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背叛后从乡镇到封疆大吏 > 第222章 儒林授课论经济 临海实践出真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22章 儒林授课论经济 临海实践出真知

第222章:儒林授课论经济 临海实践出真知

省委党校的学习生活节奏紧凑而充实。在经历了初期的波澜后,陈临海逐渐适应了这里的氛围,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和思考中。他知道,这三个月的沉淀,对他而言至关重要。

这天上午,是备受期待的韩儒林副校长的专题课——《新时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挑战与路径选择》。

韩校长在经济学界和政界威望很高,他的课往往能直指问题核心,引人深思。

大教室里座无虚席,连过道都加了不少座位。韩儒林依旧是一身朴素的中式服装,精神矍铄。

他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开门见山,抛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同志们,我们都知道要协调发展。但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是,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在某些方面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资源、人才、资本,为什么总是向着少数几个地方高度集中?我们过去那种依靠政策倾斜、大规模投资拉动的区域平衡模式,边际效应是不是在递减?在新的发展阶段,路到底该怎么走?”

这个问题一下子抓住了所有学员的心。这正是他们在各自岗位上深感困惑和压力的核心问题。

几位来自不同地区的学员先后发言。有的强调要继续争取上级政策和项目支持;有的认为要改善营商环境,承接产业转移;还有的提出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

孙子聪也做了发言,他引用了“梯度理论”、“增长极理论”等经济学概念,论证了优先发展核心城市、通过辐射效应带动周边的必要性,思路清晰,理论扎实,赢得了一些掌声。

韩儒林认真听着,偶尔点头,但眼神中似乎还在等待什么。

这时,一位来自北部山区某县的县长激动地站起来:“韩校长,各位同学,我来自省里有名的贫困县!我们那里要资源没资源,要区位没区位,人才全都跑光了!上面天天讲协调发展,可落到我们头上,除了给点转移支付,还能有什么办法?培育‘造血’功能?谈何容易!我们连‘血’都快流干了!”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无奈和焦灼,引起了不少来自欠发达地区学员的共鸣。

教室里响起一阵窃窃私语。这个问题非常现实,也异常尖锐。

孙子聪见状,微微昂起头,带着一丝优越感回应道:“这位同学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经济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不可能齐头并进。我认为,落后地区更要认清现实,主动融入核心城市的经济圈,做好配套服务,比如发展生态旅游、提供农产品,这也是分工协作嘛。硬要去搞自己不擅长的工业、高科技,很可能劳民伤财。”

他这话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隐隐带着一种对欠发达地区的轻视,让那位县长和类似处境的学员脸色更加难看。

就在课堂气氛有些凝滞的时候,陈临海举起了手。

得到允许后,他站起身,声音沉稳:“韩校长,各位同学,我认为,新时期协调发展的关键,可能不在于‘输血’的力度,而在于能否培育出各个区域自身强大的‘造血’功能。”

他顿了顿,看到众人的目光都聚焦过来,继续说道:“政策和支持固然重要,但如果一个地方缺乏能够吸引和留住高端要素的内在生态系统,给再多的资源,也可能像是往漏水的桶里倒水,难以持久。这个生态系统,我认为至少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是产业生态。不是简单的产业转移,而是要基于当地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找到能够融入全国甚至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生态位’,形成有根植性、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比如我们东河区,过去只是个传统商贸区,我们升级商贸物流,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借此打通上下游,吸引相关的加工制造、研发设计、金融服务等业态集聚,形成一个围绕‘流通’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是人才生态。不仅要引进人才,更要能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这需要配套的公共服务、宜居的环境、公平的竞争机会和干事创业的平台。有时候,一个能激发人创造力的软环境,比单纯的资金补贴更有吸引力。”

“第三,是治理生态。一个高效、廉洁、法治化的地方政府,是培育前两个生态的前提和保障。如果营商环境恶劣,政策朝令夕改,企业家和人才用脚投票,再好的规划也是空中楼阁。”

他结合东河区的实践,将“协调发展”这个宏大的命题,具体化为构建“产业、人才、治理”三大微观生态,视角独特,逻辑清晰,既有理论高度,又极具操作性。

他特意转向那位山区县长,诚恳地说:“刚才这位同学提到的情况,我非常理解。东河区过去也面临产业老旧、人才外流的问题。我们的体会是,越是困难,越不能慌,越要静下心来,找准自己的‘一招鲜’。比如山区,未必不能发展高科技。我知道邻省有个山区县,利用凉爽的气候和稳定的电力,引进培育了大数据中心,带动了整个产业链。关键是要有‘无中生有’‘有中创优’的智慧和决心,要打造能让特定产业、特定人才落地生根的‘小气候’。”

那位县长听了,若有所思,脸上的焦躁缓和了不少。

“因此,”陈临海总结道,“我认为未来的区域政策,或许应该更加注重‘赋能’而非‘倾斜’,帮助不同地区找准自己的‘生态位’,培育内在的‘造血’能力。这可能比单纯的项目和资金分配,更能从根本上解决协调发展的问题。”

他的发言结束,教室里安静了片刻,随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许多来自欠发达地区的学员眼中放光,仿佛找到了新的思路。

韩儒林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用力点了点头,评价道:“临海同志的发言,很有见地!他没有停留在概念和理论的层面,而是深入到区域发展的微观机理,提出了‘生态位’和‘造血能力’这两个非常关键的概念。‘培育小气候’这个比喻也非常形象!这是我们制定政策时必须要考虑的深层次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源于实践,高于实践,非常好!”

韩校长的高度赞扬,让陈临海在学员们心中的分量再次加重。秦奔雷在一旁也微微颔首,看向陈临海的目光中欣赏之色更浓。而孙子聪,虽然面上不动声色,但紧握的笔杆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他发现,陈临海这种从实践中淬炼出的洞察力,确实比他纯粹的理论推演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