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的空气带着与巴黎截然不同的快节奏和张力。摩天大楼如同冰冷的钢铁丛林,阳光被切割成锐利的几何形状。温念初和沈聿怀入住曼哈顿核心区一间安保严密的酒店套房,窗外即是中央公园的绵延绿意。
短暂的休整后,温念初立刻投入了《窥视者》系列的紧张创作。沈聿怀在酒店会议室临时改造的、符合最高安全标准的工作室内,为她搭建了一个专业暗房。这里成了她与外界隔绝,独自面对内心与创作的堡垒。
《窥视者》的创作过程,远比她想象中更消耗心神。她需要反复审视那些令人不适的跟踪案例,揣摩扭曲心理下的视角,再将这种冰冷的窥探感,通过镜头语言转化为具有冲击力的影像。她尝试使用鱼眼镜头制造变形与压迫感,利用光影切割营造被监视的孤立,甚至收集了一些被丢弃的、带有窥视意味的私人物品(在合法且不侵犯隐私的前提下)作为静物拍摄对象。
暗房的红色灯光下,相纸在显影液中慢慢浮现出轮廓。那些扭曲的、充满不安定因素的画面,连她自己看了都会心生寒意。这不再是《新生》系列里温暖明亮的治愈,而是深入黑暗腹地的探险与反击。
沈聿怀没有打扰她,但他并非无所事事。他利用纽约这个世界金融与信息中心,加快了收网的步伐。
他通过霍夫曼教授,与纽约南区联邦检察官办公室的一位高层官员进行了数次秘密会晤。沈聿怀提供了“K”整理的、关于“午夜画廊”通过复杂艺术品交易进行洗钱、以及与某些受制裁实体存在潜在资金往来的“分析报告”。报告内容详实,逻辑链清晰,虽然部分证据来源做了技术处理,但其指向性足以引起官方的高度重视。
同时,他让安德斯律师团队,正式向纽约多家顶级艺术机构和媒体,发送了关于小诺瓦(让·雷诺)及其“午夜画廊”涉嫌系统性商业诽谤、不正当竞争及精神骚扰的律师声明和法律文件副本。这不是诉讼,而是预先铺设舆论和法律阵地,将小诺瓦的形象与“麻烦”和“非法”捆绑。
这是一场立体式的围剿。官方调查、舆论压力、法律威慑,三管齐下。
温念初在暗房里泡了整整三天。当她终于带着第一批《窥视者》的小样走出来时,脸色有些苍白,眼下带着淡淡的青黑,但眼神却亮得惊人,那是一种经过深度挖掘和创造后,疲惫却兴奋的光芒。
沈聿怀接过小样,一张张仔细观看。
照片的风格阴郁、锐利,充满了心理张力。有一张是从一个极低的角度拍摄的高楼缝隙,压迫感十足;另一张是透过布满雨滴和污渍的玻璃窗,模糊捕捉到一个匆忙走过的扭曲人影;还有一张是特写一个被拆解的旧相机镜头,碎裂的镜片反射出无数个破碎的、窥探的眼睛。
“怎么样?”温念初有些紧张地问。这个系列与她以往的风格大相径庭。
沈聿怀沉默地看着,许久,才抬起头,目光深沉地看着她:“很震撼。这不是简单的情绪宣泄,是带着冷静思考的解剖。观者会感到不适,但这种不适,会引导他们去审视‘窥视’这种行为本身的丑陋。”
他的专业评价让温念初松了口气,随即涌上巨大的成就感。她做到了!
“不过,”沈聿怀指着其中一张透过百叶窗缝隙拍摄的照片,光线被切割成一条条,落在空荡的房间里,形成一种强烈的被监视感,“这一张,可以考虑将缝隙的视角再调整一下,让那种‘窥视’的焦点更集中,压迫感会更强。”
温念初凑过去看,眼睛一亮:“对!我怎么没想到!沈医生,你真是我的最佳顾问!”
她兴奋地拿起小样,转身就要冲回暗房修改。
就在这时,沈聿怀放在桌上的加密通讯器发出了急促的震动,不是普通的提示音,而是最高优先级的警报!
沈聿怀脸色微变,立刻拿起来查看。
信息来自“K”,只有简短的一句话:
「目标已抵达纽约。私人飞机航线已确认。同行人员中有两名身份不明,高度危险。警惕物理接触。」
小诺瓦来了!而且,带了身份不明、被标记为“高度危险”的人!
沈聿怀的眼神瞬间锐利如刀。他抬头,看向正拿着小样、满脸创作热情的温念初,沉声开口:
“念初,他来了。”
温念初脸上的笑容凝固了。她转过身,看着沈聿怀凝重的表情,瞬间明白了“他”指的是谁。
刚刚因创作突破而带来的兴奋感迅速冷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冰冷的警惕。纽约这个更大的舞台,不仅吸引了更多的目光,也引来了更危险的毒蛇。
她握紧了手中的照片,纸张边缘变得锐利。
“来得正好。”她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我的《窥视者》,正缺一个最合适的‘模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