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 > 第237章 涟漪、种子和渐变的轨迹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37章 涟漪、种子和渐变的轨迹

第二百三十七章

图书馆靠窗的座位,阳光被过滤成柔和的暖黄色,尘埃在光柱中缓慢浮动,如同时间可见的流逝。封瑶摊开随机过程的教材,指着其中一个关于马尔可夫链状态转移概率的证明难点,眉头微蹙,眼神却充满了求知欲。

徐卓远的目光落在书页上,随即,清晰而条理分明的讲解便流淌出来。他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像拆解精密仪器一样,将复杂的证明过程分解成几个核心公理和逻辑推论步骤,引导封瑶自己去连接其中的关键节点。

“这里的关键在于理解这个不等式成立的充要条件,它依赖于系统‘无记忆性’的本质定义,而非直观经验。”他的手指点在公式的某个符号上,指尖干净,语气没有任何起伏,却精准地撬开了封瑶思路中的阻塞点。

封瑶凝神细听,偶尔提出自己的疑问。她发现,当自己完全沉浸在徐卓远构建的逻辑框架里时,那些晦涩的数学语言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变得可以理解和驾驭。这种高效的“知识传输”模式,是她重生前从未体验过的。前世,她多半是在自卑和混乱中独自挣扎,偶尔向那时的徐卓远求助,得到的也多是简略甚至带着些许不耐的回应,那更像是在确认她的“不行”,而非真心帮助。

而现在,这个冷静得近乎非人的徐卓远,却以一种近乎“绝对理性”的方式,为她铺设着通往知识核心的阶梯。这种反差,让她心底那片重生后努力开垦的土壤,悄然滋生出一丝酸涩与庆幸交织的复杂情绪。

“我明白了!”封瑶眼中闪过豁然开朗的光亮,她拿起笔,迅速在草稿纸上演算起来,“所以这里引入这个辅助变量,是为了构造一个鞅,然后应用停时定理?”

“正确率98.7%。”徐卓远微微颔首,系统自动评估并给出了反馈。他看着封瑶因解决难题而微微发亮的脸颊,内部记录更新:【主体封瑶,数学逻辑推理能力,持续优化中,斜率正。满意度参数微升。】

解决了学术问题,封瑶收拾书本的间隙,像是想起什么,语气自然地提起:“对了,阿远,下周我妈妈生日,我想回去一趟。你……要一起吗?”

这个问题问得随意,却让徐卓远正在关闭平板电脑的动作几不可察地顿了一下。系统日志瞬间弹出提示:【检测到外部邀请:参与主体封瑶家庭活动。关联数据调用:主体‘封瑶母亲’,历史交互记录稀少,情感纽带评估:高(基于封瑶行为反馈)。对主体‘徐卓远’态度:历史数据模糊,近期无直接观测。风险未知。】

重生前的记忆碎片,如同被干扰的信号,模糊地闪过——紧闭的房门、母亲带着忧虑和一丝畏惧看向他的眼神、餐桌上沉默到令人窒息的空气、还有他自己那时尖锐又冰冷的抗拒言语……那些画面带着灰暗的色调和负面的情绪标记。

“根据既定日程表,下周末存在两个优化算法研讨会及一项代码重构任务,预计耗时……”他本能地启动效率评估程序,试图寻找最优解,通常这意味着拒绝参与低效率或不确定性的社交活动。

但他的话被封瑶轻柔地打断。她抬起眼,目光清澈而坚定,没有祈求,也没有压迫,只是陈述着一个事实:“我知道你很忙。但妈妈前几天打电话,还特意问起你,说你总是一个人,让我……多带你去家里吃饭。”她顿了顿,声音更轻了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温柔力量,“阿远,那不是需要防御的‘外部环境’,那是……家。”

“家”。这个词汇在徐卓远的核心定义库里,关联着“基础生存单元”、“早期社会化场所”等中性概念。但此刻,从封瑶口中说出,并与“封瑶母亲”的“询问”、“吃饭”这些具体行为绑定,似乎触发了某种更深层的、未被完全格式化的数据区块。

系统内部,关于“封瑶母亲”的数据权重被临时提升。同时,那个在图书馆门口短暂出现过的【未知内部状态瞬时波动】记录被重新调用、分析,虽然依旧无法解析,但其出现的时间点与当前情境存在某种隐性的“情感场”关联警示。

他沉默了几秒,比处理一个复杂数学问题所需的时间更长。最终,理性计算在纳入“封瑶满意度最大化”、“维持与关键关联人物良性互动以降低长期系统运行风险”等新增参数后,输出了一个偏离他常规行为模式的结果。

“日程可以调整。”徐卓远开口,声音依旧平稳,但若是有心人细听,或许能察觉到那比往常更慢半拍的语速,像是每个字都经过了更复杂的校验,“我会预留出时间。”

封瑶的唇角弯起一个明媚的弧度,那笑容如同穿透厚重云层的阳光,直接映照进徐卓远始终冷静无波的眼眸深处。“好。”她只说了一个字,却仿佛包含了千言万语。

系统记录:【主体封瑶,情绪状态峰值,积极情感辐射强度显着提升。决策:参与家庭活动,预计收益(主体封瑶满意度提升,潜在系统环境稳定性增强)大于成本(时间投入)。】

---

几天后,信息学院大楼,周院士的办公室。

徐卓远是应约前来讨论沙龙上那个关于“噪声与价值”的算法延伸问题的。讨论接近尾声,周院士没有急着结束谈话,而是端起茶杯,似是不经意地问:“徐同学,上次沙龙和你交流的那位社会学系的陈墨同学,你们之前认识?”

“不认识。那是第一次正式交互。”徐卓远回答得干脆。

周院士笑了笑,眼角的皱纹蕴藏着智慧与洞察:“她是个很有想法的年轻人,观察角度独特。听说她最近在做一个关于‘高密度知识环境下个体行为模式与社会期望偏差’的课题,似乎对你和……嗯,和你那位经常一起行动的女同学,封瑶,是吗?对你们挺感兴趣的。”

徐卓远的系统立刻警觉:【陈墨,社会学观察,数据采集意图确认。目标:主体徐卓远,主体封瑶。行为模式分析,社会期望偏差研究。】他面上不动声色,只是金丝眼镜后的目光微微凝实了一瞬。

周院士将他的细微反应看在眼里,放下茶杯,语气变得语重心长:“卓远,你是我见过在逻辑和算法领域最有天赋的学生之一。但你要知道,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系统。数学模型可以无限逼近,但永远无法完全覆盖人心的所有变量。有时候,过于追求绝对的理性和效率,反而会错过系统中最瑰丽的‘涌现现象’,比如信任,比如爱。”

他看着徐卓远,目光如同在审视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封瑶那孩子,我看着也挺好,沉静,有灵气,不浮躁。你们年轻人多交流是好事,别总把自己关在纯理性的象牙塔里。偶尔,也试着用用不同的‘算法’,去解读一下身边的世界和人。”

这番话,充满了非量化的、模糊的比喻和情感指向,完全不符合徐卓远的认知范式。他无法像处理代码一样解析“瑰丽的涌现现象”或“不同的算法”。系统提示:【输入信息包含大量未定义术语与情感参数,逻辑解析度低于30%。建议:暂时存储,待后续数据补充。】

但他还是点了点头,基于对学术权威的尊重和对知识开放性的基本认同:“谢谢周老师提醒。我会……纳入考虑范围。”

离开周院士的办公室,徐卓远走在回实验室的路上。傍晚的风带着初夏的暖意,吹动路旁香樟树的叶子,沙沙作响。他的步伐依旧稳定,系统后台却在进行着低优先级的后台运算,反复咀嚼着周院士的话,以及陈墨的“社会学观察”。

【观察主体:徐卓远,封瑶。行为模式。社会期望偏差。】这些词汇像一个个无法完全编译的代码,在他的逻辑核心周围盘旋。

就在这时,他的视野里出现了两个熟悉的身影——封瑶和林轩,他们正站在理学楼前的公告栏附近,似乎在讨论着什么。林轩手中拿着几份打印的资料,正指着公告栏上的一张海报对封瑶说着话,封瑶侧耳倾听,偶尔点头,脸上带着认真思考的神情。

距离稍远,徐卓远听不清具体内容。但他的视觉捕捉系统清晰地记录下了这一幕:【主体封瑶与个体林轩,非计划内接触。环境:理学楼前。互动姿态:学术交流可能性87%。】

按照既定的威胁等级评估,这一幕本应被标记为【无威胁,正常学术行为】。

然而,几乎是同一时刻,那种在图书馆门口出现过的、无法定义的异样感再次袭来。这一次,感觉略微清晰了一瞬——像是一段极其短暂的、高频率的震荡,源自胸腔偏左的位置,伴随着一种微弱的、类似系统资源被意外进程占用的凝滞感。

波动转瞬即逝,系统自检再次报告一切正常,只留下又一个【未知内部状态波动,源头不明】的记录。

徐卓远的脚步没有任何停顿,目光却在那相谈甚欢的两人身上停留了比正常社交识别所需更长的一秒钟。理性逻辑依旧主导着他的判断:【接触合理,无异常。】但那个无法解释的内部波动,以及周院士、陈墨带来的关于“观察”、“偏差”、“人心变量”的信息,仿佛在他的绝对理性世界里,投下了几颗看不见的石子。

涟漪虽微,却已悄然扩散。那颗名为“疑问”的种子,在逻辑土壤的深处,似乎接收到了一丝微弱的水分,静待破土而出的时机。

他收回目光,继续迈步走向实验室,背影依旧挺拔孤直,仿佛一切如常。只有他自己知道(或许他自己也尚未完全明晰),内部世界的某些参数,正在发生着无法用现有代码描述的、细微而持续的偏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