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在下张梁,乃留侯之后 > 第89章 茶舍密议,国渊进京献祥瑞(1)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9章 茶舍密议,国渊进京献祥瑞(1)

田琼也附和,“三郎所言在理,若非我等不谙农事,本应共同担此重任,不让师兄专美于前。”

李膺,字元礼,位列“八俊”之首,有“天下模楷”之称。党锢之祸爆发后遇害,一位名叫景顾的故吏主动请求陪他赴死。

张俭,字元节,因党锢之祸被抓捕,逃到好友孔褒家,被孔融收留。后来事情败露,孔褒与孔融争相认罪,最后朝廷将孔褒处死。

国渊沉默许久,一声长叹,“诸君所言…确是在理。为师门计,渊愿担此重任。”

任嘏年幼,虽然有心劝说国渊,但好话歹话都被孙乾三人说完了,见国渊已经应了下来,只好继续闷头喝茶。

三劝三让之后,国渊已经被说服,主动和张梁商议起后续具体操作。

“三郎,该当如何行事?”

“进京之事,我已征得家兄与魏公首肯,”张梁笑着说道,“新粮耕种之事,在曲阳知之者甚众,故此,我等计划将培育粮种之功,归于子尼师兄。此事并无几人知晓,最为妥当。”

国渊点点头,认可曲阳提出的这个安排。

张梁递给他一张纸,“这是玉米培植之法,请师兄熟记于心,以防大司农属官问起。”

大司农,秦汉九卿之一,统管田租盐铁、均输平准等财政收入,下设有太仓、平准、导官、籍田等四令属官。

国渊接过开始仔细研读,孙乾问道,“三郎,子尼师兄何时启程进京?”

“明日粮车便可整装出发,先去钜鹿郡治廮陶,后续事宜由郡守与刺史安排。”

孙乾听说还要经过两级官府,不免有些担心中途事发,面露忧色。

张梁宽慰道,“钜鹿郡守是我义兄魏超之兄,刺史更是我义父,都不是外人,师兄不必担忧。”

众人这才纷纷放下心来。田琼道,“有冀州刺史相助,想必万无一失。”

孙乾又问道,“子尼师兄进京,那我等该做些什么?”

“正有一件利国利民之事,需要诸位师兄通力协作。”张梁道,“说不得,也能助师门早日解除禁锢。”

他取出《考工记》、《营造法式》、《天工开物》等工艺典籍,将曲阳筹建工学院,需要编纂修订各行业教材之事,一一道来。

这次轮到孙乾略显迟疑,“三郎,你这如今已有教材,我等再对其进行编订,岂不也是冒他人之功?”

国渊却是出言劝道,“公佑(孙乾字),我观此书,字体整齐划一,必是三郎所撰,印制而成。三郎与我郑学乃是一体,何分彼此?若能早日解了党锢,三郎便不必再遮遮掩掩。”

见孙乾投来探询的眼神,张梁点点头,“子尼师兄说得不错,这几本书,乃是我张家家传秘藏,平时从不示人。诸位师兄便是除我张家兄弟之外,首次见过的人。”

田琼打趣道,“公佑师兄,你莫要做那丈八灯台--只照见旁人,照不见自家。咱们便依小师弟之言,尽快将这些典籍整理编订出来。”

张梁又从怀中取出两册优化后的《齐民要术》--上册收录农事70篇,下册收录饮食杂项25篇。

他将上册郑重地交给国渊,下册递给孙乾。

“此乃<齐民要术>,我已分册编订好,编纂人员之中,除去我郑学众人,还将有曲阳城中的诸位名士,上册农书以子尼师兄主编,公佑师兄则任下册杂项主编。”

国渊翻阅了一下,面露难色地说道,“此书内容精妙,农桑牧渔无所不包。我才疏学浅,恐难当主编重任,万一露了破绽,恐会给三郎招祸。”

孙乾闻言,与田琼等人也相继翻阅起来,所幸饮食篇只有区区25篇,倒是不算繁杂。

张梁微微一笑,说道,“子尼师兄不必过虑。只需将内容大致记下即可,曲阳名士我尚需些时间与之通气,等师兄从洛阳返回后,再将此书对外刊布。日后若是有人问起细节,有记不准之处,你便推托是我所撰写。”

几人齐齐点头。

孙乾笑道,“三郎此计,可谓是妙极,既扬我郑学之名,又以自身补了子尼之缺。”

张梁说道,“工学院正在城西营建,近来无事,诸位师兄不如先在谒舍之中养精蓄锐。”

国渊道,“不如先带我等前去一观。”

张梁这才想起,自己早上从医馆直接回了村,还不清楚工学院的具体位置所在,还得去找魏超问明才行。

见外面日影西斜,天色已经不早,张梁建议道,“诸位师兄连日奔波,今天时辰已晚,只怕会误了宵禁,不如先歇息一晚,明日一早再过去。”

自高密出发,国渊一行人已连续七天赶路,被张梁一提醒,众人顿时觉得几分疲惫之意来袭。

国渊从善如流道,“三郎言之有理,那便明日再去。”

张梁在前面引路,“谒舍离此不远,小弟正好陪几位师兄在城中走走。”

“季珪(崔琰字)说曲阳风物,与别处大不相同,我等早想亲眼见识一番。”国渊点点头,说道,“便是楼下两家书社,咱们都还没进去。”

一行人刚走出茶舍,便见到一左一右的两家书社。

国渊道,“张公子,这便是你那两家书社?”

张梁知道他是给自己避嫌,应道,“正是。东观书斋乃是以营利为主,以其盈利供给青藜书社。”

国渊笑道,“既如此,那咱们便去青藜书社一观。”

青藜书社铺面狭小,左右两侧的光线早晚都不好。此时书社里已经略显昏暗,宋夫子正催促蒙童们散学归家。

书社中的陈设虽然简陋,但书架上却排列着不少纸本书籍。

临窗的长桌上,还散落着几个沙盘与习字用的树枝,显然是刚结束课业。

宋夫子收拾完沙盆,正准备锁门离去,这才注意到几人走进来。

“宋夫子辛苦了。”张梁主动与他打招呼,却是没有介绍他与郑学门徒认识的打算。

“见过公子。”

“您先回去歇息,我领几位朋友过来看看,晚些时候我自会锁好大门。”

宋夫子见主家有命,便也不再逗留,往魏府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