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美妇人更是诧异,自己一个深居简出的官眷,除了偶尔诗词唱和,鲜少抛头露面。

这看似柔弱模样的老男人,如何会知晓自己的闺名?

李清照有些警惕地反问道:“正是小女子!敢问您是如何知晓的?”

康履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下意识地抬眼看向崇祯,眼神中带着几分惊疑与了然。

崇祯此刻也愣住了,瞪大了眼睛,不可置信地望着眼前这位荆钗布裙的美妇。

李清照?

易安居士李清照?!

那个两个月前自己给她写诗,没回自己的李清照?

崇祯心中泛起一阵波澜。

真是造化弄人!

本以为交不成诗友,却不曾想,此刻二人竟在这种境况下,以这种方式相遇。

李清照并未认出崇祯,当时迎驾,她与万民一同观驾,距离遥远,只能隐约看到圣驾轮廓,根本看不清龙颜。

更何况,此刻崇祯身着便服,与当日九五至尊的帝王气派判若两人。

李清照只觉得眼前这位年轻公子气度不凡,似是京中颇有权势的权贵子弟,是她目前唯一的救命稻草。

她继续哭诉道:“我夫君为人耿直,为官清廉,他平素最大的爱好,便是金石考订,收藏书画,他所有的收藏,件件都有出处,就连他出任莱州知府时,因公事捐赠所得,以及在淄州府库发现并登记备案的古物,都有明确的官方凭据和手札记录!”

“可那金陵知府陈邦光,仗着自己在朝中有人,一手遮天,将我夫君的凭据全部指为‘伪证’,刑部官员更是受其蒙蔽,根本不看证据,便草草定案,将我夫君打入大牢!”

夫君被判“贪赃枉法、私藏禁物”,这罪名可不小。

这已经是李清照第三次来刑部申诉了。

崇祯听罢,心中已有七八分相信,却不能凭一人之言,于是沉声问道:“夫人所说的凭据何在?可否让本公子一观?”

李清照闻言,眼中燃起一丝希望,立刻解开怀中紧紧抱着的那青布包裹,从中取出了几卷泛黄的纸张,小心翼翼地递到崇祯面前。

那正是赵明诚穷尽半生心血编纂的《金石录》手稿,以及数份泛着官印的收藏凭据,其中甚至有莱州知府捐赠的手札和淄州府库的登记册副本。

崇祯接过那些凭据,仔细翻看。

虽然不懂金石考订之学,但那些清晰的文字、明确的日期、盖有的官印以及详细的记录,无不显示着其真实性。

再看那《金石录》手稿,虽然只是匆匆一瞥,但其中考订之严谨、记载之详尽,足见作者的学识渊博与治学态度之严谨。

这样的饱学之士,岂会是那种贪赃枉法、私藏禁物的小人?

“荒唐!简直是荒唐!”

崇祯帝霍然起身,一股属于帝王的威严不自觉地流露出来,吓得李清照和康履皆是一颤。

他将手中的凭据递给身后的皇城司提举顾千帆,沉声吩咐道:“此事关系重大,你亲自去刑部彻查此事!务必在最短时间内,给我一个明确的交代!”

顾千帆心头一凛,他知道陛下此言,已是动了真怒,于是躬身领命。

说罢,便带着几名皇城司精干人手,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茶肆。

李清照见此情景,心中既是激动,又是不安。

眼前这位公子一声令下,竟能调动如此精干之人去刑部查案,其身份绝非普通权贵。

她不安地问道:“敢问公子……您究竟是何人?若公子不愿告知,那妾身也无法……”

崇祯摆了摆手,示意她不必多问,只是淡淡地答道:“我是谁并不重要,你只需知道,我是能还你夫君清白之人。”

一边说着,一边又拿起了那卷《金石录》手稿,细细翻看。

其中对古物器形的描述,对铭文的考证,对源流的辨析,无不彰显着高超的学术水准。

“这《金石录》考订严谨,学问精深,赵明诚确是大家!”

崇祯帝不禁赞叹道:“此等大学问,此等治学精神,岂是那些只知攀附权贵、蝇营狗苟之辈能比拟的?”

李清照见他竟然懂学术,并且对《金石录》推崇备至,心中的戒备和不安稍稍放下。

她明白,能赏识她夫君学问之人,绝非等闲之辈。

皇城司的情报网络遍布大宋各地,尤其是在京师金陵,更是密布如织。

顾千帆得了崇祯帝的旨意,雷厉风行,只用了短短半天的时间,便将赵明诚一案的来龙去脉查得清清楚楚,一应证据,也迅速地收集齐全。

日暮时分,顾千帆回到了茶肆雅间,向崇祯禀报了调查结果。

“公子......”顾千帆压低声音,向崇祯躬身禀报:“查清楚了!”

说话间,瞥了一眼李清照。

李清照也识趣,当下福了一礼,自己走到隔壁的包厢。

“启禀陛下,赵明诚一案,确系冤情!”

顾千帆道:“其夫赵明诚,任江东经制副使,此官职负责监督直隶江东区域经制钱的征收,包括商税、酒税、契税等附加税的稽查与上缴,他职责所在,需核查地方官员是否存在截留税款、虚报账目等行为,并将征收情况直接上报户部。”

顾千帆顿了顿,继续说道:“正因为赵明诚查账严谨,铁面无私,得罪了金陵知府陈邦光,这陈邦光早有贪墨劣迹,赵明诚的彻查触及了他的利益,于是,陈邦光便怀恨在心,指使御史台的御史张桐弹劾赵明诚贪赃枉法、私藏禁物,诬陷他利用职务之便,获取珍稀文物,借收藏敛财、私占朝廷重器。”

崇祯哦了一声,想起了上个月御史台弹劾官员一事。

大宋的监察体系以御史台为核心,负责纠察官邪,肃正纲纪。

御史台享有风闻奏事之权,即便是仅凭传闻,无需事先掌握确凿证据,便可上奏弹劾。

因此,赵明诚很快便被弹劾成立,案件随即移交大理寺进行审判。

不过,御史台那帮御史,几乎每天都在弹劾别人,甚至有人一天弹劾七个人,崇祯如何一个个记得?

只得按照司法程序交由大理寺审判。

顾千帆继续道:“大理寺乃大宋最高审判衙门,负责断天下奏狱,本应秉公核查赵明诚‘私藏禁物’、‘贪赃枉法’等罪名,然而,陈邦光在朝中经营多年,颇有人脉,大理寺在审理过程中,刻意模糊‘私人收藏’与‘官方文物’的界限,将赵明诚合法收藏的青铜鼎、金石拓片等,歪曲为私藏禁物,诬陷其贪腐。”

“而赵明诚嗜金石书画如命,入仕后曾任莱州太守、淄州太守,常典当衣物以鉴赏收买金石书画,这一点反倒成了其政敌攻击的口实,说他假公济私。”

“大理寺草率判决后,按照流程,案件移交刑部进行复核,刑部作为复核机关,本应对大理寺的判决进行二次审查,确保量刑得当、事实无误。

然而,刑部侍郎马文升乃是陈邦光的同年,两人私交甚笃,他在复核过程中,同样秉持偏见,刻意回避李夫人提供的诸多凭证,坚持原判,致使赵明诚冤情难雪。”

“赵明诚被查下狱后,李夫人四处奔走,为丈夫澄清,但朝中官员无人相帮,皆因心知肚明,这根本就是一场官场内斗,谁也不愿轻易涉足。”

顾千帆将查清的来龙去脉,以及其中牵扯的人情关系,悉数禀报。

崇祯听罢,脸色阴沉如水。

他算听明白了,此事说白了这是一场借由查账引发的官场内斗,赵明诚成为了权力倾轧的牺牲品!

“这个陈邦光……”

崇祯沉吟片刻,语气中带着一丝冷意:“朕记得,前两年,他那不成器的儿子陈衙内,仗着他的权势,在金陵街头横行霸道,与人争斗,闹得沸沸扬扬。”

“当时朕便已警告过他,并责令刑部杖责了那陈衙内一番,这才揭过,没想到,他非但不思悔改,反而变本加厉,竟敢构陷朝廷命官,结党营私!”

崇祯的目光转向窗外,寒风呼啸,却不如他此刻心中的怒火猛烈。

他原以为杖责其子已是敲山震虎,不曾想这陈邦光竟然如此胆大妄为,公然结党,陷害忠良。

看来,这金陵城中的官场,在他北伐期间,已然滋生了不少不法之事。

崇祯决定,要借此案,好好敲打一番金陵的官场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