倘曹操取胜,便继续北上,与其共分袁绍六州。

青徐二州,必须拿下!

刘备深表赞同。

当即派出细作前往官渡打探战况,同时从寿春调运粮草至下邳,为长期围城做好准备。

...

官渡袁军大帐。

废物!无能!

辱没门楣,愧对列祖!

袁谭,你太让为父失望了!

袁绍将急报重重摔在案几上,怒不可遏。

这封求援信如实禀报了下相惨败,折损兵将的实情,请求即刻增援下邳。

先失淮阴折了袁胤,今又损吕布、高览、焦触等将,折兵数万。

连五千幽燕铁骑亦近乎全军覆没。

如此惨败,实乃袁绍起兵以来未曾有过。

官渡战事胶着,许攸叛投曹操,本就令他怒火中烧。

袁谭兵败如山倒,无疑是在袁绍怒火上再添一把干柴。

堂下谋士纷纷进言:

少主此番折戟,实在有损主公威名,更挫我军锐气。

依属下之见,长公子已难当东线重任,不如改派三公子接管帅印。

以三公子之能,定可力克刘备,一雪前耻。

逢纪借机发难,意图推举袁尚取而代之——若袁谭就此撤离前线,将永无翻身之日,更遑问鼎嗣子之位。

袁绍轻拈胡须,神色渐显动摇。

邺城乃根本重地,尚儿岂可轻离?谭儿连败,多半是轻敌所致。

尝过败绩后,想必会痛定思痛。不如增派兵马,助其一举收复徐州,进而图谋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