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338章 没人拿话筒那天才算成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38章 没人拿话筒那天才算成了

但这一次,信号的稳定并未带来任何改变。

江畔那个名为“声音接力角”的话筒,依然死气沉沉。

春寒料峭,低温成了最完美的借口,连续三天,它拒绝接收任何人的心声。

技术部门的报修单雪片般飞向林晚的案头,催促的电话几乎要将她的听筒融化。

所有人都认为,这个城市的倾听之耳坏了,必须立刻修复。

“再等等。”林晚的命令简洁而又不容置疑,像是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激起一片困惑的涟漪。

她挂断电话,推开所有文件,穿上最不起眼的外套,走进了江畔的冬雾里。

她不是去检查那个故障的话筒,而是去寻找那些被话筒拒之门外的声音。

她的预感是正确的。

声音,如同被堵住的河流,总会找到新的河道。

在一个老旧小区的楼道里,她隔着门板,听到一位老奶奶正对着一台老式录音机,絮絮叨叨地讲述着今天市场的菜价,末了小心翼翼地加上一句:“这是给江边那个话筒的,等它好了,我让我孙子帮忙传上去。”林晚在笔记本上记下:自发代偿录音,一号。

很快,她找到了二号和三号。

一位是深夜加班的程序员,用手机备忘录录下对代码的咆哮和对未来的迷茫;另一位是失恋的女孩,在被窝里用K歌软件清唱着不成调的悲伤,她把每一段都命名为“江边回响”。

最让林晚震撼的,是在话筒旁的栏杆上。

一个上小学的孩子,因为没有录音设备,竟用作业本一笔一画地抄写着自己想说的话,字迹稚嫩却用力。

那是一篇关于梦想的作文,结尾处写着:“我想把这个秘密告诉话筒,因为它从来不笑话我。”孩子把作业本撕下来,用红色的发绳绑在冰冷的金属栏杆上,像系上一个无声的祈愿符。

第四天清晨,天还未亮透。

一群背着双肩包的少年,带着满身的朝气冲破了薄雾。

他们没有去摇晃那个失灵的话筒,而是熟练地架起了一台便携式蓝牙音箱和一支手持麦克风。

一个看起来像领头的男孩,小心翼翼地解下那张写满字的作业本,清了清嗓子,用一种介于少年清亮和成年低沉之间的嗓音,对着“土法扩音器”朗读起来。

“我想……我想告诉话筒,我的梦想是……”

寒风中,那稚嫩的文字通过简陋的设备,在江畔回荡。

接着,第二个,第三个少年走上前,轮流朗读着那些被贴在栏杆上的、写在零食包装纸背后的、画在便签条上的“留言”。

他们成了临时的信使,成了那些沉默声音的扩音器。

林晚藏身在不远处的一棵梧桐树后,举着手机,冰冷的手指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

她录下了全程,从第一缕晨光照在少年们年轻的脸庞上,到最后一句“我的话说完了”消散在风里。

她低下头,在视频文件的命名框里,郑重地输入了六个字:《没有麦克风的主持》。

这段视频没有经过任何剪辑,当晚就被上传到了“声音接力角”的官方主页。

它像一颗投入深海的炸弹,瞬间引爆了整个网络。

苏霓是在自己的书房里看到这段视频的。

落地窗外是城市的万家灯火,室内只有一盏台灯散发着暖光。

她没有像普通网友那样被少年们的热血所感染,她的目光,死死锁定在其中一个男孩的脸上。

那男孩手里拿的不是纸条,而是一本翻开的语文课本,他对着麦克风大声朗读着自己刚写的作文:“老师说,我们写的每一个字,都要有意义。可是我觉得,能有机会把它说出来,这件事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

一句话,仿佛一把钥匙,精准地插进了苏霓尘封多年的记忆锁孔。

她没有转发,也没有点评,只是缓缓起身,走到书房最深处的保险柜前。

她取出了一盘早已停产的betacam录像带,那是她第一次以主持人身份站上电视台演播室的珍贵记录,是她职业生涯的起点,也是她荣耀的徽章。

她凝视着录像带,仿佛在看另一个时空的自己。

良久,她拔下钢笔的笔帽,在录像带末尾那段仅有的几分钟空白处,一笔一划地写下一行字:“这一分钟不属于我,属于所有没说完的人。”

第二天,她亲自将这盒被无数人视为“主持界圣物”的磁带,捐赠给了本地传媒学院的影像资料馆。

在交接单的备注栏里,经手人犹豫着问她该写些什么,是“传奇的见证”还是“荣耀的开端”?

苏霓只是淡淡一笑,拿起笔,只填了一句:“请让它坏在学生手里。”

与此同时,远在数据中心顶层的许文澜,也敏锐地捕捉到了风暴的另一个侧面。

后台数据显示,“代偿录音”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演变成一种新的网络行为艺术。

无数用户开始在上传自己的录音时,刻意模仿那个故障话筒的声音质感——他们主动加入电流的杂音、断断续续的卡顿,甚至模拟低频的嗡鸣。

他们在标题里标注:“这样更像真的在江边说话。”

一名技术主管冲进许文澜的办公室,面色凝重:“许总,这是对我们专业性的侮辱!用户在主动追求一种‘破损’的体验,我们必须立刻发布公告,纠正这种行为,并且紧急修复E00119号话筒!”

许文澜却只是转动着手中的数据模型,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

她非但没有下令纠正,反而十指如飞,在键盘上敲下一行行新的代码。

半小时后,“声音接力角”App迎来了一次紧急更新。

在上传音频的界面,多了一个全新的选项——“破损音效”模式。

用户可以主动选择叠加电流声、风噪声、信号断续等效果。

而这个模式,被许文澜命名为“真实滤镜”。

面对技术人员不可思议的目光,她平静地回复道:“当人们宁愿去听一个坏掉的声音时,那恰恰说明,他们终于不再害怕自己说错了。”

这场由一个失灵话筒引发的连锁反应,甚至蔓延到了法律的殿堂。

司法部《非语言证据采信指南》的修订研讨会上,陆承安作为特邀顾问,正面临着一群资深法学专家的诘问。

争议的焦点在于,那些模糊不清的“哼唱、无意识的拍打、甚至急促的呼吸”,能否作为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据。

“这太荒谬了!法律要求的是精准和清晰!”一位老教授言辞激烈。

陆承安没有辩驳,只是打开了投影,播放了一段音频。

音频里,只有一种单调的、富有节奏的敲击声,一下,又一下。

“这是我们数据库里的一段‘无效录音’。”陆承安的声音沉静而有力,“记录者是一位失语症老人,他每天下午三点,都会坐在轮椅上,用手指敲击扶手。我们分析了长达一年的数据,发现这个节奏,与他孙女放学回家时跑上楼梯的脚步声,完全一致。”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三年前,他的孙女在放学路上遇险失踪。警方最初判断是离家出走。但我们监测到,就在失踪当天下午三点,老人的敲击频率骤然加快,节奏混乱,充满了暴躁和恐慌。我们立刻将此作为心理异常的旁证,提交给警方,建议将案件等级提升为绑架。正是这个建议,为警方争取到了宝贵的十二个小时,最终在城外的废弃工厂里,找到了那个女孩。”

陆承安关掉音频,目光扫过全场。

“法律不应该只听那些说得清的话,”他一字一顿地说,“更要听懂那些藏在模糊里的真。”

风暴的源头,林晚,此刻已身在千里之外的西北。

她此行的目的,是复查她十年前策划的“沉默展览”十年纪念展。

展厅的布局一如往昔,唯有中央多了一样东西——一台完全手动的、老式到堪称古董的录音机。

它没有电源,没有数字存储卡,仅靠一个手摇发电的摇柄驱动。

每摇动一次,只能录制或播放三十秒的声音。

管理员看出了她的疑惑,笑着解释:“观众们说,现在的设备太可靠、太高清了,反而不敢说真话,总觉得会被永久记录、被分析、被评判。这个好,摇不动了、录坏了,都不能赖它。它给了你说错话的权利。”

林晚伸出手,轻轻摇动那根沉重的摇柄。

一段被遗留下的录音缓缓播放出来,是一个中年女人的声音,她压抑着哭腔,低声说着:“女儿,妈妈当年没拦住你嫁给那个人,不是不在乎你,是怕你连妈妈也一起恨了……”

三十秒结束,录音戛然而生。

那根摇柄在惯性的作用下又转了半圈,然后无力地停下,像一声无声的叹息。

时间回到元宵节的清晨。

浓重的江雾让整个城市都变得不真切。

苏霓独自一人走向江畔,那支引发了一切的“声音接力角”话筒,依然斜倚在栏杆上,仿佛一个疲惫的问号。

一群孩子正围着栏杆,嘻嘻哈哈地往河里投掷着亲手制作的兔子灯笼。

其中一个男孩扯着嗓子高喊:“我的愿望是长大以后当主持人,就像电视里那样!”

另一个女孩立刻追问:“那你怕不怕说错话呀?”

那个男孩把胸脯一挺,得意地摇了摇头,声音清脆响亮:“小满姐姐说了,卡住的地方,才是真的!”

苏霓驻足,静静地听着,那句话像一根温暖的羽毛,轻轻拂过她的心尖。

就在这时,她忽觉袖口被一股轻柔的力量微微拉动。

她转过头,陆承安不知何时已站在她的身边,他没有说话,只是轻轻握住了她微凉的手,目光同样落在远处那支倾斜的话筒上。

十分钟后,远在千里之外的许文澜,手机屏幕最后一次亮起。

一条系统信息自动弹出:E00119号终端状态最后一次更新——信号稳定,频率回归基准,命名权限永久向所有用户开放。

而在城市的源点基站最深处,那颗象征着系统核心的服务器,代表着心跳的指示灯,平稳而有力地闪烁着,仿佛从一开始,就从未等待过任何人来按下开始键。

元宵节的烟火与灯光终将落幕,喧嚣过后的城市迎来新的一天。

次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再次穿透薄雾洒向江面时,江畔那支斜倚的话筒,依旧沉默如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