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说好的摆烂,粉丝非要我当顶流 > 第257章 首个自制项目:《职场求生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57章 首个自制项目:《职场求生记》

“结果导向”的管理模式如同一阵清新的风,吹散了传统职场的沉闷,也让“江工工作室”内部的能量被迅速激活。没有冗长的会议和层层审批,创意和想法可以更快地流动、碰撞。

这天,工作室那位刚从互联网大厂“逃”出来的内容策划,名叫李想的年轻人,在内部协作平台上发了一个帖子,标题是:【咱工作室氛围这么好,不自己做点内容可惜了?搞个短剧玩玩?】

帖子内容很简单,就是吐槽他之前在各大公司遭遇的奇葩职场现象,比如“福报论”、“狼性文化”、“自愿”加班、无效内卷、领导画饼、办公室政治等等,并附上了一些脑洞大开的、如何用“江工”式智慧(或者说“摆烂”式反抗)巧妙化解的剧情梗概。

他本来只是随手一发,吐吐槽,没抱太大希望。毕竟,工作室目前的核心业务应该还是围绕江城和杨锦鲤这两位艺人展开。

没想到,帖子一发出去,立刻引起了强烈共鸣。

“太真实了!前公司老板天天把‘我们是一家人’挂嘴边,然后逼着你‘为家奉献’(免费加班)!”

“哈哈哈这个用‘精准预判领导需求,提前完成,然后到点理直气壮下班’的梗不错!”

“还有还有,那种自己卷还要拉着你一起卷的同事,怎么破?”

“我觉得可以加个角色,深藏不露的扫地僧,平时看着与世无争,关键时刻一语道破天机,或者用匪夷所思的方式解决问题。”

回复瞬间盖起了高楼,不仅其他几位执行员工参与讨论,连赵小伟都冒泡补充了几个他当狗仔时听闻的、比电视剧还离谱的真实职场八卦。苏曼也默默点了个赞,并留言:“题材有共鸣,成本可控,模式灵活,符合工作室调性,可作自制内容试水。”

林婉看到讨论如此热烈,便将这个提议带到了每周半小时的核心短会上。

“李想提议做个自制短剧,主题是讽刺职场奇葩现象,风格偏黑色幽默。大家觉得呢?”林婉简要介绍了情况。

苏曼首先表态:“我认为可行。第一,成本低,制作周期短,风险可控。第二,题材极易引发打工族共鸣,有成为爆款的潜质,能快速建立‘江工出品’的品牌辨识度。第三,可以锻炼我们自己的团队,探索内容制作流程。”

赵小伟摸着下巴:“题材没问题,肯定有话题度。需要注意尺度和隐喻,既要扎心,又不能太过火引来麻烦。公关这边可以提前做预案。”

所有人都看向瘫在懒人沙发上,似乎在研究自己手指甲的江城。

“老板,你觉得呢?”林婉问。

江城抬起头,打了个哈欠:“听着挺有意思。比那些一本正经的本子好玩。做呗。”

“那项目名称暂定《职场求生记》?”林婉确认。

“可以。”

“预算和团队……”

“你们定。”江城又补充了一句,“需要我干嘛?”

林婉和苏曼对视一眼,苏曼微笑着说:“剧本里设计了一个‘扫地僧’式的角色,是公司里一个看似无所事事、整天喝茶看报、却能一句话点醒主角的神秘大佬。我们觉得,这个角色,由您来客串,效果会非常好。”

江城想了想,点点头:“行。台词别太多。”

“没问题!”

老板一拍板,整个工作室如同上了发条,迅速运转起来。在“结果导向”模式下,项目组自动成型:李想作为总策划和主编剧,负责整合大家的创意,撰写剧本;一位有短剧制作经验的导演负责执导和拍摄;赵小伟团队负责舆情风险评估和后期宣传预热;苏曼负责协调资源和把控整体质量;林婉负责预算和后勤支持。所有人目标明确:在最短时间内,做出一部高质量、有态度的爆款短剧。

没有立项会,没有反复的ppt评审,剧本初稿在三天内就发到了协作平台,所有人实时评论、修改,效率高得惊人。

江城也拿到了属于他的“扫地僧”角色的剧本。这个角色果然台词极少,大部分时间就是坐在一个偏僻的工位上,泡着功夫茶,看着闲书,或者对着电脑屏幕上的围棋界面发呆。只有在主角被职场困境逼到墙角时,才会看似无意地说出一两句点破迷津的话,或者做出一个看似“摆烂”实则直击问题核心的举动。

比如,当主角被要求为一个毫无意义的项目熬夜做ppt时,“扫地僧”江城会慢悠悠地说:“ppt做得再漂亮,能改变项目本身是坨屎的事实吗?”然后递给主角一杯茶,“不如想想,怎么让领导自己意识到这是坨屎。”

当主角被同事甩锅,百口莫辩时,“扫地僧”江城会恰好“手滑”,将一杯水泼在了那个同事刚“精心”伪造的证据上,然后一脸无辜地道歉:“不好意思,年纪大了,手不稳。”深藏功与名。

江城看完,表示满意:“这角色挺好,符合我的人设。不用背词,不用太多表情,省心。”

拍摄就在工作室内部和附近租用的一个共享办公空间进行,周期极短。江城客串的戏份,半天就全部搞定。他几乎本色出演,那种由内而外散发的“懒得纠缠”但又“洞若观火”的气质,让导演直呼“绝了”。

后期制作同样高效,不到两周时间,《职场求生记》第一季(共8集,每集5-8分钟)全部完成。

成片送到江城这里审阅。他拉着杨锦鲤一起,窝在沙发里看完了全部内容。

短剧节奏明快,笑点密集,对职场弊病的讽刺辛辣又精准,让杨锦鲤这个大部分时间在剧组、但也见识过公司环境的演员都笑得前仰后合。

“太真实了!这个用离职心态打工,反而无往不利的梗,我明天就要用起来!”杨锦鲤擦着笑出来的眼泪说。

江城也难得地嘴角带笑:“嗯,是挺有意思。那个扫地僧,演得还行。”

杨锦鲤白了他一眼:“你这是夸自己呢?”

《职场求生记》,“江工工作室”首个自制项目,在没有任何预热和宣传的情况下,悄然在几个主流视频平台同步上线了。没有人知道,这部小成本的短剧,将如同一条闯入沙丁鱼群的鲶鱼,掀起怎样的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