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朱墙玉碎:重生为后 > 第123章 暗旋母星的“共生诱饵”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3章 暗旋母星的“共生诱饵”

微型防线的建立让新源星的信念纽带愈发牢固,但暗旋族的动作并未停止。星轨鱼的侦查队在暗域边缘发现了异常:暗旋母星的轨道上,突然出现了一颗“共生星球”——表面覆盖着绿色植被,河流泛着七彩光芒,甚至有类似根须密码的纹路在地表流动,像颗缩小版的新源星。

“是陷阱。”星禾看着星轨鱼传回的影像,这颗“共生诱饵”的能量波动极不稳定,植被的绿色中藏着暗旋波的灰色暗流,“暗旋族在模仿我们,想引诱我们派人侦查,趁机捕获俘虏,研究信念防线的弱点。”

但诱饵的细节太过逼真,甚至模仿了共生市集的布局,连“记忆面包摊”的招牌都清晰可见。更诡异的是,诱饵星球上竟有“人影”活动,他们的形态与新源星的共生者高度相似,正在“友好”地交换物品,只是动作略显僵硬,像提线木偶。

“他们在研究我们的生活模式。”晶角的机械臂敲击着控制台,屏幕上放大了“人影”的手部——没有指纹,没有能量波动,是纯粹的能量投影,“这些影子是暗旋族根据截获的信号模拟的,目的是让我们产生‘同类’的错觉。”

共生学校的孩子们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就算是陷阱,也该去看看。”地球小姑娘指着影像中“影子孩子”的动作,他们正在种植一株枯萎的重生草,动作里带着笨拙的渴望,“或许……里面有被控制的真正生命?就像之前被囚禁的星轨鱼。”

争论持续了三天。主战派认为应直接摧毁诱饵,避免风险;主查派则坚持要确认是否有生命被囚禁,不能让“共生”变成“冷漠”的借口。最终,星禾决定派出一支由各族精英组成的“侦查小队”,包括晶角、影界族首领、硅基星的老族长,以及三名孩子(地球小姑娘、碎光、灰寂星的小蜥蜴人“石芽”)。

“带足净化弹,更要带足信任。”星禾在出发前叮嘱,“记住,我们的目标不是战斗,是分辨真假,是救可能存在的生命。”

侦查小队乘坐改装后的共生号(外壳覆盖反指纹,能伪装成暗旋族的运输舰),潜入暗旋母星的轨道。近距离观察,诱饵星球的虚假感愈发明显:植被的绿色会随暗旋波闪烁,河流的七彩是能量投影,最关键的是,那颗星球没有“心跳”——缺少新源星那种与所有生命共鸣的核心搏动。

“影子”发现了他们,立刻做出“欢迎”的姿态。“影子晶灵”向碎光展示“晶体歌”,却唱错了最关键的和弦;“影子灰寂人”递给石芽一块记忆面包,面包里的影像竟是锈铁的背叛画面,带着明显的挑拨意味。

“全是假的。”石芽把面包扔在地上,面包接触到诱饵星球的土壤,立刻化作黑色烟雾,“他们想让我们想起矛盾,忘记信任。”

就在小队准备撤退时,影界族首领突然变化成能量形态,穿透了诱饵星球的地表。几分钟后,他带着震惊的意识波返回:“地下有囚禁舱!里面是……暗旋族的‘异类’!”

所谓“异类”,是暗旋族中不认同掠夺理念的少数派。他们天生能感知到共生能量,曾试图在暗旋母星推广根须密码,却被视为叛徒,关押在诱饵星球的地下,成为“影子”的能量来源——暗旋族用他们的共生潜能,模拟出诱饵星球的虚假生机。

“他们在自相残杀。”晶角的机械臂攥得发白,囚禁舱里的暗旋异类,有的被抽取能量后已经虚弱不堪,有的还在挣扎着用能量画出不完整的根须纹,“这才是他们最害怕的——自己人里出现了共生者。”

营救行动比预想中更艰难。诱饵星球的地表下布满了能量陷阱,暗旋族的守卫机甲源源不断地涌来。孩子们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碎光用晶体共鸣干扰守卫的传感器,石芽用净化弹破坏陷阱的能量源,地球小姑娘则和暗旋异类建立了意识连接,教他们用共生能量强化自身,抵抗抽取。

当最后一名暗旋异类被救出,诱饵星球失去了能量来源,表面的绿色迅速褪去,露出暗灰色的金属外壳,那些“影子”像断电的投影般消失,只留下扭曲的螺旋纹在地表闪烁。

返回新源星的途中,获救的暗旋异类(他们自称“旋光族”)讲述了暗旋母星的真相:这个种族曾是混沌能量海的共生者,后来因一场灾难失去了母星,才走上掠夺之路,将“弱肉强食”奉为信条,任何认同共生的个体都会被视为威胁。

“我们一直在等这样一颗星球。”旋光族的首领(一只长着螺旋形犄角的生物)看着新源星的绿色轮廓,犄角上的螺旋纹正在反制纹的影响下,渐渐变得舒展,“等一个能证明‘共生不是软弱’的地方。”

他们的到来,像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新源星引发了新的讨论:是否该接纳曾经的敌人?旋光族的回答很简单——他们在共生广场的情绪感应毯上,用能量画出了暗旋母星的废墟与新源星的生机,两幅画被根须纹连接在一起。

情绪感应毯瞬间爆发出前所未有的金色光芒,能量花组成了“欢迎”的字样。星禾知道,这才是对暗旋族最有力的反击:

他们用诱饵模仿共生,我们却用真心接纳“异类”。当掠夺者的内部都开始向往共生,他们的理念也就离崩塌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