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我的桃源空间 > 第243章 星火燎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沃土深耕”战略实施一年后,“桃源印记”内部发生了深刻而静默的变化。标准体系日益完善,人才梯队初具规模,产品线更加精炼有力,数字化管理初见成效。联盟如同一棵根系愈发茁壮的大树,内在生命力蓬勃涌动。而这一年,外部环境也悄然变化,乡村振兴的春风吹遍大地,各级政府对“桃源模式”的关注从欣赏转向了寻求借鉴与推广。星火之光,渐成燎原之势。

省发改委和农业农村厅联合组成的调研组悄然抵达桃源村,带队的是位头发花白、目光锐利的刘巡视员。他们没有事先通知,谢绝了县里的陪同,直接住进了村里的民宿,一连三天,早出晚归。他们走访药田,与福伯等老农闲话桑麻;他们钻进车间,看巧婶和女工们如何炮制药材;他们参加合作社的晚间讨论,听年轻人们争辩线上营销策略;他们甚至跟着张维,实地查看了云泽湖项目的运营细节。

调研结束前的座谈会上,刘巡视员终于开口,语气沉稳而有力:“这几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的典型,不是盆景,是野外自然长成的栋梁材。你们最难能可贵的,不是产业做得多大,而是探索出了一条‘人才回归、产业扎根、文化生根’的可持续路径。省里计划,将‘桃源印记’的经验进行系统梳理,作为全省乡村振兴‘一村一品’提档升级的参考范式之一。”

这个消息让联盟上下既感荣幸,又觉压力。成为“范式”,意味着他们的一举一动将被放在聚光灯下解剖,经验将被复制,教训也可能被放大。张维在内部会议上提醒大家:“这是肯定,更是鞭策。我们要更加谨言慎行,把每一步走得更扎实。我们的经验输出,必须实事求是,绝不能为图虚名而夸大。”

几乎与此同时,邻省一个自然条件相似但发展滞后的地区,由分管农业的副区长亲自带队,慕名前来“取经”。交流中,对方毫不掩饰其迫切心情:“我们那儿有很好的山水资源,但缺思路、缺人才、更缺能带动群众的‘领头雁’。张理事长,希望你们能不吝赐教,帮我们想想办法。”

面对真诚的求助,张维和理事会经过慎重讨论,决定采取一种更务实、更可持续的“赋能”而非“移植”的合作模式。他们并未承诺直接去投资或管理,而是提出了一个“三步走”的“火种计划”:

1. 诊断把脉:派出由张维、水生、巧婶组成的核心顾问团,进行为期一周的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当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人的状况,出具一份量身定制的《产业发展诊断与建议报告》。

2. 种子培训:邀请对方地区选拔有潜力、有热情的乡村青年、合作社带头人,到“桃源印记”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跟岗实训”,沉浸式学习从生产到管理的全套流程。

3. 长期陪伴:建立线上专家库和答疑机制,“桃源”核心团队作为长期顾问,提供远程技术支持和决策参考。

这个方案,得到了对方的热烈响应。首批十名“种子学员”很快抵达桃源村。他们与联盟员工同吃同住同劳动,白天在田间车间实践,晚上参加专题培训。这些学员带来的新鲜视角和当地的具体问题,也反过来促进了“桃源”团队对自身经验的反思与升华。张维对水生说:“教是最好的学。我们在输出的过程中,也在梳理和提升自己。”

“星火燎原”的效应还不止于此。曾受惠于联盟早期技术指导的望仙村、桂花村等,在发展起来后,也开始主动帮助周边更弱小的村庄。一种基于“感恩回馈、共同发展”的次生扩散效应悄然形成。省里注意到这一现象,顺势策划了“乡村振兴携手行动”,由“桃源印记”联盟牵头,联合一批已具特色的乡村,组建“乡村振兴发展联盟”,通过经验分享、技术互助、渠道共享,实现更大范围的协同发展。

面对这扑面而来的机遇与责任,张维感到肩上的担子前所未有地沉重。夜晚,他独自登上村后的山岗,俯瞰着脚下灯火点点的村庄和更远处沉睡的连绵山峦。星火已燃,能否燎原,关键在于火种的质量和持火者的定力。他深知,“桃源”的经验有其特定的土壤和机缘,不可简单复制。真正的价值,在于其背后“尊重规律、以人为本、循序渐进、利益共享”的核心逻辑。

星火燎原,非为虚名,而为实效。联盟未来的道路,必将与更广阔的土地、更多人的命运紧密相连。这份事业,已远超一村一地的兴衰,承载着更多人对乡土重焕生机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