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勤谨桥”的通衢,如同在东塘村的血脉中注入了一股活水,不仅连通了被溪涧阻隔的土地,更悄然改变了村落固有的节奏与格局。昔日需绕远路或冒险涉水方能抵达的对岸田亩、山林,如今变得举步即至。而这座石桥本身,因其位置正当村口,连接着通往外界的主道,又兼具坚固平坦、遮阳避雨的便利,竟在通桥后不久,自然而然地成了一个人气汇聚之所。

起初,只是些过路的行商、货郎,走到桥头,见此地开阔,又有树荫桥影,便歇下担子,稍作休整,偶尔也与村中出来瞧新鲜的乡邻做些小买卖,用针头线脑换几个鸡蛋,或用粗盐换取些新下的瓜菜。后来,邻近村落一些心思活络的农户,见此地往来人多,也试探着将自家多余的菜蔬、禽蛋、或是新编的筐篓竹器,挑到桥头来售卖,往往比挑去镇上更易脱手,还省了脚力。

不过旬月,这桥头两岸,竟在每日清晨至晌午,自发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熙攘的集市。叫卖声、议价声、乡邻相遇的寒暄声,混杂着桥下潺潺水声,构成了一派鲜活生动的市井气象。

李青禾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她并不常去那日渐热闹的桥头,多是站在工坊院外的高处,或是借着去桑园、棉田的时机,远远望上一眼。深陷的眼窝里,目光沉静,仿佛在观察一株野生植物自然的生长脉络。她看到本村王寡妇挎着篮子在那里卖新腌的咸菜,看到邻村的老汉摆出自制的锄头木柄,也看到那因采石受伤、如今腿脚仍不甚利索的周家大郎,由其妻扶着,在桥边支了个小摊,代写书信、卜算吉日,赚几个辛苦钱,补贴家用。

这自发的集市,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摊位杂乱无章,时常为了争抢好位置发生口角;散市后,地上往往留下烂菜叶、果皮等垃圾,有碍观瞻;更有那外村来的狡黠之徒,欺行霸市,或是售卖些劣质货物,引发纠纷。

工坊众人亦时常议论此事。张寡妇快人快语:“这般乱糟糟的,长久下去不是办法!白白糟蹋了咱这新桥的好地界!”周娘子也忧心:“是啊,如今还好,若日后人更多,怕是更难管束。”

李青禾沉默地听着,心中已有计较。这集市既是因桥而生,如同溪水汇流,堵不如疏,乱则需治。它带来纷扰,却也蕴藏着滋养村落的可能。

一日,她让周娘子去请了村里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又唤来王寡妇、周家大郎等在桥头摆摊的本村人,就在工坊院内商议。

她嘶哑的声音开门见山:“桥头集市,已成气候。然无序则乱,需立规矩。”

众人皆点头称是。

“其一,划定摊位。”李青禾取来一块木板,用炭条画出桥头大致地形,将适宜摆卖的区域一一划分出来,编上序号,“按先来后到,抽签定序,不得争抢。散市后,各自清扫门前雪,保持洁净。”

“其二,立契管理。”她看向王寡妇,“你心细,又常在桥头,日后便由你负责登记造册,凡欲在此设摊者,无论本村外村,皆需报备货物名目,画押为凭。若有欺行霸市、以次充好者,记下名号,首次警告,再犯驱离,永不许再来。”

条条规矩清晰明了,众人听得心服口服。

最后,李青禾目光扫过众人,说出了最关键的一条:“其三,收取摊租。”

“收租?”几位本村摊主闻言,脸色微变。

李青禾抬手,示意他们稍安:“此租,非为盘剥,乃为维系集市秩序、清扫维护之需,亦算是对这座桥、这片地的一点反哺。”她顿了顿,声音沉稳,“立规:凡我东塘本村村民,于此设摊,免收摊租!”

此言一出,本村的王寡妇、周家大郎等人顿时松了口气,面露感激。

“然,”李青禾话锋一转,“外村来此设摊者,需按其当日售货所得,抽取一成,作为摊租。”

一成!对于外村摊贩而言,这并非一个小数目,但也绝非无法承受。毕竟在此售卖,省去了往返镇上的奔波与时间,客流亦不算少。

“收取的摊租,由王寡妇登记入册,按月结算。”李青禾继续道,“所得银钱,半数归于村中公积,用于桥体日常维护、雇人清扫等公共开销;另外半数……纳入工坊账目,毕竟登记管理,亦需耗费人工。”

规矩立下,众人皆无异议。外村摊贩初时虽有微词,但见东塘本村管理得井井有条,摊位固定,纠纷有人调停,环境整洁,生意确实好做许多,权衡之下,也大都接受了这一成的抽成。

王寡妇不负所托,将桥市管理得条不紊。她每日清晨便到桥头,监督抽签定位,登记造册,散市后查验清扫情况。月底,她捧着那记得密密麻麻的账册和一小袋沉甸甸的铜钱碎银,来到李青禾面前。

“娘子,本月外村摊租,共计收入……二两三分银!”王寡妇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月入二两余!这对于一个乡村自发的小集市而言,已是一笔相当可观的稳定收入!

李青禾默默清点,将其中一半,仔细包好,标记为“桥维护公积”,另一半收入工坊账中。她深陷的眼窝里并无太多喜色,只有一种预料之中的平静。这笔钱,不多,却意义非凡。它意味着这座石桥,不再仅仅是一个交通设施,更成了一个能够自我造血、维系并反哺乡里的经济节点。

塘埂方向。 晨曦微露, 桥头集市已渐有人声。 那个沉默如礁石的身影…… 不知何时已立于对岸老柳树下。 浑浊的目光…… 掠过那些依序排列的摊位, 掠过正在低头登记的王寡妇, 又望向工坊方向。

枯槁的嘴唇…… 极其艰难地…… 翕动了一下。 一个低哑的、仿佛也混合着铜钱撞击与市井喧嚣的声响, 缓缓地吐出:

“……桥——……” 声音顿了顿, 似在感受这死物焕发出的生机与财流。 “…——市——…” “…——银——…” 下颌极其缓慢地、 带着一种对公共资源价值转化与有序管理带来收益的深沉认知, 向下一点。 “…——实——!”

“桥市银实——!!!”

声音落下。 他身影融入清晨的薄雾与渐起的市声。 桥头, 一个新来的外村货郎正依规矩缴纳摊租, 王寡妇低头记录。 一座石桥, 不仅连通了地理, 更—— ……滋——……养——……出——……一——……方——……流——……动——……的——……生——……机——……与——……规——……矩——……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