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朱墙玉碎:重生为后 > 第54章 通语传声,稚子初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4章 通语传声,稚子初心

通语书》编成那天,太子特意让人用混纺布做了个锦盒,将第一本誊抄本送到坤宁宫。封面是沈清辞亲手题的字,用的是西域的金粉,在阳光下闪着柔和的光——“天下同言”。

“父皇母后,您看这编排,”太子翻开书页,指着里面的图画,“左边是中原话,右边是西域语和北疆语,下面配着画,比如‘吃饭’,就画着一桌饭菜,孩子们一看就懂。”

沈清辞拿起书,指尖划过“朋友”两个字,旁边对应的西域语发音标注得清清楚楚,下面画着两个孩子手拉手的样子,像极了小皇孙本子上的涂鸦。“编得好,这样就算不识字的人,看着画也能明白几分。”

萧煜翻到“和平”那一页,画的是中原的商队和西域的驼队在驿站交换货物,笑容满面。“这两个字,要让天下的孩子都记住。”他说,“比‘战争’好懂,也比‘战争’温暖。”

《通语书》很快传遍天下。同源堂的课堂上,中原学子和西域少年跟着先生一句句念:“你好——”“谢谢——”“我们是朋友——”;北疆的毡房里,牧民们围着识字的先生,指着书上的图画学说话;江南的织坊里,沙狼的绣娘和中原的织工一边干活,一边用刚学会的通语聊天,虽然磕磕绊绊,却笑得格外开心。

小皇孙成了《通语书》的“小宣传员”。他拿着书跑到西域学馆,教阿木的妹妹说“胭脂茄”;又跑到御马监,跟北疆来的马夫学“汗血宝马”的北疆说法,学得舌头打结,逗得大家直笑。

“奶奶,”他拿着书跑回坤宁宫,献宝似的指着其中一页,“您看,‘海棠花’的西域话是‘喀拉库姆的星辰’,真好听!”

沈清辞笑着摸摸他的头:“是很好听。语言不一样,但看到的美是一样的。”

开春后,阿古拉带着西域的使团来朝贡。使团里有商人、匠人,还有几个刚从同源堂毕业的学子,说起中原话来流利得很。阿古拉指着一个年轻学子笑道:“这小子,当年连‘你好’都不会说,现在能给我当通事官了!”

学子红着脸给萧煜和沈清辞行礼,用标准的中原话说:“臣要谢谢《通语书》,让我们能听懂中原的故事,也能把西域的传说讲给大家听。”

朝贡的礼物里,有一匹巨大的合欢毯,比之前的任何一匹都精致——上面织着《通语书》里的插图,从“吃饭”到“朋友”,从“农耕”到“游牧”,最后织着一行通语:“天下一家,言语相通”。

“这是我们部落所有人一起织的,”阿古拉说,“想送给皇宫,挂在太和殿里,让每个来朝的人都看看。”

萧煜看着毯子,忽然说:“挂在同源堂吧。让孩子们知道,语言不是隔阂,是桥梁。”

这年夏天,小皇孙跟着太子去淮南巡查。农官正在推广新的“节水稻”,田埂上围了不少百姓,有中原的农民,也有几个从西域来学耕种的牧民,大家拿着《通语书》,一边比划一边讨论,居然把灌溉的法子说通了。

“你看,”太子指着人群,对小皇孙说,“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想交流,总能找到办法。”

小皇孙似懂非懂,却记住了那个场景——不同模样的人围着一本册子,脸上都带着同样的认真和期待。他在本子上画下来,旁边写了句刚学会的童语:“我们一起,把田种好。”

回到京城,他把画拿给沈清辞看。沈清辞看着那句歪歪扭扭的字,忽然觉得,这或许就是最好的传承——不必说太多大道理,只要让孩子们看到,不同的人可以一起笑,一起干活,一起把日子过好,他们自然会明白什么是“天下”。

秋夜里,沈清辞和萧煜坐在合欢毯上,听着同源堂传来的读书声——中原话和西域话交织在一起,念着《通语书》里的句子,像一首特别的歌谣。

“你听,”沈清辞轻声说,“这声音真好听。”

萧煜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和毯子的温暖融在一起:“是啊,比当年的战鼓好听多了。”

战鼓早已沉寂,取而代之的是书声、笑声、织机声。这些声音汇在一起,成了永熙盛世最动听的旋律,在宫墙里,在草原上,在江南的水乡里,永远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