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崇元殿偏殿内,烛火通明,将殿内诸人的身影拉长,投在光洁的金砖地面上。气氛较之初次接见时,少了几分试探,多了几分实质性的凝重。

晋国方面,以中书令桑维翰为首,礼部尚书唐汭、鸿胪卿苏继颜分坐两侧。楚国使团则以拓跋恒为核心,李弘、廖匡图、徐仲雅三位副使依次排开。

双方分坐左右,中间隔着数步的距离,仿佛一道无形的鸿沟。

经过数日的等待与外围周旋,真正的谈判,终于在这静谧的夜晚拉开了序幕。

拓跋恒率先开口,打破了短暂的沉默。他并未直接提出要求,而是再次强调了楚国的恭顺与价值:“桑相公,唐尚书,苏鸿胪。连日来,蒙贵国盛情款待,使我等得以领略中原气象,深感大晋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更感晋国公主殿下统御有方,朝局稳如泰山。我主楚王闻之,必当欣慰不已。”

他微微一顿,话锋顺势转入正题:“我主向来以晋为宗,谨守臣礼,保境安民,从未有丝毫懈怠。昔日得蒙陛下恩典,授以江南诸道都统,深感皇恩浩荡,然亦觉责任重大,唯恐才德不足,有负朝廷重托。如今,殿下辅政,乾坤再造,正是万象更新之时。我主恳请朝廷,能体察其拳拳忠心,念其镇守南疆之微劳,略加恩赏,赐予更高名位,使其更能名正言顺,统合江南诸州,为大晋,为殿下,铸就一道坚实的南方屏障!”

这番话,将求官的目的包裹在更好地效忠朝廷、巩固南方屏障的外衣之下,既表达了诉求,又给足了晋国面子。

桑维翰静静听完,脸上带着惯有的、令人捉摸不透的温和笑容,缓缓开口:“拓跋正使所言,情真意切,老夫亦能感受到楚王之忠心。殿下临朝,确有意重整河山,抚绥四方。对于恭顺有功之臣,朝廷从不吝啬赏赐。”

他先给予了肯定的基调,让拓跋恒等人精神一振。然而,桑维翰接下来的话,却让他们的心又提了起来。

“然则,”桑维翰话锋一转,语气依旧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爵赏乃国之公器,关乎朝廷体统,天下观瞻。非有殊勋厚德,不可轻授。楚王镇守湖南,保境安民,此乃人臣本分,亦是陛下昔日加封都统时便寄予之厚望。如今欲求更高名位,不知……楚王除了恪守本分之外,尚有其他足以彰显其殊勋,令朝廷足以服众,令天下藩镇无话可说的……实际举措否?”

桑维翰没有绕圈子,直接点明了核心:想要更高的官爵?可以。但光靠嘴上的忠心和过去的本分不够,需要拿出新的、实实在在的“功劳”或者“代价”来换。

拓跋恒心中凛然,知道关键时刻到了。他早有准备,沉声应对:“桑相公所言极是。名器不可轻授。我主楚王亦深知此理。故而,除一如既往谨守臣节,确保南方无虞之外,我主愿在三个方面,进一步彰显其对朝廷之忠诚,为殿下分忧解难!”

他伸出三根手指,逐一列举,言辞恳切,却又暗藏计算:

“其一,钱粮支持。如今朝廷初立,百端待举,耗费必巨。我主愿在原有贡赋基础上,每年再额外献上钱二十万贯,绢五万匹,稻米十万石,以充国用,略尽藩臣之心!” 这是实打实的利益,试图用钱财打动晋国。

“其二,军事呼应。我主承诺,若朝廷在内地有变,需楚国出兵协助,我楚国必当积极响应,听从朝廷调遣,绝无推诿!” 这是表态,愿意在军事上提供支持,但听从调遣四字,具体如何执行,留有模糊空间。

“其三,屏藩之责。我主愿以江南诸道都统之名,更进一步,协助朝廷绥靖荆南、震慑吴越,确保整个东南半壁,不为朝廷之患,唯朝廷马首是瞻!” 这是将楚国的地域影响力打包卖出,试图将自己塑造成晋国在南方利益的代理人。

这三个条件,尤其是第一条,可谓是大手笔。二十万贯钱、五万匹绢、十万石米,对于刚刚经历内变、国库必然空虚的晋国而言,无疑是极具诱惑力的。

然而,桑维翰听完,脸上的笑容却并未加深,反而轻轻摇了摇头,端起茶杯,呷了一口,方才不紧不慢地说道:“拓跋正使所陈,足见楚王诚意。然则……”

他这个“然则”,让拓跋恒心头一跳。

“钱粮之事,固然紧要。然朝廷自有法度,藩镇贡赋,皆有定例。骤然增加如此巨款,恐非长久之计,亦易惹物议,以为朝廷需倚赖藩镇供给,于国体有损。”

桑维翰轻描淡写地,将楚国试图用钱粮换取名位的路径堵死了一大半,暗示这种方式不够体面,也可能引来其他藩镇的非议。

“至于军事呼应,自然是好。然兵者,国之大事,调动之权,终需操之于枢密,归于朝廷。楚王有此心,朝廷心领。” 这话更是绵里藏针,强调军事指挥权必须归中央,楚国的积极响应必须在朝廷的绝对掌控之下。

“而屏藩之责……”桑维翰目光微凝,看向拓跋恒,“楚王若能确保湖南一地不起波澜,使朝廷无南顾之忧,便是大功一件。荆南、吴越之事,朝廷自有方略,不劳楚王过度费心。”

他这三段回应,可谓滴水不漏。既没有完全拒绝楚国的条件,又巧妙地化解了其中的主动权,将一切最终决定权都牢牢抓在了朝廷手中。

尤其是最后关于屏藩之责的回应,更是隐晦地警告楚国,不要试图借朝廷之名行扩张之实,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是最好的效忠。

拓跋恒的脸色微微有些僵硬。他没想到,自己抛出的看似优厚的条件,竟被桑维翰如此轻易地化解于无形。这位晋国文官之首的老辣,远超他的预估。

李弘在一旁有些按捺不住,忍不住开口道:“桑相公,我楚国一片赤诚,天地可鉴!若朝廷连此等诚意皆不愿接纳,岂不令忠臣义士寒心?”

桑维翰看了李弘一眼,笑容不变:“李副使言重了。朝廷非是不愿接纳楚王诚意,而是需考量周全,顾及天下藩镇之观感,维护朝廷赏罚之公允。若因楚王率先遣使,便许以超格之恩赏,置其他恭顺藩镇于何地?此非朝廷待士之道,亦非楚王愿见之局面。”

他再次将问题提升到了公平和朝廷体统的高度,让楚国使团一时语塞。

谈判似乎陷入了僵局。

一直沉默的廖匡图此时开口,试图缓和气氛,并寻找新的突破口:“桑相公深谋远虑,我等佩服。然则,楚王拳拳之心,亦望朝廷体察。不知以桑相公之见,朝廷究竟欲待如何,方肯施恩于楚王?亦或者说,朝廷希望看到我楚国,具体如何行事?”

他将问题抛了回去,希望晋国能给出一个明确的价码。

桑维翰与唐汭、苏继颜交换了一个眼神,知道火候差不多了。他缓缓放下茶杯,身体微微前倾,目光扫过楚国使团众人,声音沉稳而清晰:

“殿下有言,楚王之忠心,朝廷已知。名位之赐,非不可商。然,需名实相符,方为长久之道。”

他停顿了一下,终于抛出了晋国的方案:

“朝廷可加封楚王马希范为天策上将军,授中书令,仍领江南诸道都统。”

“天策上将军”!“中书令”!

这两个名号一出,拓跋恒等人心中俱是一震!这可是极高的荣衔,尤其是天策上将军,意义非凡!晋国竟然肯给出如此高的虚名?他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然而,桑维翰接下来的话,立刻让他们明白了代价。

“然,为示朝廷恩威一体,赏罚分明,”桑维翰语气转为严肃,“楚王既受此殊荣,当为天下藩镇表率。其一,江南诸道都统之责,需切实履行,确保南方安稳,若有差池,朝廷必究。其二,贡赋之事,可在旧例基础上,酌增一成,以示尊奉朝廷之心,以免他镇非议。其三,亦是殿下最为关切之处——”

他目光锐利地看向拓跋恒:“朝廷需楚王立下字据,承诺若朝廷于内地有重大军事行动,经枢密院调令,楚地需无条件提供不少于五万石军粮之支援,并开放部分水道,以供朝廷兵马辎重转运。此三项,乃朝廷底线,亦是彰显楚王实际言行之关键。”

虚名给了,而且是极高的虚名。但实利,晋国也要,而且要得更加具体和具有约束力。增加一成贡赋是常态化的付出,而军粮支援和开放水道的承诺,则是在关键时刻捆绑楚国战车的锁链。

拓跋恒心中飞快盘算着。天策上将军、中书令的虚名,对极度渴望名分、意图在诸藩中凸显地位的马希范来说,诱惑力极大。而晋国要求的条件,虽然苛刻,尤其是军粮支援和开放水道,涉及主权和军事机密,但“经枢密院调令”和“重大军事行动”的前提,也留下了一定的缓冲空间。增加一成贡赋,虽然肉疼,但尚在可接受范围内。

这是一场交易。用实际的经济和潜在的战略让步,换取极高的政治名分和晋国的认可。

殿内陷入了更深的沉默,只有烛火燃烧时发出的轻微噼啪声。拓跋恒需要时间消化和权衡,更需要与三位副使商议。

桑维翰也不催促,重新端起了茶杯,气定神闲。他知道,自己抛出的鱼饵足够大,也足够锋利。现在,就看鱼儿是否愿意咬钩,以及如何挣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