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网游动漫 > 大秦:扶苏他开挂杀疯了! > 第347章 宋国状元之身执刀披甲!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47章 宋国状元之身执刀披甲!

秦国的大祭在喧腾中画上句号。

庆典的余韵仍在街巷间流转,百姓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笃定,仿佛天地也为之焕然一新。

仪式结束之后,扶苏即刻着手筹划对宋国用兵之事。

若将国家比作一架巨构机括,那么一旦齿轮开始转动,其势便如雷霆万钧,不可阻挡。

粮草、铁器、布帛、战马,从关中、巴蜀、陇西等重镇源源不断汇聚,沿着纵横交错的水泥秦直道,流向边境军营。

为何秦国开销如此浩大?

首要之处,在于军备更新。刀剑甲胄,皆需精益求精。

以“灌钢法”锻造的新式秦刀,锋芒毕露,刚柔相济,堪称当世无双。其刃可断青铜,其身可抗重击,连来自宋地的匠师目睹后也默然叹服。

此刀虽贵,耗铁甚巨,工时漫长,但扶苏始终坚信——兵器再贵,不及一名士卒性命重要。

利器在手,便可先敌而出,少流血而多胜算。

于是他命冶造局昼夜开工,十余高炉火光不熄,务求半年之内铸成万柄新刀,尽数配发前线。

这笔支出,几近倾国之力。

其次,便是道路建设。路网如血脉,输送兵力与粮秣,维系四方安定。

在扶苏推动之下,水泥铺就的秦直道已贯通咸阳、邯郸、陈仓、南阳诸城,车马疾驰,一日可达百里。

这不仅是通途,更是战争机器运转的根基。

第三项大宗支出,则是对阵亡将士之家的抚恤制度革新。

扶苏主政以来,颁布多项法令,其中一项尤为震动军心:

凡战死沙场者,家中立得一年军饷为恤金,此后每月可赴官府领取口粮银钱;遗孀不受欺凌,官府庇护。

其子女优先入读官学,若志在军旅,或考大唐王家军事学院,皆享优待。

更有一条震动三军:凡立下八等军功以上者,其子嗣从军之时,可直接获封“降四级”之爵位!

原本秦国已有厚待军人的传统,如今加上这些新规,士气如烈火燎原。

士兵们心中明白:即便自己倒下,家人不会流离失所,后代亦有出路。

一人拼死奋战,可换全家安稳前程。

谁不愿奋勇向前?

纵使扶苏尚未登基称王,但他所言所行,无人质疑。

他的威望,早已深植于千军万马之心。

此令一出,秦军上下热血沸腾,士卒同心,前所未有的凝聚之力悄然形成。

大秦将士个个摩拳擦掌,恨不得立刻挥师直指宋境,奔赴前线斩将立功。

早在年初,扶苏便已昭告天下此项军令。

他特意提前半年宣示,并非急于出兵,而是有意压制军中躁动。

只为待战事真正开启时,让积蓄已久的战意如火山喷发,势不可挡。

打个粗俗的比喻:如今的大秦军队,就像被关在屋中许久的壮汉,饥渴难耐。

一旦放他们上阵,见着宋军就如同见着裸身美人,双眼泛红,恨不得扑上前去撕咬。

修路、造械、抚恤伤亡,这三项开销如同无底深渊。

燕云十六州掠来的金银粮草,大半都填进了这三个窟窿。

即便如此,国库依旧捉襟见肘。

唯有持续征战,才能维系这庞大的军事机器不停运转。

所幸秦国内部因疆土扩张与“水泥直道”的贯通,经济悄然腾飞。

货物流通加速,税赋增长,百姓生计改善,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循环。

这份政绩背后,离不开李斯日夜操持,井然调度。

举国上下,皆为战争做准备。

但这一仗,绝不能由秦国率先动手。

若贸然进攻,便是授人以柄,招致列国围攻。

因此,战火必须由宋国点燃!

......

宋国,汴京。

与大秦的紧张氛围截然不同,这里的街头巷尾依旧喧闹繁华。

酒楼茶肆丝竹不断,商贩叫卖声此起彼伏。

对大多数宋人而言,唐国覆灭后,秦国早已不足为惧。

两国实力悬殊,根本不在同一层级。

前次败北又能如何?

重整旗鼓再来一次,这次必胜无疑!

宋廷此次集结八十万大军,除去边境防备元国的兵力外,几乎倾尽全国之力。

不只是人数占优,粮草器械也准备充足。

更令人振奋的是,三位赫赫有名的将领齐聚一堂——孟珙、“大小曹”曹彬与曹玮父子。

三员宿将同台指挥,兵精粮足,士气高昂。

在宋人眼中,这场战争的结果早已注定。

汴京城内,依旧灯红酒绿,歌舞升平。

战争仿佛只是遥远边陲的传闻,未曾惊扰这座百年帝都的安宁。

然而近日,城中却因一事沸沸扬扬。

今年科举放榜,竟有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三场考试中均拔头筹!

此等成就,堪称凤毛麟角。

千人争渡独木桥,他不仅一次登顶,而是连过三关,无人能及。

纵观宋史,唯有范仲淹曾达成此壮举。

而今,时隔多年,又一人重现“连中三元”奇迹!

本已是轰动朝野,可更令人瞠目结舌的还在后头——

这位被赵构亲点为状元、头甲榜首的才子,竟拒绝入仕为官,转身投笔从戎,报名参军!

消息传出,满朝文武为之震动。

无数读书人难以置信,街头巷议纷纷不止。

在宋国,文尊武卑乃是常态。

同品级之下,文官地位远高于武职。

如今一位天纵奇才,放弃锦绣前程,甘愿奔赴沙场,实属闻所未闻。

连夺乡试、会试、殿试榜首,最终被御笔亲点为状元,这般成就即便翻遍宋国史册也难寻第二人。

世人皆叹,此才堪比文曲星临世!

若走文官之路,必步步高升,入主内阁不过是时间问题,前有范仲淹为证,未来轨迹几乎可预见。

但他却转身步入军营,以状元之身执刀披甲,此举令人瞠目。

书生从戎本就罕见。

更令人震惊的是,此人竟是本届科考的第一名——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