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大军列阵,踏地而行,黑压压一片,如乌云压境,缓缓逼近城下。

十万大军如洪流般分成三路,整齐划一地朝着云州城的西、北、南三面城墙推进。

每一路皆列成严密的步兵方阵,铁甲映日,杀气腾腾。

云州城有四门,扶苏只围其三,独留东门未动。

此为古来兵家常法,意在留一生路,使守军心存侥幸,不致拼死抵抗。

亦可诱敌出城,于野战中寻机歼之。

这策略源自“孙子兵法”,千百年来为将帅所重。

哪怕后世学堂之中,此书亦是必读之典。

扶苏熟读兵书,自然深知其中深意。

兵法所授,并非仅止于奇谋巧计。

更是战争的根本逻辑——以势压人,以静制动。

攻城之战,胜负系于指挥与部署之间。

唯有在正面对决中捕捉破绽,方能一举破敌。

任何旁门左道,在绝对的实力面前皆不堪一击。

“踏踏——踏踏——!”

大地在脚步下震颤。

王贲、项羽、蒙毅三人各率万人方阵,直逼城墙之下。

虽是首波进攻,扶苏却毫无保留,直接投入全部兵力。

秦军兵力雄厚,刚经历大胜,士气如虹。

这一战,必须打出威压,让敌人心胆俱裂!

三支军队呈品字形向前疾进,前军冲锋,后军策应,进退有序。

王翦端坐中军,目光如炬。他手臂猛然挥下——

鼓声骤起!

沉重的战鼓自后方响起,一声接一声,震荡天地。

那声音仿佛穿透铠甲,直击将士肺腑,催动热血奔涌。

前方将领闻鼓而动。

蒙毅拔刀出鞘,刀锋直指云州城头,厉声高吼:“冲锋——!”

“杀!!!”

三军齐啸,声震山河。

士兵们迈开大步,如怒涛般奔涌向前。

即便高速推进,队列依旧森严,寸步不乱。

“这……这才是真正的虎狼之师!”

城头上的宋军望着下方滚滚而来的黑色洪流,心中惊骇难言。

潘美立于城楼,脸色剧变。

这支军队的气势太过骇人,宛如天兵降临,压得人喘不过气。

他此前对秦军尚有不屑,如今却全然消散。

若连防守都如此艰难,那杨业曾正面迎战,又是何等惨烈?

惊惧稍定,潘美立即喝令:“放箭——拦住他们!”

命令传下,城头弓手齐发。

刹那间,箭如飞蝗,黑云蔽日,倾泻而下。

“继续冲!不准停!”

项羽咆哮着,横刀在手,接连劈落袭来利箭,身形不退反进。

身后将士紧随其后,无一人动摇。

与此同时,秦军弩阵已在后方就位。

一旦进入射程,强弩立刻发威。

“咻咻咻——!”

密集的弩矢撕裂空气,如暴雨般砸向城头。

其势之猛,远超宋军箭雨。

守军被迫蜷缩掩体,难以抬头还击。

人数的差距在此刻显露无疑。

云州城上,箭矢渐稀。

箭矢如暴雨倾泻,却远不及秦军那般密集猛烈。

“杀!!!”

在秦军强弩的掩护下,先锋部队如猛虎出山,气势逼人。身披重甲的士兵以巨盾为墙,顶着漫天飞矢,步步逼近云州城垣。

铁蹄踏地,震得大地微颤,秦军的威压如乌云压境,将宋军的抵抗之势尽数压制。

井澜车已被推至城墙根下,厚重的撞木对准城门,只待一声令下便要破关而入。

与此同时,数百支铁鹰锐士分队竖起云梯,如蚁附壁,迅速攀援而上,刀光闪动间,已有人跃上女墙,短兵相接,血光四溅。

战局瞬间沸腾!

城外杀声震天,火光与烟尘交织,如同炼狱降临。

潘美立于城楼之上,望着如潮水般不断涌上的秦军,面色惨白,心神俱裂。

这等攻势,简直前所未见。

在他的记忆中,攻城从来都是以命换命的苦战。

箭雨封锁、滚石倾泻、热油浇头,每一寸接近城墙的路都铺满了尸骨。一百名冲锋的士兵,能活着抵达城下的不过三成。

再经守军一轮绞杀,能攀上云梯的寥寥无几。即便侥幸登城,也往往在敌军围剿下全军覆没。

可眼前的秦军,伤亡不过数百,竟已将战线死死压至城墙脚下。

更令人胆寒的是,那些登上城头的士兵,个个骁勇善战,进退有序,彼此呼应如臂使指。

他们的攻势并非杂乱冲杀,而是层层推进,如山岳移动,稳重而不可撼动。

那种压迫感,仿佛天地倾覆,无可阻挡。

潘美额上冷汗直流,双手颤抖。

他终于明白,杨业此前竟能击退如此强敌十余次,绝非侥幸。

那是真正配得上“名将”二字的战绩。

秦军之强,已超乎常理。

随着时间推移,宋军防线节节败退。

三面城墙相继告急,守军疲于应对,阵脚大乱。

“将军!撑不住了,快撤吧!”一名副将浑身染血,踉跄奔来,话音未落,一支劲弩自暗处袭来,穿脑而出。

鲜血与脑浆喷洒在潘美脸上,温热黏腻。

那一瞬,他的意志彻底崩塌。

眼前的世界仿佛静止,只剩恐惧在胸腔炸开。

他声音发抖,几乎失声:“撤……快撤!”

命令下达,残存的宋军开始溃退。

云州城,已然不只是危在旦夕。

“离开云州城!”

不过半天时间,云州便在秦军雷霆般的进攻中失守,城门被破,敌军涌入。

守将潘美率领残部数万,自南门仓皇退去,毫无恋战之意,更未组织抵抗。

战死守城,或许能赢得忠烈之名。

可人若没了,名声又有何益?

面对生死与声名的抉择,潘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率军撤离,保全实力。

这场战役之所以推进得如此迅速,

一方面确因云州兵力薄弱,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潘美对秦军的严重低估。

在宋国诸多将领心中,即便秦军曾击溃十三万大军,那也是靠侥幸与诈术取胜。

若是堂堂正正交锋,宋军必胜无疑,更何况是以逸待劳的守城之战?

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傲慢,让他们放松了警惕。

直到秦军如猛虎下山般冲至城下,打得守军节节败退,他们才猛然醒悟:

并非杨业无能,而是秦军太过强悍!

可惜醒悟已迟,大势难挽。