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1977年高考又一春 > 第231章 一套一百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出版社党组书记兼总编辑徐福生坐在会议室主位上,眉头拧成了疙瘩,脸色比窗外的阴天还沉。就在半小时前,他特意绕路去了趟南京东路新华书店,眼前的景象让他心头发紧——几个穿得流里流气的“黄牛”举着丛书,在人群里高声喊:“要书的来!一套一百二,不还价!”

一百二!徐福生当时就愣住了。他清楚记得,这套书全套十七本,原价还不到二十块,也就普通工人半个月工资。可现在,竟被炒到了相当于县级干部两年的工资!他攥着拳头,指甲都快嵌进肉里,只觉得脸上火辣辣的——这哪里是卖书?这分明是在榨那些知青家庭的血汗!在他眼里,这些“黄牛”的吆喝声,比抽他耳光还难受,是对出版人最大的羞辱。

“上海都这样,其他地方怕是更糟。”徐福生心里沉甸甸的。他仿佛能看到,偏远山村的知青蹲在土屋门口,盼着家书里能夹来几页手抄的知识点;能看到城里的家长攥着皱巴巴的钱,在书店门口排了几天几夜,最后却空手而归的失落模样。他们要是知道出版社就在上海,却拿不到书,会怎么想?丛书扉页上印着的那些编审名字,会不会成了他们心里的疙瘩?

会议室里早没了往日的平静,编辑们交头接耳,声音不大却满是焦虑。“我昨天听亲戚说,外地有两个知青为了抢一本书,在书店门口打起来了。”“还有更离谱的,报上说有人偷书,就为了给孩子复习。”“我家邻居的儿子在安徽插队,托了三个人才弄到一本《代数》,宝贝得跟啥似的。”这些消息像小锤子,一下下敲在每个人心上。

会场一下子炸了锅,编辑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有个年轻编辑说:“我昨天去亲戚家,他家孩子也是知青,为了买这套书,在书店排了三天队,最后还是没抢到,哭了一晚上。” 还有个老编辑叹了口气:“现在情况紧迫,咱们要是不赶紧想办法,这些孩子就真没希望了!”

徐福生听着大家的发言,心里更不是滋味。他想起自己年轻时读书的不易,想起那些在农村苦熬的知青,突然一拍桌子:“同志们,咱们不能再等了!就算加班加点,就算克服再多困难,也要把这套书重新印出来!一定要让每个想考大学的孩子,都能有书看!”

他的话刚说完,会议室里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编辑们纷纷点头,有人说愿意加班校对,有人说可以去印刷厂盯着,还有人说愿意去仓库找旧版,尽快恢复排版。

窗外的天渐渐黑了,可出版社的灯却亮了起来。编辑们拿着资料,匆匆忙忙地往外走,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坚定的神情 —— 他们知道,接下来的日子会很辛苦,可一想到那些等着书的知青,他们就浑身是劲。对他们来说,这不仅仅是印一本书,更是在为无数青年的未来铺路,为这个国家的希望铺路。

过了好一会儿,徐福生抬起头,目光扫过会场,原本嗡嗡的议论声渐渐停了。他拿起桌上那本蓝绿色封面的《数理化自学丛书》样书,高高举起来,声音不高却带着分量:“同志们,都说说,看着现在这情况,你们心里有啥感想?”

这话像一颗石子投进滚油里,会场瞬间炸了!编辑们再也按捺不住,七嘴八舌地抢着说话。编委会副主任赶紧敲了敲桌子:“大家静一静!一个一个来,从第一排右边开始,都说说心里话,咱们今天就是要解决问题!”

被点到的是位戴眼镜的中年编辑,他“腾”地站起来,声音都有些发颤:“高考关了十一年啊!现在终于开了,这对知青来说就是救命的机会!可他们现在是什么处境?社会上都叫他们‘三无考生’——无老师指导、无教材依托、无充足时间复习!咱们这套书,是他们唯一的指望啊!”

“三无考生”这四个字,说得在场的人都沉默了。过了几秒,有人重重叹了口气:“可不是嘛!他们大多初中毕业就没书读了,家里能留下的,也就是《工基》《农基》那两本薄册子,连正经的数理化课本都没有。”另一位编辑接过话茬,语气沉重,“我记得前几年,中小学都在学工、学农,物理课教修拖拉机,生物课讲养鸡,孩子们哪学过正经的公式定理?农村的地、工厂的机器,倒成了他们最熟悉的‘教室’。”

这话刚落,又一位编辑站了起来,眼里满是心疼:“这届考生太难了!白天要上班、干农活,只能半夜挑灯复习,还得跟应届毕业生比,起点差了一大截!他们多想要一套系统的资料啊!现在市面上,也就咱们这套书最全面,从初中到高中的知识点都有,习题还配着老教师推敲过的答案,吃透了真能考上大学!”说到这儿,他顿了顿,又皱起眉,“可现在呢?书不够,黄牛还在炒高价,咱们这些编书的,看着心里能好受吗?”

“何止不好受!简直是揪心!”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编辑拍着桌子,声音都在抖,“原价不到二十块的书,现在炒到一百多!新华书店门口,多少人带着被子通宵排队,结果开门五分钟就卖完了,全市就供应五十套!五十套啊!怎么够那些憋了十几年的孩子用?这不是杯水车薪吗?”

“还有更无奈的!”旁边的年轻编辑插话,“有些书店还有点存货,可不敢成套卖了,怕抢出乱子,只能拆开来卖,轮到谁买哪本全看运气。再后来,连拆着卖都没了,想弄本书,得托关系、找熟人,跟求爷爷告奶奶似的!”

这话让会议室里的气氛更沉重了。突然,一位编辑苦笑着说:“你们知道吗?现在街头的小油印社,生意比咱们出版社还好!门口排着长队,抢的都是咱们这套书的手抄本、油印本!当年咱们费了多少心血编这套书,想的是让更多人学知识,结果现在,咱们的影响力还不如个小油印社,说出去都丢人!”

这话像根针,扎在每个人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