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省委第三会议室内,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在家的省委常委们均已就座,每人面前都放着一份刚刚打印出来的、还带着油墨味的清湖县事件初步情况通报。墙壁上的电子钟数字无声地跳动着,每一秒都显得格外漫长。

高育良坐在主位,面色平静,但微微蹙起的眉头透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他没有急着发言,而是用目光缓缓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同僚。省长低头看着简报,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副书记若有所思地望着窗外;纪委书记田国富则表情严肃,目光锐利,仿佛在审视着每一个可能存在的失职行为。

祁同伟坐在高育良左手边第一个位置,坐姿笔挺,军人的烙印从未在他身上褪去。他面前的简报似乎只草草翻了一遍,他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手边一个平板电脑上,上面正实时显示着清湖县现场无人机传回的画面和各项数据流。他的脸色冷峻,目光如炬,仿佛一头随时准备扑向猎物的鹰。

“同志们,”高育良终于开口,声音沉稳,打破了会议室令人窒息的寂静,“清湖县的情况,大家都了解了。这是一起因环境问题和企业关停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工人要饭碗,村民要健康,矛盾很突出,也很典型。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啊,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如何更有效地化解基层积累的矛盾,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的重大课题。”

他顿了顿,将话题引向处置方向:“当务之急,是妥善处置好这起事件。我的意见是,总的原则应该是:疏导为主,化解矛盾。建议立即成立由省委、省政府牵头,林城市、清湖县以及省环保、信访、人社等部门参加联合工作组,火速赶赴一线。”

他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方案:“工作组下去后,第一,要立刻与群众代表进行对话,真诚倾听他们的诉求,工人兄弟的就业和生活问题,村民关心的健康和环境问题,都要摆到桌面上来谈,政府要拿出诚意,也要实事求是地说明情况和我们正在做的努力。第二,要督促企业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既要严格按照环保标准整改,也要保障好职工的合法权益。第三,要深入调查事件起因,特别是长期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的背后,是否存在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甚至利益输送的问题?要给群众一个明明白白的交代。”

高育良的语调始终平和,但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同志们,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件事处理好了,可以成为我们化解社会矛盾、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契机。关键在于我们的干部要真正沉下去,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去做工作,争取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摆平’。我始终相信,只要我们方法得当,工作是能做到群众心坎上去的。”

他的发言,充分体现了其一贯倡导的“德治”理念,强调沟通、疏导和根本解决,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和人文关怀。几位与高育良理念相近的常委,如分管宣传和意识形态的副书记,微微颔首表示赞同。

然而,高育良的话音刚落,祁同伟便抬起了头,目光从平板电脑上移开,扫视全场,最后落在高育良脸上。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金属般的质感和强大的压迫感:

“高书记的意见,着眼于长远,很有道理。”他先肯定了一句,但接下来的“但是”,语气陡然转硬,“但是,我认为,当前的第一要务,不是对话,而是控制!是立即、果断、有力地控制住局面!”

他身体微微前倾,手指点着平板电脑上实时传回的画面:“大家请看,现场已经聚集了超过一千五百人!而且人数还在增加!工人和村民情绪对立,口号混乱,现场我们的警力只能勉强维持一条隔离带!这种情况下,任何一点小小的火星,比如一句过激的言论、一个推搡的动作,都可能瞬间点燃整个火药桶,演变成大规模的暴力冲突!真到了那一步,就不是坐下来谈的问题了,那是要流血、要出人命的!”

他环视一圈,目光锐利如刀:“到时候,我们怎么向全省人民交代?怎么向中央交代?高书记说的‘契机’,就会变成一场彻头彻尾的‘危机’!我们汉东好不容易得来的稳定局面,可能因此毁于一旦!”

祁同伟的发言,直接将事件定性为可能危及全局稳定的重大风险,与高育良的“民生课题”和“治理契机”的定性,形成了鲜明对比。

“所以,我的意见非常明确!”祁同伟斩钉截铁地说,“第一,必须立刻展现强大的威慑力!建议由省公安厅直接指挥,立即从林城市和周边县区调集足够的警力,包括防暴力量,赶赴清湖县支援!首要任务是强行驱散非法聚集人群,恢复县政府正常秩序,畅通道路交通!对于拒不听从劝离、带头挑衅、煽动闹事的关键人员,必须坚决依法带离,必要时采取强制措施,绝不容许法外之地存在!”

“第二,”他继续道,语速快而清晰,“在武力清场、控制局面的同时,由宣传、网信部门主导,统一舆论口径。要明确指出这种围堵政府机关的行为是违法的,是不被允许的!要大力宣传政府整治污染的决心和已经采取的措施,揭露个别企业违法排污、抗拒整改的事实,引导公众理解和支持政府工作,孤立极少数别有用心者。对于网络上的谣言和不实信息,要第一时间封堵、澄清,必要时落地查人!”

“第三,关于后续处理。”祁同伟看了一眼高育良,“工作组可以派,但必须在局面完全可控之后。而且下去的任务重点,不是‘对话’,而是‘查处’和‘善后’。要严厉追究企业违法排污和引发群体事件的责任,该罚款罚款,该抓人抓人!对于失业工人的生活困难,可以按照相关政策予以临时救助,但这必须是‘救助’,而不是在压力下的‘妥协’!我们要让所有人清楚,合法权益,政府依法保障;非法行为,坚决依法打击!这才是法治社会的应有之义!”

祁同伟的方案,核心就是“快刀斩乱麻”,通过展示绝对的力量迅速扑灭事态火焰,然后再进行清算和有限的安抚,其出发点是“秩序压倒一切”,手段强硬、直接,充满了他一贯的铁腕风格。

他的话音刚落,会议室里出现了短暂的寂静。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置思路,如同两股无形的气流在碰撞。高育良的方案温和但可能见效慢,存在不确定性;祁同伟的方案凌厉、高效,但风险在于可能进一步激化矛盾,甚至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省长清了清嗓子,打破了沉默:“育良书记和同伟同志的意见,都很有见地。我看,是不是可以结合一下?一方面,必要的警力威慑是要有的,确保事态不扩大。另一方面,工作组也要尽快下去,体现省委省政府关心群众、解决问题的诚意。”

这显然是一种和稀泥的折中方案。

但祁同伟立刻反驳道:“省长,现在的情况是,一边是火,一边是油。派工作组下去对话,在群众看来,可能就是政府软弱的信号,可能会助长他们的气势,提出更多不切实际的要求!必须先灭火,把场面控制住,把带头闹事的揪出来,才能谈其他!秩序是1,其他都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都没有意义!”

他的态度异常强硬,几乎没有任何妥协的余地。

高育良的脸色有些难看了。祁同伟的直言反驳,让会议的气氛更加紧张。他试图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同伟同志,我理解你维护秩序的决心。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就是群众路线。我们不能把群众当成防范和打击的对象。越是复杂的矛盾,越需要耐心和智慧……”

“高书记!”祁同伟打断了他,语气虽然依旧保持着对一把手的尊敬,但内容却毫不退让,“现在的群众,不是战争年代的群众了。信息发达,想法多元,更容易被煽动。我们不能书生意气!清湖县的事情,如果我们手软,明天就可能在其他地方出现第二个、第三个清湖县!到时候,我们就被动了!必须杀一儆百,以儆效尤!让所有人都看到,维护稳定是条不可触碰的红线!”

“杀一儆百”四个字,像重锤一样敲在几位常委的心上。高育良的眉头锁得更紧了,他张了张嘴,还想说什么。

这时,一向很少在这类具体事务上率先表态的田国富,突然开口了:“我赞同同伟同志的意见。当前局面,控制风险是第一位的。群体性事件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必须把维护秩序放在首位。在秩序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再谈其他。”

田国富的表态,分量很重。他代表着纪检系统的态度,他的支持,让祁同伟的方案获得了关键一票。

紧接着,分管政法的副书记、省军区政委等几位常委,也陆续发言,虽然措辞不同,但核心意思都倾向于支持祁同伟的强硬处置方案。他们认为,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局,不能有任何闪失。

高育良孤立了。他倡导的“疏导”、“对话”理念,在现实可能发生的“失控”风险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大多数常委出于对“稳定”的绝对维护,选择了看似更保险、更直接的祁同伟方案。

高育良看着会场一边倒的态势,心中涌起一股深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他知道,自己无法,也不能在这个时候强行否决多数人的意见,尤其是当这个意见打着“维护稳定”的旗号时。

他沉默了片刻,最终,艰难地做出了妥协:“好吧。既然多数同志认为当务之急是控制局面,那就按照同伟同志的意见,以公安力量为主,尽快平息事态。但是,”他加重了语气,目光扫过祁同伟和田国富,“我必须强调两点:第一,使用警力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绝对不能再引发新的冲突,更不能造成人员伤亡!第二,事态平息后,工作组要立刻进驻,妥善处理后续问题,给群众一个负责任的交代。”

这已经是他能争取到的最大的“但是”了。

祁同伟点了点头,语气缓和了一些:“高书记放心,公安队伍有严格的纪律,会把握好尺度。我们的目的是恢复秩序,不是制造矛盾。后续工作,也一定会妥善安排。”

会议很快形成了决议:成立清湖县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由祁同伟担任总指挥,全权负责现场处置工作,要求尽快依法、稳妥平息事态。

散会后,常委们陆续离开会议室。高育良坐在原位,没有动。他看着祁同伟快步离开、边走边用手机下达指令的背影,心中那份疑虑和不安,如同窗外的阴云,越来越浓重。

祁同伟的方案或许能最快地“摆平”这件事,但那种纯粹依靠强力压制下去的矛盾,真的消失了吗?还是只是被暂时埋在了更深的地方,等待着下一次更猛烈的爆发?

高育良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觉到,他和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这位得力干将,在治理汉东这艘大船的航向上,出现了根本性的分歧。而这一次,掌控着“枪杆子”的祁同伟,显然已经拥有了比他更大的话语权。

分歧,已然初现。而这仅仅是开始。高育良预感到,未来类似的碰撞,恐怕只会更多。他拿起那份《大道之行》的清样,感觉分量格外沉重。书中的理想图景,与眼前现实的差距,竟是如此巨大。他长长地、无声地叹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