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盖世悍卒 > 第257章 人潮归附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黑水县如同一块被投入乱世泥潭的巨大磁石,其散发出的强大吸引力,开始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北境乃至更远地域的人口流向。关于这片土地的传闻,早已不再局限于“水轮巨锤”和“天雷将军”,而是变得更加具体、更加诱人,如同黑暗中指引方向的灯塔,照亮了无数绝望流民的前路。

传闻说,那里没有战乱。强大的“龙焱营”肃清了境内所有匪患,连凶悍的蛮族游骑和安北都护府的兵痞都不敢轻易越界。百姓可以夜不闭户,孩童能在田间地头安心玩耍。 传闻说,那里赋税清晰。没有层层盘剥,没有突如其来的摊派,县衙明码标价,交了税就能得到保护,甚至还能看到税款被用于修路、建学堂、兴水利。 传闻说,那里有干不完的活计!新建的工坊日夜赶工,永远在招人;修水利、筑道路、建新城,处处都需要劳力!只要肯出力,就能挣到实实在在的工钱,或者换到救命的粮食,绝无饥馑之虞。 传闻说,那里甚至给泥腿子的娃娃免费上学!教认字,还算一种叫“算学”的古怪东西,据说学好了将来也能进工坊当管事,吃官家饭! 传闻还说,那里有种叫“土豆”、“玉米”的祥瑞,亩产数十石,官府还免费发种子!

这些传闻,一传十,十传百,经过无数张口的添油加醋,虽略有失真,但其核心——安全、公平、机会、温饱——却如同最甜美的毒药,侵蚀着那些在战乱、饥荒、苛政下苦苦挣扎的人们最后的忍耐底线。

最初,是三三两两的逃荒者,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拖家带口,沿着商队碾出的车辙,向北而行。他们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眼中充满了警惕与茫然。

当他们战战兢兢地踏入黑水县地界,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秩序”。边境关卡有士兵值守,但盘查严格却并不勒索,反而会给真正缺粮的人发放一点救急的麸饼,并指引他们前往县衙设置的“流民安置点”。

安置点设在县城外围,虽然简陋,却干净整齐,有统一的窝棚,每天供应两顿稀粥,虽然不能管饱,但足以吊命。更有医官巡视,防治疫病。

接着,便是登记甄别。吏员们态度算不上热情,却按章办事。 “叫什么?哪里人?会什么手艺?种过地吗?身体有无残疾?” 登记完毕,根据情况分流: 身强力壮无特长者,直接编入“工程营”,参与修路、筑坝、建房,以工代赈,立刻就能挣到吃食和微薄的工钱。 有手艺的木匠、铁匠、泥瓦匠,则被引入匠作营考核,一旦录用,待遇更优。 老实巴交的农夫,则被询问是否愿意垦荒,县衙提供土地(前三年免赋)、种子、农具,甚至帮忙搭建临时住所。 即便是孱弱的妇孺,也能在纺织工坊、制衣坊找到一些零活,或者被组织起来从事缝补、清洁等工作。

几乎每一个人,只要愿意劳动,都能立刻找到活路,看到希望!

这种高效、务实且给予出路的安置方式,如同给那些濒死的流民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他们从最初的难以置信,到感激涕零,最后转化为对这片土地狂热的归属感和劳动热情。

消息如同野火般传回他们的来源地。更多的流民闻风而动,从四面八方涌来。从最初的涓涓细流,很快发展成汹涌的浪潮。

道路上,拖儿带女、推着独轮车、背着破包袱的人流络绎不绝,日夜兼程,目标直指黑水。他们之中,有关内因赋税过重破产的农民,有从中原战乱地区逃难来的百姓,甚至有从安北都护府辖地因不堪盘剥而冒险逃来的边民。

黑水县城外,巨大的安置点一再扩建,依然人满为患。工程营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开辟新荒地的速度前所未有,一座座新的工坊在规划中拔地而起。

人口的爆炸式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管理压力和物资消耗,但也带来了无可估量的红利。

最直接的,是劳动力变得空前充足。以往需要精打细算的人工,现在可以大规模投入。水利工程进度大大加快,道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远方延伸,新的矿区得以迅速开发,工坊可以实行两班甚至三班倒,产能急速攀升。

兵源也得到了极大补充。“龙焱营”和守备部队的征兵处门前排起了长队。许多流民中的青壮为了报答活命之恩,也为了那诱人的军饷和待遇,踊跃参军。征兵标准得以大大提高,优中选优。

市场变得更加繁荣。数万张要吃饭的嘴,数万个需要穿衣保暖的身体,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进一步刺激了工农业生产和商业流通。

更重要的是,这些历经磨难、最终在黑水县找到安身立命之所的流民,其忠诚度和归属感极高。他们亲眼见证了这里的秩序与混乱的外部世界相比是何等可贵,他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安稳生活。无论是拿起工具建设家园,还是拿起武器保卫家园,他们都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江辰站在新修筑的北门城楼上,望着城外那一片片新建的、略显杂乱却生机勃勃的棚户区,望着远处工地上如蚂蚁般忙碌的人群,听着耳边传来的各种南腔北调,心中感慨万千。

这些流民,曾是乱世中最沉重的负担,如今却成了黑水县最宝贵的活水之源,最强劲的增长引擎。他们用汗水和忠诚,回报着这片给予他们新生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