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陆沉在沉睡中被推举为星盟议长,这一史无前例的事件,如同在看似平静的湖面下投入了一颗深水炸弹,其引发的深层变革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重塑着星盟的内部结构与运行模式。权力的更迭不仅仅是名义上的,更伴随着实实在在的责任与压力——那份关于“边缘回响”的绝密报告,如同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每一位知情者的心头。

新任议长(尽管处于沉睡状态)的意志,通过皇后李云瑶代执权柄与人皇印玺的共鸣,清晰地传递出了一个信号:面对可能存在的、远超黑渊魔君的域外威胁,星盟必须摒弃过往的隔阂与壁垒,整合所有力量,优先发展能够应对未知风险的防御与探测体系。

这一意志,得到了以探索与发展派系为核心、包括青玄大世界、泰拉石族、赫利俄斯共同体等主要文明的积极响应。甚至连以往秉持保守态度的净化派系和以利益为导向的商业联合体,在严峻的现实压力和对陆沉个人威望的忌惮下,也不得不选择配合。

一场波及整个星盟的、自上而下的“技术共享与联合研发”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其核心项目,被命名为——“守望者计划”,旨在集星盟众文明之长,打造新一代的、能够应对高维威胁、规则层面攻击以及超远距离探测的综合性防御系统。

“守望者计划”的总部,并未设在星盟政治中心的“诺亚”星,而是出人意料地设立在了天穹星的新希望之城。这既是星盟对天穹星在此次战争中贡献与地位的认可,也是因为这里拥有独特的、融合了科技与修真体系的研发环境,以及那位沉睡议长所留下的、蕴含着规则奥秘的人皇圣光可供(有限度地)研究参考。

一时间,新希望之城仿佛成为了整个已知宇宙的智慧与技术的熔炉。

来自赫利俄斯共同体的、线条硬朗、充满工业美学的巨型科研舰船,与青玄大世界那优雅如艺术品、流淌着灵能光晕的“青鸾”御空仙舟,并肩停泊在扩建后的太空港。泰拉石族的工程巨像迈着沉重的步伐,与水晶林文明的精密晶体构造体一同,在规划出的巨大实验场上,协作搭建着新型防御矩阵的基础框架。

在城市中央,原本的星际科技院被扩建了数倍,更名为“守望者研究院”。研究院内部,划分出了多个迥然不同的研究区域。

在“高维结构与探测中心”,赫利俄斯的数学家与物理学家们,正在与灵能执法者的精神大师们进行着看似不可能的合作。数学家们构建着描述高维空间的复杂模型,而灵能执法者则尝试用自身的精神力去“触摸”和验证这些模型的某些层面,试图找到探测“边缘回响”这类可能涉及高维信息传递现象的方法。

“这简直是对逻辑的亵渎!”一位赫利俄斯的老科学家看着灵能织法者闭目冥想、试图用意识去“感受”十一维空间褶皱时,忍不住对着陈明博士抱怨,“能量、物质、数据,这些才是可观测、可量化的基础!意识?那不过是神经电流的副产品!”

陈明还未回答,旁边一位灵能织法者大师缓缓睁开眼,空灵的声音响起:“阁下眼中的神经电流,于我而言,亦是宇宙能量流转的一种韵律。维度并非只有冰冷的数学描述,亦存在‘灵性’的层面。若非如此,贵方又如何解释黑渊魔君那扭曲规则的意志力量?”

老科学家一时语塞,黑渊魔君的存在,确实挑战了他们许多固有的科学观念。

陈明连忙打圆场:“两位,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或许,真理存在于数据与感知的交汇处。我们何不尝试,将赫利俄斯的探测器接收到的原始数据,输入灵能织法者的‘共鸣水晶’,看看能否激发出新的分析视角?”

这样的碰撞与融合,在研究院内比比皆是。

在“规则防御与能量屏障部门”,情况则更加“热闹”。泰拉石族的工匠大师们,信奉“一力降十会”,他们带来的是一种名为“根源壁垒”的技术蓝图,旨在通过模拟星辰内核的物质密度与能量场,构建近乎绝对物理防御的屏障。他们挥动着如同小山般的锻造锤,敲打着特制的合金基板,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

而旁边,青玄大世界的阵法师们,则对此嗤之以鼻。“蛮力之道,终有穷尽。”一位须发皆白的老道抚须摇头,“规则攻击,避实击虚,岂是厚重装甲所能抵御?当以无上道韵,构筑‘太乙无极阵’,化攻击于无形,引能量归混沌!”

他们在地上、在空中,用灵能勾勒出玄奥复杂的阵图,研究着如何将道家阵法与星际能量技术结合,形成能够偏转、分解规则层面攻击的防御场。

双方起初各抒己见,甚至因为能量波动互相干扰而差点引发实验室事故。直到周震元帅带着几位在远征中见识过各种攻击模式的军官前来,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为何不将‘根源壁垒’作为最外层的物理缓冲,将‘太乙无极阵’内嵌其中,形成刚柔并济的复合防御?就像我们天穹星的灵能偏转护盾,不也是物质与能量的结合吗?”

这个思路给了双方启发,开始尝试将坚不可摧的泰拉石合金作为阵基,在上面镌刻青玄道门的防御符文,虽然过程磕磕绊绊,却初步展现出了令人惊喜的防御效果。

而在最核心、也最神秘的“人皇圣光解析实验室”外,气氛则要肃穆得多。这里由天穹星的顶尖符师、阵法师以及星盟挑选出的、对规则感知最敏锐的少数专家共同负责。他们无法直接接触那片新生虚空中的圣光,但可以通过人皇印玺散发出的微弱共鸣,以及李云瑶偶尔调动圣光力量时留下的能量轨迹,进行间接的研究。

他们发现,陆沉留下的人皇圣光,并非单纯的能量,更像是一种“活着的”规则集合体,它在自发地维持着那片星域的秩序,并对外界的规则扰动有着极其敏锐的感知。这为研发能够提前预警规则层面攻击的探测器,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理论方向。

技术共享的过程绝非一帆风顺。不同文明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甚至基本的世界观都存在巨大差异,争吵、误解、甚至技术冲突屡见不鲜。知识产权与核心机密的保护,也是一个极其敏感和复杂的问题。

但在“守望者计划”这个共同的目标下,在星盟高层(尤其是代表陆沉意志的李云瑶)的强力推动和协调下,在越来越清晰的“边缘回响”后续异常信号的催促下,合作的潮流终究是不可阻挡的。

一个个技术壁垒被艰难地打破,一种种前所未见的技术思路被碰撞出来。虽然距离真正建成新一代防御系统还为时尚早,但这种深度的、打破文明隔阂的技术共享与融合,其本身就在悄然改变着星盟的科技树,孕育着未来应对一切挑战的无限可能。

所有人都明白,他们正在与时间赛跑,在未知的威胁真正降临之前,必须将手中的“盾”打造得足够坚固。而这面盾的铸造过程,正将星盟数百个文明,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