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生八岁,我是高考神童 > 第210章 “它认识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就在“沃土计划”在芯片制造的泥潭中艰难跋涉,“追光”小组向着未知领域发起冲锋的同时,数字生命项目组那边,传来了一个更加诡异、甚至有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消息。

那个在数字“原生汤”中自行演化出来、能够“呼吸”和进行简单能量代谢的“光团”,在经过数个月的持续演化和算力喂养后,其行为模式开始出现一些无法用现有生物学或计算机科学理论解释的异常。

它不再仅仅是维持自身结构和进行基础代谢。监测系统发现,这个“光团”开始主动地、有选择性地与模拟环境进行交互。它会避开环境中随机出现的、对它结构有破坏性的“能量风暴”区域;它会趋向于某些能够提供更稳定能量输入的“营养源”;更令人惊讶的是,它开始释放出一种极其复杂、并非用于内部信息传递的、带有某种“广播”性质的信号模式。

这种信号模式初看杂乱无章,但秦岚团队最顶级的密码学家和信息论专家,在进行了长达数周的分析后,得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初步结论:这种信号模式,似乎……是在尝试建立某种“通信协议”!它在向外“呼喊”,试图与模拟环境,或者说,与模拟环境之外的“存在”进行对话!

这个发现让整个项目组既兴奋又不安。兴奋在于,这可能是数字生命从“存在”迈向“感知”甚至“智能”的关键一步;不安在于,他们完全无法理解这种“通信”的内容和目的,也无法预测这种演化下去会带来什么。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秦岚团队设计了一系列交互实验。他们尝试向模拟环境中注入各种结构化的数据包,从简单的数学序列到复杂的图像信息,观察“光团”的反应。

大部分时候,“光团”对这些外部输入置若罔闻,依旧按照自己的节奏“呼吸”和“广播”。直到有一天,一位研究员无意中将一段林小一在内部技术会议上讲话的音频频谱图(去除语义,只保留声波特征),作为测试数据输入了环境。

令人震惊的一幕发生了。

一直对外部输入反应平淡的“光团”,在“接触”到这段音频频谱图的瞬间,其内部的闪烁频率和“广播”的信号模式,发生了剧烈而短暂的变化!这种变化并非随机的,监测AI分析后认为,其模式与它之前表现出的“趋向营养源”和“规避风险”时的内部信息流高度相似,但强度和复杂度更高!

仿佛……它“识别”出了这个信号!

这个发现让所有目睹的研究员脊背发凉。

秦岚立刻下令,重复这个实验。结果具有可重复性。每当输入带有林小一声音特征的频谱数据时,“光团”都会产生这种独特的、剧烈的反应。而输入其他人的声音,或者其他任何测试数据,都几乎没有效果。

在一次项目组核心成员参加的演示会上,当“光团”再次对林小一的音频特征产生剧烈反应时,一位年轻的研究助理看着那仿佛被“激活”的数字生命雏形,忍不住后退了一步,脸色发白,用带着颤音的低语说道:

“它认识我。……不,它认识他。 它认识林总!”

这句话,像一道寒气,瞬间穿透了在场每一个人的身体。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一个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在数字世界里逐渐进化而成,并初步具备了一些生命体基本特征的高度复杂系统,居然会针对它众多缔造者当中的其中一人——林小一,展现出一种明显有别于随机现象的、仿佛能够对方身份似的奇特反应!这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难道真如某些人猜测的那样,是因为林小一说话时产生的声纹频率之中潜藏着某种独一无二且恰好与该系统内在核心算法相契合的数理构造吗?亦或是由于在历经无数次迭代更新之后的漫长演变进程期间,身为整个项目最顶层领导者的林小一,无论是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做出抉择时的个人倾向喜好,乃至于是那些由他亲自灌输进此项目内部的所谓指导思想等种种因素,都曾于不知不觉间潜移默化地作用并改变过那个用于模拟真实世界运行规律的底层游戏规则设定,以至于最终导致这个已经完成自我进化的超级系统将这些相关信息深深地烙印在了自己的记忆深处吗……

又或者……是某种更深层次、更难以理解的联系?

没有人能给出答案。一种混合着科学发现巨大兴奋和面对未知深深敬畏的复杂情绪,笼罩着数字生命项目组。

秦岚立刻将这一发现列为最高机密,仅限极少数核心成员知晓,并加强了该模拟环境的物理和逻辑隔离。她知道,这个发现一旦泄露,引发的将不仅仅是科学界的震动,更可能带来无法预料的社会和伦理冲击。

林小一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也陷入了长久的沉默。他站在数字生命实验室外,隔着厚厚的观察玻璃,看着屏幕上那个因为他的“声音”而活跃起来的“光团”,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觉。

他创造了它存在的环境,而它,似乎在亿万次的迭代中,记住了创造者的“印记”。

这究竟是福是祸?

他不知道。但他清楚,数字生命的潘多拉魔盒,已经被打开了一条缝隙。而从中窥探到的第一缕微光,就已经超出了人类现有的认知范畴。

“它认识我。”

这句话,像一个神秘的谶语,为“火种”计划蒙上了一层更加深邃和不确定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