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四合院:悟性逆天,云爆白象 > 第806章 星条国的微处理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下一秒,巨大的、压抑已久的欢呼声,如同火山喷发一般,轰然炸响!年轻的技术员们互相拥抱着,跳跃着,一些人甚至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他们挥舞着拳头,尽情地宣泄着几个月来所有的疲惫、压力和期盼。

这是一场无声的惊雷。它的声响,被隔绝在了738基地的高墙之内,外界的世界对此一无所知。但对于在场的每一个人来说,他们都清晰地听到了一个新时代,被轰然撞开大门的声音。

陈老缓缓地站起身,他摘下老花镜,用手背擦了擦湿润的眼角。他看着那个站在人群中,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是欣慰笑容的年轻人,嘴唇翕动,最终只说出了一句话:“我们……做到了……”

钱副主任瘫坐在椅子上,用手帕不停地擦着汗。他看着眼前这群欢呼的年轻人,看着那张打印出来的、宣告成功的纸条,心中五味杂陈。震撼、不解、以及一丝丝的恐惧。他意识到,自己之前对这个项目的理解,还是太肤浅了。这东西所蕴含的能量,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一个新时代的扉页,就在他眼皮子底下,被这群年轻人悄无声息地掀开了。

林舟穿过欢呼的人群,走到窗边,望着外面灰蒙蒙的天空。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这只是在实验室环境下的、点对点的成功。真正的考验,是当“星火”从三个节点扩展到三百个、三千个,当它面对各种干扰、攻击和复杂应用时,是否还能如此稳定。

当天深夜,喧嚣散尽的738基地里,林舟在自己工作间的台灯下,翻开了那本厚厚的日记。在摇曳的灯光中,他用钢笔写下了今天的日期,然后,用一种近乎预言的笔触,郑重地写道:

【十月十七日,晴。星火一期,首次联调测试成功。当第一份文件跨越数十公里的空间,在百分之一秒内完成交换时,我听到了历史车轮滚动的声音。它沉重而坚定,碾碎旧的秩序,开辟新的纪元。】

【他们看到了信息的快速传递,而我看到的,是权力的重新定义。当‘星火’燎原,信息将以前所未有的力量,穿透和消融一切有形的、无形的壁垒——地域的、组织的、甚至阶级的。未来的战争,将不再仅仅是钢铁与火焰的碰撞,它将在无形的网络空间中率先打响。谁掌握了信息权,谁就掌握了未来的主动权。我们今天点燃的,究竟是文明的火炬,还是潘多拉的魔盒?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们必须成为那个持火之人。】

写完最后一句,林舟合上了日记本。他知道,这条路,他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而就在东方的这片土地上,一粒火种被悄然点燃的同时,遥远的大洋彼岸,那个被称作“星条国”的科技巨兽,也正沉浸在自己的辉煌之中。他们的大学和军事研究机构之间,一个名为“阿帕网”的实验网络已经运行了数年,但规模和应用都极其有限,更像是一个昂贵的玩具。他们主流科技界和商业巨头的目光,依旧牢牢锁定在大型计算机的性能竞赛上。Ibm、霍尼韦尔、dEc……这些巨头们正为了谁的计算机运算速度更快、内存更大而争得头破血流,就像一群还在比拼肌肉块头的史前巨兽。

他们对于东方大国那个秘密的“星火”计划,一无所知。

然而,就在这个秋天,星条国西海岸一个被戏称为“硅谷”的地方,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发布了一项看似不起眼的新成果——一块集成了数千个晶体管、指甲盖大小的硅片。他们称之为,“微处理器”。

当东方大国的“星火”计划在绝对的机密中点燃第一缕微光时,太平洋的另一端,星条国,正准备向全世界投下一颗科技领域的“震撼弹”。

加州的阳光总是带着一种不真实的金色,慷慨地洒在圣克拉拉谷的每一寸土地上。这里曾经是连绵的果园,如今,一栋栋低矮而现代的建筑正在拔地而生,取代了杏树和李树的位置。人们用一个新潮的词汇来称呼这片正在发生剧变的土地——“硅谷”。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全星条国乃至全世界最聪明的头脑、最狂热的梦想家和最敏锐的资本。

初冬的一个早晨,这片热土的气氛被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沸点。

通往“英特尔莱克公司”(Intellectron Inc.)总部的道路,被装扮得如同节日一般。崭新的星条旗在道路两旁迎风招展,与加州州旗交相辉映。从清晨开始,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车辆就排起了长龙。肤色各异的记者们扛着在当时看来笨重无比的摄像机,背着沉甸甸的器材箱,焦急地等待着进入会场。

这场新闻发布会的邀请函,在三天前以一种近乎神秘的方式送到了全球各大主流媒体的手中。邀请函的设计极为简洁,深蓝色的卡纸上只用银色字体印着“英特尔莱克公司”的徽标,以及一行字:“见证一个新纪元的开启”。没有透露任何具体内容,但随邀请函附上的一份安保须知,却让所有人都嗅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息——出席者名单需要经过白房子和联邦调查局的双重审核。

能让统领亲自出山的发布会,究竟发布的是什么?

记者们在警戒线外议论纷纷。

“难道是那个传闻已久的‘奥林匹斯’计划?他们要把人送到火星上去?”一位来自法兰西通讯社的记者猜测道。

“不可能,那至少是十年后的事情,”旁边一位德意志电视台的资深记者摇了摇头,“我猜是军事领域的突破。也许是新型的激光武器,或者是能突破北极熊防空网的隐形轰炸机。”

“嘿,汤普森,你们《纽约纪事报》消息最灵通,听到什么风声了吗?”一个年轻记者挤到一位头发花白、眼神锐利的老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