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接下来的几天,阿竹没闲着。白天他跟着药农们去潭边巡逻,观察水情;晚上就坐在老周家的油灯下,捧着《药灵通脉全书》写补内容。她先把“防浊雾膏制作法”写在书的第一卷——这膏子是萧夭研究制作出来的,用艾草、薄荷和潭底的清泥熬煮,涂在脸上能防浊气入侵,上次潜潭时他就涂了,效果比布条还好。写的时候,他特意把火候和熬煮时间标得清清楚楚,怕后人看不懂:“艾草要选晒足三天的,清泥得是潭边三尺下的,熬到膏子能挂在勺子上不掉,才算成。”

之后又补了“逆寒布阵图”。之前萧夭布的阵法是临时的,阿竹结合自己潜潭时看到的洞形,画了个更适合寒雾谷的阵图——用八块青石围着潭边摆,每块石头上刻个“镇”字,中间放雪晶石,这样既能挡浊气,又能引灵脉。画完图,他还在旁边注了句:“青石得埋半尺深,不然冬天冻裂了,阵就破了。”

最后补的是“浊石识别技巧”。他把上次摸浊石的感受写得明明白白:“浊石摸着冰凉,表面有黏黑液,闻着有金属腥气,碰到会刺手。要是潭水发臭、灵草枯黄,就得去潭底找,多半是浊石在作祟。”写完,他又想起老周说的“陈”字青石,特意加了句:“找浊石先找标记,比如刻字的石头,老洞附近最容易藏。”

阿竹忙着补书的时候,萧夭也没歇着。她知道药农们大多不懂灵脉,要是下次再出问题,光有书也没用,就想着教大家“雾中测灵脉”的方法。这天一早,她把药农们都叫到潭边,手里拿着罗盘和潭底石粉:“大家看,这罗盘平常测不了灵脉,但涂了潭底的石粉就不一样了——石粉能吸灵脉气息,指针会跟着灵脉走,指针越稳,灵脉越顺。”

说着,她把石粉撒在罗盘上,果然,原本乱转的指针慢慢稳定下来,指向雪参田的方向。“灵脉顺的地方,灵草长得好;要是指针乱晃,就说明灵脉被堵了,得赶紧查。”她又指着旁边的雪参苗:“还有个简单法子,看灵草长势。灵草往哪边歪,灵脉就往哪边流;要是灵草蔫了,要么是浊气来了,要么是灵脉断了。”

药农们听得认真,有个叫李山的药农赶紧拿出个小本子记下来:“萧姑娘,我记着,以后每天都来看看罗盘,再瞅瞅雪参,这样就能早发现问题了。”萧夭点点头:“对,多观察总没错,咱们不能等出了大事再着急。”

这天晚上,萧夭找了老周和村里的王老婆婆,想一起制定《寒雾谷护雾公约》。王老婆婆是谷里年纪最大的,经历过老老谷主时代,说话有分量;老周熟悉谷里的情况,三人一起商量,定的规矩才接地气。

“首先得定检查阵眼的日子。”老周先开口,“之前的阵法撑了三天,要是不常检查,雪晶石没了灵气,阵就没用了。我看每月初三、十八合适,这两天不忙,药农们都有空。”萧夭和王老婆婆都点头,萧夭补充:“检查的时候得看雪晶石亮不亮,要是发暗,就得换块新的,换下来的别扔,晒晒太阳还能用。”

然后是潭水保护。之前虽然清除了浊石,但要是有人往潭里扔杂物,水还是会脏。王老婆婆皱着眉说:“得规定不准往潭里扔东西,尤其是烂菜叶、破衣服,扔了水就臭,灵草又得枯。”萧夭觉得有理,加了句:“要是看见外人扔,得赶紧拦着,实在不行就把人劝出谷,不能让他们毁了潭水。”

最后是雾天外出的规矩。寒雾谷冬天常起雾,虽然现在没了浊气,但雾大了也容易迷路,还可能碰倒阵石。萧夭说:“雾天出去必须涂防浊雾膏,还要带个铃铛,走的时候摇一摇,既能让人知道位置,又能惊走山里的野兽。”老周补充:“要是雾大到看不见五步外的东西,就别出去了,在家待着最安全。”

三个规矩定下来,萧夭把它们写在纸上,念给药农们听,大家都没意见。接下来就是刻石碑——老周找了块三尺高的青石板,村里的石匠拿着凿子,把《寒雾谷护雾公约》工工整整地刻在上面,刻完还刷了层黑漆,让字更显眼。然后众人一起把石碑抬到村口,埋了半尺深,旁边还放了个小铲子,方便以后清理石碑上的泥。

石碑立好那天,全村人都来了。老周摸着石碑上的字,笑着说:“有了这公约,以后不管是咱们,还是后人,都知道该怎么护着寒雾谷了。”王老婆婆拉着萧夭的手,眼里满是感激:“萧姑娘,你不仅救了谷,还为咱们想了长远的法子,真是好人啊。”

萧夭看着眼前的人群,又看了看远处绿油油的雪参田,心里很踏实。阿竹拿着补好的《药灵通脉全书》走过来,笑着说:“师父,书补好了,你要不要看看?”萧夭接过书,翻开第一页,就看见阿竹写的“手艺传下去,遇事不慌神”,忍不住笑了:“写得好,以后这书就是寒雾谷的宝贝了。”

又过了半个月,萧夭和阿蛮、阿竹要离开寒雾谷了。药农们都来送,老周抱着一筐雪参,硬要塞给他们:“这是刚冒芽的,虽然小,但也是咱们的心意,你们带着路上吃。”阿竹推辞不过,只好收下。

走的时候,村口的石碑在阳光下闪着光,潭水清澈见底,雪参田一片翠绿。阿蛮回头望了望,笑着说:“以后咱们还来寒雾谷吧,看看这里的灵草长得怎么样了。”萧夭点点头:“肯定来,到时候说不定能看见药农们收雪参呢。”

三人沿着山路往前走,身后的寒雾谷越来越远,但谷里的笑声和希望,却像潭边的灵脉气息一样,一直萦绕在他们心头。而寒雾谷的药农们,也会带着他们留下的经验和规矩,一代又一代地守护着这片土地,让灵草长青,让潭水常绿,让希望永远留在这山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