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县令准了李青禾“以桥市税代役银”的请命,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夜之间传遍了东塘及邻近饱受徭役之苦的村落。那笼罩在众人头顶、名为“无偿征役”的阴云,似乎被这突如其来的惊雷撕开了一道口子,透下些许带着希望的光亮。落霞河畔的工地,虽依旧忙碌,却不再是令人绝望的埋骨之地,而是有了工钱口粮保障的活计,报名募役者竟一时踊跃。

然而,李青禾深陷的眼窝里,并未因此次解了燃眉之急而有丝毫轻松。她知道,此番是以东塘桥市未来三年的收益为代价,换得一时安宁。此法可一不可再,且仅惠及此次修桥。朝廷力役之制仍在,今日是修桥,明日可能是挖渠、筑路,若不能从根本上寻得一条常例,乡民们终究难逃盘剥之苦。

“以税代役”,这四个字在她心中反复盘旋,渐渐清晰、坚定。她要的,不是一次特例,而是一条能被官府认可、能于东塘一地长期施行的新规。

她再次请见县令。这一次,她呈上的不是急智下的请愿,而是一份思虑周详的陈情文书。文中细述强征徭役之弊,列举以银钱代役之利:官府得稳定的银钱收入,可依需雇佣劳力,工程效率与质量皆有保障;乡民得自主之权,可根据家中情况选择服役或纳银,免受盘剥与分离之苦,可安心耕作经营;地方亦因此减少动荡,得以休养生息。

“……故恳请大人,念东塘地方情殊,准设‘免役银’常例。凡东塘在册男丁,每年可自愿选择,或亲身服役三日,或缴纳‘免役银’三钱,由村中统一收取,登记造册,上缴县库,专款用于本地必要工程之募役开支。如此,官民两便,实为长久安定之策。”

县令览罢文书,沉吟良久。他深知徭役之制积弊已久,然牵涉国策,轻易变动不得。但李青禾所言,确实切中时弊,且只请于东塘一村试行,风险可控。回想此前桥市税代役的顺利,以及李青禾行事之稳妥,他终于提笔批复:“姑准所请,于东塘一村试行三年,视成效再议。需立规明示,不得加派,不得舞弊。”

拿到了这纸来之不易的批复,李青禾立刻行动起来。她请来村中石匠,选了一块质地上乘、齐人高的青石,打磨平整。

她亲自拟定告示文字,由石匠以雄浑的笔力,凿刻于青石正面,字字清晰,深入石骨:

“县尊谕准东塘试行免役新例:

凡东塘在册男丁,每岁应服力役三日。

自愿纳银代役者,岁纳免役银三钱。

此银由村正代收,登记在册,全额上缴,专款专用。

服役与否,自行抉择,官府不得强征,胥吏不得加派。

自立碑之日始行。

万历 xx 年 x 月 x 日 立”

“免役者岁纳银三钱,抵工三日!”

青石矗立在桥头市集最显眼处,紧挨着那块“勤谨桥”碑。消息瞬间引爆了整个东塘村!人们围在石碑前,识字的大声念诵,不识字的焦急询问。三钱银子,对于寻常农户虽也不算小数目,但若比起服役三日可能耽误的农时、可能遭遇的风险、乃至可能付出的生命代价,这三钱银,简直太值了!这意味着他们终于有了一点自主安排劳作的权力,终于能稍微摆脱那悬在头顶的徭役利刃!

然而,李青禾的思虑并未止步于此。她深知,银钱之事,最易滋生贪腐,也最易让乡民心中不安,怀疑这钱是否真能“抵工”。

她让石匠将石碑翻转过来。在光滑的石碑背面,她取来一枚标准的“万历通宝”制钱,压于石面,用细凿沿着钱币边缘,极其精细地、深深地凿刻下了一枚与真实铜钱大小、纹路几乎无二的“钱纹”。这钱纹并非装饰,而是一个标准,一个象征,一个无声的警示与承诺。

凿刻完成,她指着那枚深深烙印在石碑背面的钱纹,对围观的、脸上犹带欣喜与一丝疑虑的村民们,嘶哑而郑重地说道:

“此纹在此,便是凭证。三钱免役银,便以此纹为准,足色足重。所收银钱,皆需与此纹比对,分毫不能短少。所有账目,公开透明,人人可查。这碑阴之纹,便是盯着这‘免役银’的眼睛!若有贪墨,犹如此石!”

她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村正赵守业,以及几位协助管理的长者,眼神锐利如刀。赵守业等人心中一凛,纷纷垂首应是。

石碑立起,钱纹凿定。东塘村的“税银代役”之制,便在这青石为证、钱纹为鉴之下,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地推行开来。大多数人家选择了纳银,将一枚枚攒下的铜钱、碎银,小心地交到村正处,换得一年安生。也有极少数家境实在贫寒、但劳力充足者,依旧选择亲身服役。

塘埂方向。 秋阳正好, 将青石告示碑照得熠熠生辉。 那个沉默如礁石的身影…… 不知何时已立于桥对岸。 浑浊的目光…… 久久凝视着那方新立的石碑, 以及石碑前排队缴纳银钱、脸上带着前所未有轻松神情的乡民。

枯槁的嘴唇…… 极其艰难地…… 翕动了一下。 一个低哑的、仿佛也浸透了金属光泽与制度重量的声响, 缓缓地吐出:

“……银——……” 声音顿了顿, 似在确认这货币与劳役之间的等价交换。 “…——抵——…” “…——役——…” 下颌极其缓慢地、 带着一种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动与赋役制度变革的深沉见证, 向下一点。 “…——碑——…”

“银抵役碑——!!!”

声音落下。 他身影融入桥下流淌的波光与市集的喧嚣。 石碑默然矗立, 其上的文字与背后的钱纹, 共同守护着这来之不易的、微小的变革。 一种新的秩序, 正在这乡野之地, 悄然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